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在生活當中,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哭鬧時就束手無措,甚至會因爲孩子的哭鬧而心煩意亂,不知道怎麼處理,那麼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呢?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1

無論是從嬰兒心理學的角度還是從作爲母親的親身經歷來看,是否孩子一哭就擁抱或不擁抱取決於這個孩子多大,以及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哭,這就是所謂的對問題的具體分析。當嬰兒初生時,他只能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慢慢地,通過模仿和練習,他們逐漸學會用其他的聲音和手勢來表達他們的意圖。通常,我們認爲嬰兒的哭聲是嬰兒與其他人交流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能認識到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那麼我們就知道如何在不同的年齡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嬰兒的哭。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媽媽首先要注意不要寶寶一哭就馬上抱,因爲這個時候可能會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覺得自己只要哭鬧就可以得到滿足,小的時候只有哭鬧,對於長期的發展來說,很容易就是養成一個不好的性格。所以就建議不要寶寶一哭就馬上抱起來哄着。

如果寶寶是在睡覺的時候突然哭鬧,媽媽先看看寶寶是否有醒來的跡象,沒有的就拍拍背部哄一鬨,一般就是過一會就好了。抱着睡很容易導致孩子有依賴性,一旦媽媽起來寶寶可能就睡不着了,對於以後要養成獨立性並沒有什麼好處,千萬要注意。

其實寶寶是很聰明的,寶寶會通過哭鬧來試探媽媽。如果媽媽們過於輕易的妥協,寶寶很容易就佔上風。媽媽一定要有耐心,有的時候要狠下心。寶寶不要一哭就抱對於寶寶的智力和健康都是有好處的,寶寶的性格的養成對於家人都是有關係的。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2

孩子哭鬧 父母應該立即去制止嗎?

因爲擔心,所以不允許

我一向認爲孩子哭泣的時候大人應該想辦法哄住孩子,不應該任由孩子哭下去。而一位心理學的專家卻告訴我,孩子哭如果讓父母心裏難受、煩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內心積鬱了許多負能量,沒有得到宣泄的機會。

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潛意識裏因爲擔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許孩子發泄。

接納才能釋放

一次我送兒子去幼兒園,看到一個剛入園的四歲多的男孩因爲媽媽離開而大哭大鬧不止。一個老師摟着男孩讓他趴在自己的懷裏哭,邊拍着他後背邊說:“我知道跟媽媽說再見是很難過的事,嗯,是非常非常難過的事,不過你要知道媽媽下午肯定會回來接你的。我們來做點什麼幫你感覺好一點好不好?”

一邊說着,老師一邊慢慢領着男孩往屋裏走,孩子這時已經由大聲嚎哭變成了小聲地抽泣,進屋之後,老師拿給他一張紙和各色蠟筆,和他一起坐下來寫信,這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停止了哭泣,用心地寫寫畫畫起來。

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驟:一、認可孩子的感覺和情緒;二、搞清楚孩子爲什麼這樣;三、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四、啓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上面那個老師對待哭鬧的孩子就履行了這幾條原則:首先認可孩子難過的情緒,然後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感覺。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第2張

情緒無好壞,它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關於孩子的情緒,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說怕恐龍,媽媽就說:那有什麼好怕的,都滅絕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說:媽媽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怕、恐懼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應,孩子既然有了這樣的感受,父母應該首先表達出接受,接受之後再引導他去面對,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情緒被壓抑孩子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爲,我不應該害怕,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爲了取悅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犯了錯會撒謊,遭受欺負會隱瞞不報。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裏纔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會逐漸扭曲。

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成長的機會

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情緒屬於他自己的管理範疇,大人不應該爲此負責,不要因爲孩子不高興就覺得自己很失敗。我們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情緒,並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會說話了之後,大人在接納他情緒的前提下,教他正確地溝通,學着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孩子就不會因爲無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鬧不止,逐漸就會做到遇到事情不驚慌失措,不發脾氣,會嘗試講道理並尋求幫助。只有這樣,孩子纔會擁有強大的內在,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情緒,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孩子也需要發泄情緒。因此,父母要學會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成長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往往認爲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卻發現我們其實有着很多不爲大人所知的煩惱,也曾經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許我們在無助中度過了很多歲月,但我們的孩子不應該如此。

