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有很多成年子女會發現,長大以後自己和父母的關係,好像在無形之中發生了一些改變,關係好像沒有那麼融洽,反而更加緊張了,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怎麼辦?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1

1、我們要知道父母都是爲了我們着想,即使很多時候,他們的舉動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但是我們也應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找個適當的時機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

2、回家看看。父母年紀大了,我們卻各自工作、成家,回家的時間變少,父母身邊的人也只有父母彼此,他們的生活變得冷清,一心只盼着我們能多回家看看,只是看看。年邁的父母時間有限,他們別無所求,我們能做的就是多抽空回家看看他們、陪陪他們。

3、自己父母的關心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從噓寒問暖到身體檢查、從衣食住行到教玩手機等等,要多些耐心和細心,在有限的時間裏多做些讓父母開心的事。

4、傾聽從來都不失爲一種相處的最佳模式,其實父母勸誡我們的很多話,我們自己都明白,他們也明白,但是他們就是不放心,所以我們不要反駁,就靜靜的傾聽就好,我們聽話,他們才放心。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與父母相處方法

1、溝通。我們與自己的父母生活時間長,覺得各方面都很瞭解,但其實隨着父母年紀的增長,很多觀念、想法都在逐漸改變。而且都說“老小老小”,就是越老越小,上了年紀的父母行爲舉止很多方面都會像個小孩子一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與父母之交流是需要不斷的溝通、表達,當然交流的時候最好能控制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情感抒發。

2、多聯繫。父母最怕孤單,最想孩子,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如果實在忙的沒有時間經常回家,至少得保證每週一次的通話或者網絡視頻,問問父母的近況,身體好不好,天氣是好是壞,有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之類的,見不到面也讓父母聽聽我們的聲音、知道我們的近況,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父母都很關心。

3、我們要接受父母在歲月的打磨下真的老了,身體不再健碩,思想不再前衛,甚至行爲都比較幼稚了,但是那是我們的父母啊,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所以真的該好好愛自己的父母。

4、要是出門在外的孩子要記得經常打電話與父母聯繫,不管你在何方,他們總是最牽掛你的人,多打電話和他們嘮嘮嗑,比整體用qq或者微信聊天更加有意義。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2

那些成年後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子女,都發生了什麼?

小風是我的大學同學,自從我認識她以來,發現她就很少回家。別的同學都是盼着過年放假的時候回家,好好的玩一玩,吃到父母親手做的好吃的。但是,每年過年,小風卻是最不喜歡回家的人。她總是拖到學校規定的最後一天要離校的時間纔回家,並且也是在學校允許的最早的時間返校。我覺得,她根本就是在逃避自己的家。

在大學畢業之後,小風在我們大學所在的城市找了工作。自那之後,她就更是很少回家了,過年也都是自己一個人過。我曾經問過她原因,她沒有細說。但是,從平時的一些言行中,我猜測是這個原因:那就是父母的偏心。

小風曾經說過,自己來上大學是自己拼死掙來的機會。小風家裏還有一個弟弟,弟弟學習很不好,但是父母都是逼着他去上學。而自己的成績很好,但是父母卻想讓她早點畢業打工賺錢,供弟弟唸書。小風知道家裏的條件不好,但是她不想放棄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對農村的女孩來說,假如說不上學的話,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外地打工幾年之後嫁人,沒有什麼別的機會了。

每次父母想要她輟學的時候,都是她最難受的時候。她曾經爲了上學哭着跪在父母的跟前,求父母給自己一個機會,並且向父母保證,在大學畢業之後,一定會把前五年賺的錢都給家裏,才換得了父母的同意。

這些年,小風每個月發了工資,留下自己必須的花費都全部給了家裏,她和父母的關係可能就只剩下金錢的關係了。談到親情,她總是避而不言。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第2張

這是小風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和父母關係不睦可能是因爲別的事情。例如想逃脫父母的管制。

朋友小薇是個很有性格的女孩子,很有男孩子的鋒芒。小薇平時也很少和父母聯繫,假如說父母不打電話給她的話,她也是不會打電話回家的。小薇說,自己小時候,爸爸對自己的管教非常嚴格。假如她不聽的話,就是一頓暴揍。她覺得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幾乎喘不過氣,在很小的時候,她的理想就是逃離自己的父母,離開自己的家鄉,到遙遠的誰也不認識的地方生活。

成年後的她就再也很少回家了。家對於別人來說,也許是溫馨的港灣,而對於她來說,卻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回憶。

就像那句話說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就是父母看着子女的'背影越走越遠。在孩子成年後,他終歸要離開家,離開自己的父母,這是一種必然。但是,現實的距離可以遙遠,心靈的距離卻可以拉近。假如說自己的孩子在離家之後,就和自己的關係疏遠的話,那父母真的要反省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3

成年人和父母的關係,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曾經有一個段子,“一放假,城裏的Lucy、Linda、Vivian、Julia,回到各自的家鄉,又變回了翠花、小紅、丫蛋、二妮子。”

不同的稱謂之下,不僅隱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有一個無奈的現實:這些翠花、小紅們,越來越難和自己的父母好好相處了。

有個朋友每次放長假都只在家呆三天,第一天父慈子孝,第二天開始互相看不順眼,最好第三天就啓程,不然就要忍受催婚、催生的戲碼。

你想趁放假好好休息,他們有雷打不動的作息、不到7點就叫你吃早飯;你的成績和驕傲,無法和父母分享,他們只關心你能不能先找個對象……

想到父母正在老去、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涼,也會後悔沒有在家多陪他們,但是真的相處起來,又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第3張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孩子和父母的漸行漸遠。

一方飛速成長,一方慢慢老去,彼此之間從生活方式、到人際關係、視野認知,鴻溝越來越大,年輕人苦於不被父母理解、包容,更不知道如何理解他們、愛他們。

《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年輕時忙於自己的工作、家庭,很少和獨居的父親聯繫。

後來,他的父親患上阿爾茲海默症,逐漸忘記了曾經對他重要的一切,岸見一郎需要照顧父親,自己的生活也變得不同了。

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體會到自己和父親的種種不易,也在思考:

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爲他們做些什麼?

