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孩子在依戀期如果得不到親密的滿足的話,孩子的心理是會受到影響的,因此做父母的要儘量滿足孩子的依戀感,讓他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來看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1

剛出生的寶寶對父母都是有依戀的,這都是正常的。對父母的依戀讓寶寶有足夠安全感,寶寶纔不會害羞害怕。

孩子的第一個心理髮展期是2歲以前,是依戀期。2歲以前,孩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重要,要形成一種親密依戀,不僅孩子需要依戀你,你也要依戀孩子。

這種依戀幫助孩子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人親密的能力和對自我的滿足感。孩子願意在你背上、懷裏睡覺,很可能的原因是親密欲求沒有滿足而出現的過度補償。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

什麼時候纔要考慮心理要求的東西呢?一般一歲半的時候可以嘗試引出一點規則,但要以鼓勵爲主,做不到父母也不要堅持。

2歲以後鼓勵孩子走出對母親的依戀是可取的,在與母親分離的過程中,孩子會體驗到敵意、破壞、生氣與憤怒等負面情緒,

幫助孩子認清、識別與有節制地表達這些情緒,而不要過於嚴厲而壓抑了這些情緒,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當然,那個時候母親過於依戀孩子或者替代太多可能導致孩子性格依賴和心理幼稚。

依戀期每個孩子如果得不到親密的滿足,心理學會假定孩子的心理結構會受到重大影響,這個影響主要來自他與媽媽的依戀關係,2歲以後孩子會發展更多的關係,比如和爸爸的關係或者是帶養阿姨間的關係,

如果在2歲前阿姨帶他,形成的依戀是一種不太確定的、安全感不高的親密關係,這種關係來源於阿姨永遠不會像母親那麼全然地接納孩子,她內心更多是責任和關照,不是發自內心的那種所屬感,她沒有,孩子也不會有。

我主張一定要母親親自養育2歲前的孩子,孩子身心成長會順利一些。有的媽媽說孩子非常認人,除了媽媽誰都不要,這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生氣和批評孩子,因爲那個時候的孩子是試圖和媽媽形成一個共生的關係狀態,

任何外人,包括爸爸都是對這個關係的妨礙。心理學認爲這是一種2~5歲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孩子無意識地希望獨佔母親。當然,這樣的理論也可能表達了成年男人因爲寶貝出生而失去妻子關照的一種無意識憤怒。

5歲前後是孩子的分離期,就是孩子開始把興趣從家庭轉向了社會、幼兒園。在5歲以前送他去幼兒園基本上是“殺”了他,但是5歲以後孩子會主動說“我要去幼兒園”,

因爲他的興趣慢慢轉向了外部的世界,他開始去認識更多的朋友,包括和老師接觸。一個首要的表現就是開始喜歡爸爸甚於喜歡媽媽,認爲爸爸更好玩兒,這是一種普遍的兒童心理,媽媽有很多規則和麻煩,

總要自己這樣那樣,只有爸爸只跟自己玩兒。考慮到這一點,孩子2歲後,父親要進入孩子的內心成爲重要的人,

就必須討好太太,跟孩子玩,不要對太太厲害,也不要教育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育孩子,等孩子跟你很鐵、很哥們,你教育他引導他就會很自然很見效了。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2

當寶寶對媽媽產生了依戀

“媽媽,我怕!”每當寶寶伸出稚嫩的小手召喚媽媽時,小傢伙內心的安全感處於極度缺失狀態,父母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引導,

這樣的害怕情緒會伴隨寶寶整個成長過程,由此而引發的困惑和陰影會直接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那麼,寶寶到底在怕什麼?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呢?

1、害怕陌生人

媽媽是寶寶最親近的人,寶寶不喜歡與媽媽分開,每次媽媽離開都會讓他大哭大鬧一場,有時媽媽還沒走,寶寶就很擔心地拉住媽媽,生怕媽媽離開,弄得媽媽心裏酸酸的。這是寶寶安全感缺失的一種表現,也稱爲分離焦慮。

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需求 第2張

支招:寶寶接觸範圍有限,這使得他們過分依賴身邊熟悉的人,很排斥不認識的陌生人。媽媽應該多創造寶寶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讓他的眼界更寬闊,學會接受陌生人,與陌生人相處,同時要科學輸導寶寶的情緒,用逐漸拉長的分離時間來讓寶寶明白,媽媽雖然會離開,但很快會回來。

2、 害怕醫院

打針很痛,吃藥很苦,這都是寶寶不喜歡的身體體驗。而去醫院總免不了會有這兩個過程,因此寶寶對於穿白大褂的醫生充滿恐懼,進而害怕進醫院。

支招:父母可以給寶寶買一些醫療類的小玩具,在家中與寶寶玩“醫生看病”的遊戲,在寶寶吃藥打針時給予鼓勵,

引導寶寶與醫生對話,鼓勵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讓他熟悉看病的過程,這對緩解寶寶內心的恐懼很有幫助。同時,平時父母不要用醫生打針來嚇唬寶寶,以免造成或加深寶寶不良的心理反射。

3、 害怕黑暗

黑暗中,似乎總隱藏着未知的事物。當寶寶不能用眼睛來感知周圍的環境,特別是當週圍漆黑安靜的`狀態下,他失去了對環境的判斷,本能地認爲自己陷入了危險,所以很多寶寶睡覺時不肯關燈。

支招:父母可以在寶寶入睡前講睡前故事,陪伴他入睡,關上燈與他一起躺在黑暗中,鼓勵他適應夜色。或者在房間裏留一盞光線柔和的小夜燈,緩解寶寶對黑暗的恐懼。

4、 害怕小動物

有的寶寶看到小動物會害怕,不敢摸,不敢靠近。其實,這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不良暗示有關。

例如,寶寶向着小狗跑去,大人常常會大喊:“別碰它,它會咬你”;寶寶剛想觸摸鄰居的小鴨子,大人也許又再一旁大喊:“別摸,太髒了”……久而久之,寶寶便形成對小動物的恐懼心理。

支招:父母應該首先放棄自己的偏見,鼓勵寶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觸小動物,愛護小動物,與小動物友善相處。

剛開始,可以讓他慢慢離小動物近一些,接下來,可以陪伴他撫摸或餵食小動物。平日裏要多帶寶寶去動植物園,認識不一樣的動物。

5、 害怕洗澡

寶寶天生應該是不怕水的,有害怕洗澡或洗頭的表現,應該是在此之前有過不好的經歷,比如洗髮水流進眼睛,嗆過水,被洗澡水燙過……

支招:當寶寶排斥洗澡時,父母一定不要斥責寶寶,要在寶寶心情愉快時,用水輕拍寶寶的前胸,腳背,可以講一些洗澡之類的小故事,也可以率先站在水中,讓寶寶在榜樣的激勵下重新接受水,喜愛水。

還可以在浴盆中放一些寶寶喜歡的小玩具,讓他在玩水的同時,接受洗澡。但給寶寶洗浴的時候,儘量不要讓洗髮水和浴液碰到寶寶的眼睛和口鼻,以免引起寶寶不愉快的體驗。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