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容護膚 > 護膚養顏 >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護膚工作做得好就可以凸顯一個人整體的氣質,補水和保溼是我們每天都要完成的護膚工作,很多人都喜歡用天然的護膚品,但是我們不可以盲目的相信所謂的純天然,以下是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趕緊學起來吧!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1

一、植物不等於溫和或安全

爲什麼純植物、天然聽起來那麼有吸引力?因爲“植物更溫和,不刺激”——近幾十年來最“紅”的美容謊言!

植物無刺激?恰恰相反,植物是最大的致敏源之一。每年單因“花粉過敏”致病的人,遠多於“髒空氣過敏”、“化學污染過敏”。對於植物的偏好甚至崇拜,多來自傳統草藥學和各種“經世古方”,正如我們對中醫的認識:溫和調理,見效緩慢……然而,不要忘記,歷史上有過“手到病除”的神醫,也不乏“一劑致命”的虎狼藥。古老的草藥爲什麼不再能快速地治癒疾病,並非因爲它們真的都那麼“溫和”,除了原料品種、製作方法的誤差或改變,還有可能在於“彼時藥”未必能醫“現時病”(疾病也會進化和變異)。

許多植物帶毒,某些劇毒植物的成分或作用機理太過複雜,至今仍是人類無法解開的謎。有趣的是,不少對利於皮膚的植物成分,其作用原理也尚未完全明確。聽起來很不靠譜?“複雜”和“多樣”本就是大自然的特性。

所以說,含有植物的保養品,其安全性不見得比其他保養品更高,也未必見效緩慢。所謂“植物保養”或“天然保養”,指在傳統的基礎保養品配方中,儘可能地加入植物萃取成分,而“有機保養品”則意味所選取的大部分植物原料,經過有機認證——這一切,僅表明“原料來源”,最多說明生產製造過程比較環保,與“護膚效果”沒有絕對關係。

至於無效果或有刺激的產品,既不是在“慢慢調理你的皮膚”,也非“含有人工添加”,更多的原因在於:

1、它們不適合你;

2、某些皮膚問題根本無法靠外塗解決。

二、天然成分也是化學物質

有些打着“天然”旗號的品牌,喜歡在產品中加入些許花瓣或草葉,顯得漂亮可愛,但你把原片花瓣貼臉上,會有絲毫反應麼?“植物成分”和“純植物”是兩個概念,前者指“提取自植物的活性物質”,後者就是幹貼在臉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花瓣樹葉。也許有人說,一些植物的汁液確有護膚的效果,但那也因爲其中的某些“化學物質”發揮了效用。現代生物科技,正是在努力分析研究並儘量精確地分離出“自然成分”中切實有效的“化學物質”並加以利用。

三、100%純天然高效保養品尚未問世

一瓶面霜中含有什麼?水、油、溶於水的物質、溶於油的物質……如何讓它們相互融合並保持性狀穩定還能被皮膚吸收,就需要各種成分的參與配搭以及一系列製作工序的介入。

也許你聽說過“乳化劑”、“穩定劑”、“表面活性劑”、“防腐劑”等,在被這些名詞嚇跑前,必須先明確兩點:首先,既然是製作“護膚品”,就不該有哪類物質對皮膚“特別壞”;其次,所有物質既可能源自“天然”,也可能出自“人造”。

爲什麼選擇植物?既然某些成分已經天然存在且相對獲取方便,何必再辛苦人工合成?爲什麼不選植物?某些天然物質實在過於“桀驁不馴”,並非現在的技術可以完美控制,或許它有着這樣那樣的優點,缺點也同樣明顯並難以克服,這時,就不得不忍痛割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天然防腐劑”:它們有的因氣味不佳,有的因持續作用時間太短,有的因難以與其他成分融合,有的因獲取成本過高而無法很好地替代目前通用的防腐劑。另外一些植物含量極高的保養品,容易出現水油分層、顏色質地改變等問題——往往是天然穩定劑出問題了。

天然成分的品質、產量,往往受產地和天氣的影響較大,無法像人工成分那樣穩定。“南橘北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果只看“天然”,而不問清其中的是“橘”還是“枳”,對皮膚也沒有太大好處。但若“橘”和“枳”之間的'成本相差很大,選擇哪種,就又要完全看品牌商家的“良心”和對品質的追求了,普通人並無法識別。

迄今爲止,除了極簡單的原料性產物如整瓶橄欖油、礦泉水,市面上並沒有出現一個複雜、穩定又高效的配方,能夠百分之百用到純天然物質而徹底摒棄人工合成。不過,就算有這麼一件產品出現,除了滿足“天然控”的心理需求,倒也沒太多額外的美膚奇效。

四、“小清新”也會“重口味

本來,“天然”、“植物”指的是材料來源,“高科技”則指製作手段,之間並沒有衝突。但在一些徹底的“自然派”眼裏,只有自己動手,纔算得上“反璞歸真”:有機蔬菜、水果、蜂蜜、奶製品、動植物油、花卉、糧食、統統無農藥無有害添加,材正料鮮,直接榨汁磨粉調和後,就往皮膚上抹……這樣的DIY,我們並不贊成:不僅無效,其“成品”還可能對皮膚過於“重口味”,反造成刺激和傷害。

美容製造領域不崇尚“復古”。現代天然化妝品製作的最大進步之處,在於原料中天然活性物質的選取、分離、提純並與其他物質的合理配搭,這絕非普通人在廚房中根據“家傳祕方”就能輕易製作出來。當然,有品牌喜愛這樣富有傳奇的故事,甚至會把植物成分學家們塑造成上絕壁採雪蓮,深淵割海藻的冒險英雄,然而浪漫背後,其實只有“冷冰冰”的原料供應商以及“枯燥”的配方實驗作爲支撐。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2

  化妝品中的天然成分和化學成分,究竟誰更安全

商家噱頭有時會誤導消費者

我們用兩款產品舉一個例子:

A產品:100%天然玫瑰精油

B產品:芳樟醇、芳樟醇甲酸酯、β-香茅醇、香茅醇甲酸酯、香茅醇乙酸酯、牻牛兒醇、犛牛兒酸甲酸酯、牻牛兒醇乙酸酯、苯乙醇、3-甲基-1-丁醇反式-β-羅勒烯、十五烷、2-十三烷酮、1-戊醇、1-乙醇、3-乙烯酯、乙酸乙酯、乙酸-3-乙烯酯、苯甲醇、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脂等。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

(玫瑰精油示意圖)

你會選擇哪款產品?

實際上,AB兩款產品都是同樣的產物,玫瑰精油就是那一堆化學成分的合成。

但是普通消費更容易被一些打着“天然成分”賣點公司忽悠,從而選擇A產品。

科學的態度有助於消費安全

普通消費者在選購商品的時候,應該要意識到那一長串的化學名稱並不可怕。

科學看待護膚品中的天然成份 第2張

(化學成分水分子示意圖)

要注意的是一些某些商城模糊的概念是否真的有效。

例如“天然成分”、“益護因子”、“透亮顆粒”等,完全就是商家自己創造的詞彙,當然是自己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的。

標註相關實際的化學成分,比如“維生素A、B”、“視黃醇”、“乙醇”等等纔是更正規的。

護膚養顏
時尚彩妝
香水百科
產品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