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知識 >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世居草原,蒙古族舞蹈產生於民間。受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蒙古舞蹈形成了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彙新穎,風格獨特的特點,受很多人的喜愛,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一起來感受下蒙古族舞蹈的獨特的魅力,感受下草原民族的蒙古風俗。

蒙古族舞蹈

1、蒙古族舞蹈的形成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主要從事畜牧狩獵生產活動。在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蒙古族人民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渾厚、含蓄、舒展、豪邁的特點。

蒙古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鑿刻的陰山崖畫、烏蘭察布崖畫中有着生動真實的表現;後來,這些舞蹈形式逐漸發生改變,形成以“薩吾爾登”、“安代舞”、“頂碗舞”、“筷子舞”、“盅子舞”、“風水九格宮角鬥舞”、“巴拉特舞”、“圈舞”爲代表的多種舞蹈形式。

2、蒙古族舞蹈的特點

(1)族舞中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徵,就是雙臂的延伸動作,它象徵着寬闊的胸懷、坦蕩的性格。一“開”一“放”中處處體現熱情的靈魂,積極探索的精神,蒙族的民族性早已融於其中。

(2)在蒙族舞蹈中,腳步、眼神、面部表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視覺上的立體化,而這種“有機"源於生活的根基,具備着一定的文化內涵。肩部的動風水九格宮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於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

(3)是蒙古舞中,力量的對比隨處可見,應當說,蒙族舞通過力量的對比來表現動作的延展性以及舞蹈感情的抒發。

(4)動作的對比與幅度的快慢,不斷圓潤舞技,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複,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通過節奏把風水九格宮各種動作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繫起來,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5)以獨有的節奏傳達舞蹈的精髓。用肩部的動作帶動整體,顯示肢體的輕盈柔軟用力量的對比增強節奏,體現動作的內外張力將這三位完美的融爲一體在輕盈躍動的舞步和舒展開合的舞姿中,顯示古老文明的民族精神,展現蒙古民族特有的豪爽、熱情、奔放以及堅毅的民族特性,傳達永恆的對自然的無限期待以及對生命的永恆追求。

(6)蒙古族舞蹈的音樂特點女性“穩重、端莊、典雅、嬌健”的風格特徵,男性特有的“粗獷、豪放、彪悍、矯健”的風格特徵

3、蒙古族舞蹈的種類

(1)“薩吾爾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間舞蹈,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薩吾爾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載歌載舞跳和對歌對舞跳幾種形式,它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稱,同時又是民間舞蹈的統稱。薩吾爾登常在喜慶節日、男婚女嫁、迎賓送客的家宴等娛樂活動時跳,活動場地、人數不限,一般是在氈房和氈房附近的草地上進行。

(2)“安代舞”是對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舞的表演形式較爲宏大,在場院裏由幾十至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裏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衆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蒐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舞發展成爲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藝術形式,基本分爲兩種:一種是在廣場上以自娛性進行的,一種是在舞臺上以表演性進行的。

(3)頂碗舞”是鄂風水九格宮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其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佔居重要地位。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常有一人或兩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裏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由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風水九格宮,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與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4)“筷子舞”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可以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重深沉,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鬆熱烈。筷子舞凝結着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5)“盅子舞”是流傳於鄂爾多斯的一種舞蹈形式。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便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個人一隻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着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亦左右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形擊盅,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裏向外或由外向裏劃圈等。在盅子舞中,一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十分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地,亦有迂迴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整體舞蹈風格端莊質樸,韻味持穩雄渾、剛柔相濟。

(6)“角鬥舞”是流傳在以“摔跋之鄉”著稱的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種模擬性舞蹈,由一個人表演兩個人摔跋的拼搏動態,而且表現得比顯示生活中的摔跤還風水九格宮要生動、靈巧、幽默、滑稽,深受羣衆的喜愛。首先要把身着蒙古袍的兩個小假人擺好摔跋姿式(抱腰狀)縫在一起,使兩袍子成筒狀套在身上,紮好腰帶上身向前弓腰180度,兩個貼在一起的假頭正好頂在腰背上;表演者要穿特製的服裝,用套上馬靴的雙手當作其中一人的雙腳,在歌聲或鼓點中做摔躍的各種抱、踢、蹁、鉤等技巧。

(7)“巴拉特舞”又稱“託普修爾樂舞”,漢語譯爲“身體的律動”。託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風水九格宮有12—17支,每一支都有各自的名稱和不同的動作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撤布爾登等),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

(8)“圈舞”是蒙古族民間流傳的古老舞蹈,舞者兩腳交替悠晃步,舞步由粗礦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風水九格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衆人手拉手等,大家往往圍着圓圈跳舞,所以人們通常稱“布里雅特民間舞”爲“圈舞”。慢板舞曲抒情柔和,快板舞曲歡快敏捷、跳躍性強。這種舞蹈具有遠古色調,表達的感情熱烈而豪放。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