如何改善與父母的關係?

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老去的父母?

如何面對也在慢慢老去的自己?

面對衰老是需要勇氣的,不管是父母還是自己。

每個人都喜歡孩子的朝氣蓬勃、年輕人的活力四射,他們就像生命的春天和夏天一樣,蘊含希望。但是每個人都註定走向生命之秋,會開花結果,會落葉飄零。

在《老去的勇氣》一書中,岸見一郎談到:“面對衰老的勇氣,就是一種調整人生態度的勇氣,只有內心成熟的人,才能負擔起照顧別人的責任,而成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不再期待父母的評價和認可。

就像我那個朋友,她在上海做品牌公關,經手過幾個業內小有名氣的項目,她曾經很驕傲地跟父母說自己的成績,但是她說的內容,父母大多聽不懂。

父母評價她好不好的標準,就是從讀書時的成績好不好,變成了上班後的工資漲沒漲。

最致命的分歧是,在父母眼中,只要不結婚,就是失敗者。

早年,她很介意父母這些意見,慢慢發現,彼此生活環境不同,無法互相理解,也很正常。

三觀不同,就多關心生活,少交流思想。

每次回家,她都會買很多禮物,願意孝敬父母,是出於本心,而不是爲了獲得他們的感謝和認可。不再期待他們的評價之後,關係反而變得更親近了。

成年子女與父母關係緊張 第4張

第二,把自己的事和父母的事分開思考,自己的事情交由自己決定。

小時候,自己很多決定是父母在做的,父母老了,就反過來,需要孩子爲他們做決定,孩子會按照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去教父母怎樣生活。

可是父母幾十年來養成了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改變起來很難,一樣東西對他們有益還是有害,常常成爲爭吵的開端。

有個同事的母親有高血壓、高血脂,但就是喜歡吃油膩的、很甜的食物。

每次回家,他們都會因爲多吃菜、少吃肉的問題吵上兩句。

一次,母親煩躁地說:“我在你家受了一輩子氣,現在連吃什麼都做不了主嗎?”

她才發現,習慣不只是習慣,背後還潛藏着情緒,讓她覺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對她的傷害比吃什麼都要大。

決定怎樣度過晚年生活的,是父母本人,所謂自己的課題自己決定,就意味着我們能尊重對方,讓他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選擇自己的人生。

第三、擺脫自我中心性,明白父母並不是爲了滿足孩子的理想和要求而生活。

父母對孩子有期待,孩子對父母同樣抱有期待:

我們希望父母上了年紀也能精神矍鑠,快樂充實地度過每一天;

希望老人能爲晚輩做出榜樣,既慈祥又仁愛……

希望父母符合我們的理想,其實是因爲我們沒有成熟。

“我”並不需要爲滿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他人”也並不是爲滿足“我”的期盼和心願而活着,父母也是他人,接納真實的父母,纔是真正的尊重。

岸見一郎年輕時,母親因爲腦梗住院,當時他還在念研究生,爲了照顧母親,他休學了三個月,中年時又因爲照顧患上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不得不暫停工作。

他坦言,自己也曾暗自抱怨爲了照顧父母而犧牲了事業和時間,也會感到滿心焦躁、不知所措、鬱鬱寡歡,而且不管你多麼努力,父母都在不斷地衰老。

但是,如果被這些消極的情緒擾亂心智,你也無法關注到眼前事物美好的一面。

想到如果母親生病的時候他不是在讀研究生,而是在公司上班,休假三個月的代價會更大,凡事總有積極的一面。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曾說:和父母相處,不必什麼事都要往心裏去,難得的是瞭解彼此的脾氣,知道什麼話當真,什麼話不當真。

他的母親很細心,也很嘮叨,兒子50多歲了,還會囑咐他:“天氣變了,你有沒有衣服?夠不夠穿?”

如果想:我都已經50多歲了,是大學教授了,還不知道冷了多穿衣服嗎?和母親的關係就會很疏遠。

如果想:50多歲了還有老母親來關心,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內心充滿感恩,關係就能很親密。

父母與孩子最溫馨、最和諧的畫面,莫過於“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但在現實生活中,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相處卻絕非易事。

岸見一郎在書中寫道:我們無法在嚴寒的冬日體驗夏日的暑氣燻蒸,或是在炎熱的夏日中體驗冬日的冰天雪地。

陪父母變老,你會才真切地體會到生命的完整與可貴,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體悟。

市面上充滿了教父母怎樣養好一個孩子的書,但是教孩子如何理解、接納父母、如何陪父母老去的書卻少之又少。

海藍博士說:“對父母真正的愛是:尊重接納,邊界清晰,愛人愛己,利人利己,自我負責。”

而最好的家庭模樣應該是:我們各自獨立成熟,但又彼此深愛。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