也許我們是稀裏糊塗地長大的,也還長得不錯,但我們的孩子應該更加享受成長的過程。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範圍內已經盡了他們的努力,今天,曾經的小孩成爲了父母,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去努力,爲他們,也是爲我們自己。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3

孩子爲什麼會哭?哭是一種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見孩子哭就心煩,有的制止孩子“不準哭”,有的諷刺挖苦“男孩還有臉哭”,有的斥責“這麼嬌氣,沒出息”,有的威脅“再哭就不喜歡你了”……然而,哭泣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就連成年人遭遇失戀、失業等打擊都會哭,更何況弱小的孩子。淚水並非軟弱,也不代表無能和退縮。哭泣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擁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獨立,反而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不許哭”這種對孩子情緒的過度抑制,不僅無法幫他們正確認識情緒,也不能學會控制情緒。

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滿,會讓孩子認爲,父母喜歡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學會隱藏負面情緒,同時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賴的印象,無法無條件分享內心感受,導致親子關係疏遠。其次,孩子會認爲至親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別人肯定更不喜歡。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壓抑,可能導致抑鬱。最後,壞情緒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負面情緒壓抑久了,孩子可能會採取不恰當的宣泄方式,比如打罵、摔東西等。

因此,家長需要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不妨先記住4個原則:孩子哭的時候,第一,不要打斷哭泣;第二,不要急於發表意見;第三,用心理解與交流;第四,用行爲告訴孩子,你關心他,如遞上紙巾、水等。

孩子哭鬧究竟是先天氣質還是後天教育不當導致?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哭是交往的一種方式,他們的語言表達還不流暢,往往要靠哭來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挫折,因此,當孩子語言能力增強以後會哭得少一些。但是,如果孩子過了那個年齡還是很愛哭的話,那就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一般來說,孩子愛哭的原因有兩大方面,一是“先天型”,即孩子的先天氣質爲敏感、愛哭的類型;二是“後天型”,即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所致。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地分析一下這兩類原因。

先天氣質所導致的孩子愛哭

以天生氣質來說,不同氣質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類型,有的孩子很安靜,有的孩子就很活躍,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孩子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變化……

有些孩子天生敏感愛哭,常爲小事發脾氣、抱怨,即使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想讓他笑,也不容易。敏感和害羞、攻擊性、愛交際等一樣,是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是先天的。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第3張

敏感的孩子哭的事情很多,摔倒了、膝蓋上有個小口子要哭,玩的東西被搶走了也哭。雖然他們常常哭,但是,一個敏感的孩子並不是不快活。他們往往很關心別人的情感、會同情別人、有較好觀察力、能遵守規則,這些使他們的一生都有用。

哭對敏感的孩子來說,並都是壞事。哭一場以後會感覺得好過些。有的研究人員還發現,哭的人在情緒上和身體上比不愛哭的人要健康些,所以不要把哭認爲是壞事。

但是,怕失敗、怕受挫折,是怕困難的結果,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無可奈何時就以哭解決,這是嬰幼兒氣質中情緒本質趨向於負性的反映。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時,通常會以負向的情緒:如哭鬧、發脾氣等來表達。這是他的個性傾向,但家長不瞭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鬧脾氣,以致於親子之間經常鬧得不愉快,而無法心平氣和地教導。

如果孩子的愛哭是由先天氣質引起的,家長們可以採取以下方式來幫助緩解:

1、對此類孩子的較高敏感性要表示理解,因爲敏感的孩子對疼痛感覺確實要比其他孩子強烈,不准他們哭並非明智之舉。父母應通過理解、同情、鼓勵的方法,使他們逐漸堅強起來。

2、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不應該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教會孩子用語言來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來表達。

4、不要給這類孩子貼上“敏感、好哭”的標籤,否則以後就難以摘掉。

5、因爲孩子特別敏感,所以對大人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情感,極易被影響,因此大人自己要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響孩子。如果情緒已經表露,最好立即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地猜想,加重敏感。

教育方式不當所導致的孩子愛哭

一般來說,幼兒過了3歲以後,就很少隨便哭鬧了。但由於4歲幼兒比較好強,經常毫無預期地哭鬧起來。不過爲了使孩子今後能順利成長,父母最好讓孩子在4歲時就告別“愛哭期”。

身心發育較遲緩的幼兒的確比同齡人愛哭,想制止他哭是沒有用的,除了耐心等他長大外,似乎別無他法。另一方面,發育正常的孩子,如果因爲家庭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愛哭期也會拉長,例如:

