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代表着團圓,大家會在這天裏,一起吃飯賞月。不同時候和地方的中秋節,過法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1

中秋節古代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古代中秋節過法:

1、北宋

中秋節前,大小酒家都重新裝點一番店面,用綢緞搭建綵樓,花團錦簇,挑出醉仙酒旗,開始賣新酒。人們紛紛來到酒家痛飲,到中秋節下午,酒都賣光了,酒家便扯下酒旗。這時節,正是螃蟹剛剛上市,還有石榴、榲勃、梨、棗、慄、葡萄、染色的橙子這些新鮮果品。中秋夜,富貴人家在裝飾華美的臺榭賞月,一般人家則趕去酒樓佔好位子。四下音樂聲鼎沸,離皇宮近的居民,夜深還能聽到遠遠傳來笙竽之聲,宛若雲外。平民街巷裏,兒童嬉戲通宵,熱熱鬧鬧的夜市,一直開到天亮。

——譯自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2、南宋

中秋夜裏,皇宮中有賞月遊園,比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都是臨時由皇帝下旨安排。一直到夜深,宮中的音樂還飄傳到宮外。御街上的絨線鋪、蜜煎鋪、香鋪,紛紛擺出貨物,爭多比好,這還有一個說法,叫“養眼”。燈燭華燦,一直到天光才消停。這夜裏,浙江還有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的風俗,數十萬盞小水燈浮滿水面,爛如繁星,十分壯觀。有人說這是迎合江神的喜好,不僅僅是圖個好看。

——譯自南宋·吳自牧《夢粱錄》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一天是秋季三個月恰好過了一半,所以叫“中秋”。中秋夜裏,月色比平時更加明亮,又叫“月夕”,正是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無不登上高樓,在欄杆邊賞月;或者聚集在寬闊的平臺上,山珍海味,仙樂飄飄,痛飲高歌,一玩就是個通宵。而一般人家,也來到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就圖過好一個佳節。即使是十分貧困的人們,甚至寧願把衣服典當了換酒喝,勉強作樂,不肯虛度。這一夜天街的市場一直開到天亮,玩月的遊人比肩接踵,一整晚不絕,反正京城裏,這一晚是不實行宵禁的。

臨安的風俗十分奢侈,每一日都少不了吃喝玩樂。西有美麗的西湖,東有壯觀的江潮,都是最好的景觀。每年八月,潮水就比平時大很多,京城人從十一日起,就開始有人去觀潮。到十六、十八日則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爲繁盛,二十日以後人稍少。十八日是因爲元帥出郊,演習水軍,從廟子頭直到六和塔,附近人家的樓屋,全被高官貴戚租來作看位觀潮。

——譯自南宋·周密《武林舊事》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第2張

3、明

八月十五祭月,所用的果餅都要是圓形的,切瓜要切成錯落的一瓣瓣,好像蓮花一樣。紙鋪子賣有月光紙,繪滿了月亮的造型,還有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月光徧照菩薩。花枝下有明月和桂殿,玉兔站立着,手持石杵搗藥。月光紙小的三寸,大的過一丈,製作精美,金壁繽紛。家裏在月亮出來的方向設置月光位,人們拜月,焚燒月光紙,然後撤去供品,分給每一位家人。親戚之間還要相互饋贈月餅和果品,大的月餅直徑有兩尺。若是妻子回孃家的,在這一天一定要回婆家,因爲這一天是團圓節。

——譯自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2

宋代除了像唐代的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

“月餅”一詞始於南宋,明代中秋節流行送月餅“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爲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爲。

北宋時期中秋節有了“團圓”內涵“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代,“中秋節”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間。“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這本書所記述的是南宋時的節日風俗,卷四中的“中秋”條稱,“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該書的《序》,即是吳自牧於“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後宮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第3張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這段文字不需要翻譯,相信讀者也能體會到當時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謂“歡樂之夜”,當時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相當於警察的官員)也不多事,乾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這種“玩月”的時尚,亦即大家所說的“賞月”。其實唐代已出現“玩月”一詞,唐盧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當時名叫羅公遠的道士,曾應召入京,於中秋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第4張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爲“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裏,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中秋明月夜,蘇大才子毫無睡意,借酒消解對遠方弟弟蘇轍的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此,“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爲每一箇中國人中秋佳節裏最美好的願景!

古時候中秋節怎麼過 第5張

“月餅”一詞始於南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聚餐,是中國節日永遠的主題之一,和端午節“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吃月餅”是中秋節的食俗。中秋吃月餅風俗始於何時,有不同的說法。

民間說法是始於唐初。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對着月亮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胡餅是圓形,代表圓滿;蟾蜍則指月亮。李淵將胡餅分食羣臣,此後就有了中秋吃胡餅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當皇帝時,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爲“月餅”。顯然,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唐代連真正意義上的“中秋節”都沒有,何來月餅?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餅”習慣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曾記述,八月十五這天,“寺家設餺飩、餅食等”。另有學者引《洛中見聞》稱,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餅”給在曲江宴飲的新科進士。但所賜之餅是不是月餅?尚不好說。

目前較爲可靠的說法是,北宋時中秋節已有吃月餅的風俗,但是否普遍並不肯定。蘇東坡《留別廉守》一詩中,便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說法。北宋雖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餅之俗,但所食月餅當時並不叫“月餅”,而稱爲“金餅”。當時的文人蘇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詩中即稱,“銀塘通夜白,金餅隔林明”。

“月餅”一詞,一直到了南宋纔出現。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葷素從食店”條、同時代的周密《武林舊事》“蒸作從食”條,均出現“月餅”一詞。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月餅似乎並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專用節日食品,乃“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不過在中秋節這天食用,意義非同尋常。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節的情況。中秋之夜,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設宴取樂,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鮎,酌元霜之酒,啖華月之羔”。這裏的“啖華月之羔”即爲“吃月餅”。到了明代,“吃月餅”已爲中秋節固定風俗。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中秋,登樓玩月,多用西瓜、團餅,亦取月圓之義。”

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成爲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誌》稱,“十五是爲中秋,作餅肖月形,曰‘月餅’,有相饋遺者,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不僅南方人喜歡中秋送月餅,北方人亦然。嘉靖《威縣誌》記載,“中秋置酒玩月,爲月餅饋之。”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筆者蘇北老家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另外一說,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爲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