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顧誦芬的故事

顧誦芬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顧誦芬的故事,顧誦芬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被譽爲“殲8之父”。爲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顧誦芬的故事。

顧誦芬的故事1

許多人聽說他,是因爲他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架雙發、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而實際上,他的故事裏遠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見證並書寫“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今天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自小立志保衛祖國藍天

顧誦芬與飛機的緣分,開始於少年時代。幼時隨赴燕京大學任職的父親遷居至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漫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衝擊波震得粉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衛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將航空報國之夢埋在心中。

小學畢業後,顧誦芬就讀於上海的南洋模範中學,他一直對飛機模型很感興趣,父親還爲他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航模製作方面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時顧誦芬專門報考有航空專業的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全部被錄取。最終,他選擇就讀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顧誦芬的故事

圖說:1950年至1951年,顧誦芬在交大就讀期間所作《飛機設計》的實驗報告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養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課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繫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找到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爲日後顧誦芬成爲工程師打下很好的基礎。

決心自主設計研發中國飛機

1949年下半年,國防 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秀交大學子投身於國家工業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的火車投身航空事業。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製造的,只能原樣複製,對設計原理一概不知。那時候顧誦芬就已經意識到,“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裏,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瀋陽建立,首項任務是設計我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物資都極其匱乏,但他拿出交大學到的本領,一點一點解決問題。

當時也沒複印機,他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描圖,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後來又把醫務所廢針管的不鏽鋼細頭,焊一排在銅管上再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去做風洞實驗……就在這樣一窮二白的環境下,歷時兩年時間的研製,殲教-1首飛成功。

此後的.歲月,他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並肩擔殲-8和殲-8Ⅱ的總設計師重任,在那些特殊歲月裏,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壓力,攻克了無數難關。殲8戰鬥機實現首飛,卻在隨後的飛行試驗出現強烈振動。爲了搞清楚問題所在,作爲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人員,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緊隨殲8飛行,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氣流情況。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問題。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同年10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顧誦芬的故事 第2張

圖說:顧誦芬與交大同窗學友合影(前排左三)

始終牽掛祖國航天發展

1986年之後,離開了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的精力轉向了飛機的主動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推動國產大飛機的發展。他力主並做出巨大努力促成新一代軍用大型運輸機運-20的立項。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顧誦芬其實已經顯現出直腸癌的症狀,身體極爲虛弱。可他在後來手術住院期間,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會翻譯好提供給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閱讀。

這些年,他還心繫母校發展。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他作爲“特班”班主任爲首屆36名碩士生開講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空天科技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飛機出版工程》總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爲建設校園和幫助學子慷慨解囊。

現在,辦公室或是會議室裏還常常能見到這位耄耋之年的航空英雄的身影,他依舊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顧誦芬的故事2

1930年,顧誦芬生於江蘇蘇州。他的父親顧廷龍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書法造詣頗深,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等職務。雖然出生於人文氛圍濃厚的家庭,但顧誦芬卻投身工程科學,在航空領域成爲一代大家。

顧誦芬結緣航空,與一個航模玩具有關。

1935年,顧父舉家北遷,前往燕京大學任職。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年僅7歲的顧誦芬在燕京大學附小讀二年級,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10歲那年,叔叔送給他一個木製的航模作爲生日禮物,顧誦芬一下子喜歡上了飛機,也立下了“造出中國人自己的飛機”的誓言。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瀋陽航空工業局。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1956年8月,我國第一家飛機設計室在瀋陽成立。在這支薈萃着新中國最優秀飛機設計師的隊伍中,顧誦芬承擔了氣動組組長的職務,他的夢想逐漸實現。

爲解決機身採用兩側進氣的難題,顧誦芬與軍工專家們一起,利用當時僅有的、從沒在工程中應用過的風洞,邊摸索、邊試驗,最終取得了理想的結果。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白天下班後,他還得帶着同事一道去醫院收集廢針頭,焊接在銅管上,組成模型……

顧誦芬的故事 第3張

1958年7月26日,殲教1飛機在瀋陽首飛成功。顧誦芬在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創建了屬於中國人的氣動力設計方法,也在應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和實踐方面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峯。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超級大國已擁有兩倍聲速戰鬥機,而我國卻沒有與之抗衡的裝備。不少航空科研人員都憋着一口氣: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爭氣機”。

19 64年,獨立研製殲8戰鬥機工作正式啓動,原總設計師在執行公務時,因飛機失事遇難。顧誦芬與其他幾名骨幹臨危受命。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振動情況。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卻絲毫不顧過載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正是源於一次又一次地反覆觀察和大膽嘗試,顧誦芬最終和團隊一同解決了氣流嚴重分流的問題,並親自做了對飛機後機身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徹底排除了飛機跨聲速抖振的現象。

隨後15年,他持續參與殲8Ⅰ和殲8Ⅱ的設計,直至定型生產。這款雙發高空截擊戰鬥機成爲我國航空自主研製的一代傳奇,捍衛中國領空長達半個世紀。顧誦芬被譽爲“殲8之父”,但他總是說,回想自己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說沒有虛度光陰,爲國家做了些事情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