1、家人的過度保護、溺愛遷就容易導致孩子愛哭,因爲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受不了一丁點兒的委屈,遇事除了會哭,別無選擇。

2、哭,也是某些孩子用來威脅成人、滿足自己要求的一個“殺手鐗”。起初,孩子只是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失落和委屈,是情感的宣泄。可是,有的家長一看見孩子的眼淚心就軟,立刻妥協,從此寶寶就把“哭”作爲實現自己目的的靈丹妙藥了。

哭的辦法,常常成爲孩子們用來威脅成人、滿足自己要求的一種有效手段。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看到父母對於自己的要求沒有滿足,感到受了委屈,有情緒,自然就會用哭來宣泄。可是家長一看見孩子哭了,馬上向孩子妥協,答應了孩子的要求,滿足孩子的願望,這樣給孩子一種錯覺,只要哭就可以得到一切。所以在基本上用哭多次達到自己的要求之後,也就掌握了對付家長的辦法。

從幼兒心理的發展過程來看,3歲的兒童已經開始可以接受家長的教導,但是還是比較固執,堅持自己的想法,有害怕和分離的焦慮;4歲的兒童基本可以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做一些成人讚賞的行爲,情緒有間歇的波動,也有了明顯的好惡;5~6歲的兒童則開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具有良好的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有時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從這樣的過程來看,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四五歲,還是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表達情緒,就說明家長要改進自己的教育培養方式了。不要溺愛孩子,因爲你保護得越周到,孩子得到鍛鍊的機會就越少,不僅是身體上對於各種感覺的體驗不夠,而且在心智上,因爲對於大人過於依賴,缺少解決困難的經驗,所以也會造成發展不成熟。這樣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只會感到茫然一片。

如果孩子愛哭是由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引起的,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1、弄清孩子哭鬧的具體原因。對於孩子的要求要表示充分的理解,並且正確的對待。孩子在悲傷、氣憤或是受了委屈而哭時,家長應該向孩子表示出你是完全明白他的心情的,這樣孩子覺得有人理解自己,心情自然就會好很多,而不會繼續哭鬧了。對於孩子是因爲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任性哭鬧時,父母應該仔細地探究孩子一定要堅持的原因,不要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或者價值判斷來否定孩子的`要求。對於確實不合理、過分的要求,就應該堅決否定,不能夠嬌慣,同時向他們講明白不可以滿足他們的原因。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一定不可以馬上就去哄他,更不可以直接簡單地告訴他“不要再哭了,否則我會……”,這樣的威脅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招致他哭得更厲害。

2、要讓孩子形成一種“我已經長大了,不應該再哭了”的觀念。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只有還不太會說話的嬰兒才愛哭,自己已經是大孩子了,不能再哭,如果總是哭,別人是要笑話的。而且就是因爲哭,會使小朋友對自己感到厭惡和嘲笑,會找不到朋友的。有了這樣的意識,孩子纔可以在想哭的時候忍住眼淚,逐漸變得堅強起來。

3、孩子無理取鬧,試圖以大哭來達到自己的無禮要求,父母可適當採取置之不理的忽視方法,讓孩子覺得哭不能引起成人的注意,從而減少次數。

不過,採用這種方式,爸媽首先應和孩子講道理,當孩子對道理置之不理時,爸媽再採用冷處理的方法來應對。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爸媽不要被“眼淚”所打動,一時心軟,而予以滿足,否則會造成孩子今後一而再、再而三的慣性。

4、要使孩子愛哭的性格有所改變,爸媽必須在平時的家教上下功夫,對孩子不能一味溺愛、放縱和嬌寵,不事事包辦代替,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

5、爲了幫助愛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對挫折,爸媽應當從培養能力、增強自信開始。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去努力戰勝困難。對於他們與困難作鬥爭中取得的點滴成績,爸媽應該給予及時和明確的肯定,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有信心自己去進一步戰勝困難。然後爸媽給孩子一些有難度的任務,讓他去完成。

孩子畢竟是孩子,哭鬧是正常的現象。家長千萬不要完全限制孩子的哭,尤其是一聽到孩子哭,就表現出厭惡的樣子,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情感得不到宣泄,造成抑鬱。其實,哭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後可以感覺輕鬆一些,因爲哭可以減輕大腦遭受壓力後的化學物質的產生。愛哭者比不愛哭者的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的哭。

孩子哭時,別再用這句話傷他了

孩子小時候,跑跑跳跳的難免磕碰,或者病了哪裏不舒服,或者打針疼了,哭哭是正常的。可是我們總喜歡說:

“沒事沒事,不疼不疼。”

無效,還哭,那下一句是——

“你是男子漢,你是最棒的!男子漢不能當熊包哦。”

還沒用,到底要怎樣纔不哭?

