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幼兒古詩

幼兒古詩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古詩,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古詩

幼兒古詩 篇1

中班古詩教案《江雪》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像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着什麼?帶着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幹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着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幼兒古詩 篇2

活動目標:

1、 樂意欣賞古詩《遊子吟》。

2、 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

3、 大概理解《遊子吟》的意思,初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懷之情,教育幼兒從小學會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遊子吟》,掛圖《遊子吟》,錄音磁帶《遊子吟》。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主題,老師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然後體溫這首歌唱誰最好。

二、揭示主題《遊子吟》。

三、聽故事《遊子吟》。

從前唐朝有個詩人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他的母親忙着給他縫製着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她想,兒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溼潤了,孟郊撫摸着身上的衣裳,注視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的慈愛就象春天裏太陽的光輝,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母親的慈愛永遠銘記在心裏,就在他五十歲那年寫成這首著名的小詩《遊子吟》。

四、聽古詩《遊子吟》。

1、教師播放錄音磁帶配樂古詩《遊子吟》,連續播放兩遍,幼兒邊聽邊看圖文結合幼兒用書《遊子吟》。

2、討論:這首古詩好聽嗎,書上的這幅畫已表達出了這首詩的意思,請你們想一想,這首詩說的什麼意思。

五、欣賞古詩《遊子吟》。

1、教師給幼兒解釋古詩《遊子吟》的意思。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孟郊寫的,這首詩說的是兒子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他的媽媽捨不得他走,生怕他身上穿的衣服不夠,臨走前爲他一針一線地縫製衣服,希望他一路平安,盼望他能早日歸來,兒子很受感動,他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爲媽媽做些事情,以報答媽媽對自己的愛。

2、讓幼兒再聽一遍古詩《遊子吟》的錄音。

3、師幼互動,讓幼兒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

4、讀古詩《遊子吟》。

六、活動延伸:圖文結合感受《遊子吟》詩中母愛的偉大感染了無數遊子之心。

古詩《遊子吟》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首古詩——《遊子吟》,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樂意欣賞古詩《遊子吟》,感受詩中所表達的母子情意,大概理解《遊子吟》的意思,從而教育學生從小學會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在活動過程中首先滲透了解古詩內容,然後設計適合本班的教學方法,用故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古詩《遊子吟》詩中意思及作者的表達的母愛思想感情。用欣賞古詩《遊子吟》的情感聽、誦讀《遊子吟》,然後師生互動說說母親的關愛及自己以後怎樣報答母親。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知道母親的母愛是偉大的,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教育學生長大以後一定要好好報答母親,通過活動,我的活動目標達到,活動效果不錯!

幼兒古詩 篇3

 一、積累引入,以舊帶新。

1、師:初夏時節,池塘裏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讓人想起詩人楊萬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於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裏發生的事,它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理解題目含義。

4、簡介作者白居易。

(1)學生彙報自己知道的關於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黑暗社會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瞭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讀準後鼻音:撐、艇、萍;指導“艇”字的寫法及結構。

②學習新詞:浮萍,白蓮,蹤跡,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2)齊讀古詩。

(3)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兒。

(一個小孩偷採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學生結合前後句和插圖,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小組內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啓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

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本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艇、浮萍、蹤、不解”的含義,聯繫上下文理解古詩的意思,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採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嚮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採白蓮的?

① 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採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採池中蓮蓬。

②讓學生爲“小娃偷採白蓮圖”起個題目。

③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

④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⑤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後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採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後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裏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採”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設計意圖: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通過學生親身想象“偷採白蓮”兒童的心裏,使作者情,學生情,詩中激發共鳴。

四、迴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着理解,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

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要能“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通過熟讀成誦,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

五、佈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幼兒古詩 篇4

《詠柳》古詩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能有感情地朗誦。

2.瞭解古詩中比喻手法的運用,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垂柳的感受和對詩歌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小朋友,音樂響起來了,我們一起來表演吧。播放歌曲《小松樹》。

二、新授,學古詩《詠柳》

1、小朋友,美麗的春天來了,在溫暖的陽光下,小花、小草、小樹都睡醒了。

誰能告訴我,你都知道哪些樹的名字?(幼兒答:……)

小朋友,你喜歡什麼樹?爲什麼?(幼兒答:……)

老師這裏有一些大樹的圖片,看誰能先叫出他的名字?(出示各種樹的圖片讓學生猜)

老師請來了一位好朋友,你聽:

播放《柳樹姑娘》

柳樹,多天真,多漂亮,多逗人喜愛呀!