“別哭了,再哭媽媽就走了!”

這就是原來的我會說的話。慢慢的,小Jo磕碰到了明明很疼,卻眼裏含着淚的看着我,大喊:“不疼!”“沒事!”,好像自己犯了錯,和開頭那位小女孩一模一樣。

我趕緊跑過去安慰他,他會使勁的推開我,大喊着:“我不要媽媽!”

我想小Jo一直是個敏感又情緒化的孩子,可能大一些就好了,直到我看到身邊一個又一個一樣的孩子。疼痛發生時,他們的媽媽正站在他情緒的對立面,告訴他們不疼,你不應該疼。

孩子是不是一哭就得馬上抱起來 第4張

後來看到一篇外國媽媽寫的文章,她的孩子很小就患上了哮喘,她教孩子用一種比喻去表達不舒服,以便發病時,她可以及時判斷嚴重程度。比如,當孩子覺得有一頭大象踩在胸口上,她知道這是一級警戒該送孩子去醫院了。而其他的表達,她就知道孩子的症狀沒那麼嚴重。

而看看我自己在幹嘛?我不但沒有教寶寶怎麼表達痛,而且暗示他:你的疼是不對的,雖然我並沒有直接這麼說。

我就認識一位在這樣暗示下長大的孩子。

工作時有位同事,上班時突然暈倒,給我們一衆人都嚇得不輕。過一會她甦醒過來,我們問她哪裏不舒服,她只是捂着肚子虛弱的說:“沒事沒事……”我們叫來了120,送到醫院才知道,姑娘有婦科囊腫,醫生說:這種病不嚴重,只是疼起來比痛經疼百倍,有點像生孩子的宮縮!

姑娘在辦公室裏忍了幾小時,忍到暈倒我們才知道!住院以後,她媽媽趕過來看她,跟我們說:“我女兒從小我就教她堅強,哪裏不舒服她也不和我說,都堅持上學。”姑娘後來果然以狀元的成績考上了人大。

當時並沒有覺得什麼不對,可現在想想,如果沒有同事在身邊,姑娘又不會主動求助,她會不會有危險?壓抑自己的病痛不表達就是對的嗎?

當孩子疼了、哭了,我們當然知道他很疼很難受,我們去安慰他,去迴應他,當然是必須的。可是脫口而出的安慰的話“沒事、不疼、不哭”,卻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是:

你立即跑過去確認寶寶是否傷到了,如果沒有嚴重的外傷,你只需要輕輕的擁抱他,說:“媽媽看到你摔疼了,媽媽能感受到你的疼痛,你想哭就哭一會吧。”

當我這樣嘗試了幾次之後,小Jo不再拒絕我了,他會趴在我肩上繼續哭一會,很快他就會關注別的事去了。

這樣做,往往哭鬧的時間比以前短的多。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就叫做“共情”。關鍵點是——把發生的事實轉變爲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需求。但同時,我們不做任何評價,不評價他摔倒或磕碰的對錯,讓他感受到媽媽是“跟我站在一起的”。

回到開頭的案例,我們第一步先共情,最重要的是你與孩子的溝通;第二步再想解決的辦法,還不到2歲的孩子沒輕沒重的摩擦多了去了,並不一定是哪個孩子的錯、哪個孩子的故意,而是他們根本控制不好力度。跟對方的家長溝通一下讓對方的孩子注意力度,下次一起玩時家長在場,摩擦發生後及時疏導寶寶的情緒,明天照樣happy的一起玩耍。

關於“共情”的力量,我聽過一個很美的故事。

一位老人坐在公園的椅子上嗚咽,他剛剛失去了老伴兒。男孩看到此情,跑過去看個究竟,他爬到老人的腿上,靜靜地坐在那裏。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老人一下子就覺得好了很多,情緒也穩定下來。後來,男孩的媽媽問他對老人說了些什麼,男孩答到:“我什麼都沒說,只是幫他哭泣。”

各位媽媽,你願意幫孩子“哭”嗎?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