唐代有個詩人叫賀知章,他也很喜歡柳樹,還寫了一首詩,讚美柳樹姑娘,叫《詠柳》,我們一起聽一聽。(播放古詩錄音)。

三、表演、唱古詩。

1、讀詩,師領讀,生跟讀。

小朋友,我們看着柳樹姑娘,和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好不好?

1)老師這有一些柳樹姑娘的圖片。(出示圖片)

春天柳樹姑娘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指着柳枝問:這是柳樹姑娘的什麼呀?柳樹姑娘的頭髮往哪個方向長的?你覺得柳樹枝還像什麼?(幼兒答:…)

2)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我們一起來看老師的圖片。(出示碧玉、綠絲帶與柳樹的對比圖)小朋友你們猜猜這些綠色的石頭是什麼?碧玉。你在什麼地方聽到過這個詞?碧玉和柳樹什麼地方一樣?指着圖中的綠絲帶問:這是什麼?綠絲帶。過去的人也給綠絲帶叫做綠絲絛。“綠絲絛”你在哪裏聽說過這個詞?綠絲絛和柳樹什麼地方一樣?

2、柳樹多可愛呀,我們再美美的讀一遍《詠柳》。

3、根據《小松樹》改編,舊曲新詞唱《詠柳》。老師示範,學生跟唱。

老師把《詠柳》變成了一首歌兒,我們一邊看着柳樹姑娘。一邊學歌,好不好?

4、創編舞蹈,老師示範,幼兒跟做。

大家唱的可真好,邊唱邊跳,才更開心,跟老師一起做動作,看誰的動作最優美?

5、老師和幼兒一起隨着音樂邊唱邊跳。

四、手指遊戲

又唱又跳大家一定累了,我們坐好吧。一起做個手指遊戲放鬆一下,《大拇指是爸爸》

五、活動延伸,畫柳樹、貼柳樹

小朋友,你們看,春風輕輕地吹,春雨細細的下,柔軟的柳枝隨風搖呀搖,春天多美好啊。柳樹多美呀,誰想來畫一畫?

畫大樹要先畫什麼?先在桌子上用你的小手試一試。

柳樹枝怎麼畫呢?柳樹枝上還長了什麼?

誰到黑板上畫一畫,畫完了就回到座位上。

其他幼兒在座位上畫柳樹。看誰的柳樹姑娘畫的又快又美麗?

1、分小組來畫一畫。

小朋友們一邊畫柳樹姑娘,一邊聽配樂古詩朗讀。

2、展示作品,把畫貼到黑板上。

大家的柳樹姑娘都非常漂亮。花草樹木,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愛護樹木,愛護環境,做一個保護大自然的好孩子。

六、結束。

《詠柳》教學原文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幼兒古詩 篇5

一、設計意圖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將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緻地融入民衆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繫,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係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作爲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裏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二、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瞭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三、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四、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引起學詩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纔的故事裏,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幹什麼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片,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幹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問:剛纔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

(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纔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六、活動延伸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總結:

讓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到意外的效果

一堂完美的教學課需要教師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充分的教學設計是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精心設計,但是教學過程中突發的意外事件是教師無法預知的,處理好突發的意外情況旺旺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做了20年的小學教師,由於工作需要,20xx年秋我被安排到幼兒園教中班,突然的轉變讓我一時間不太適應,我有着剛參加工作時的感覺:好奇、刺激、迷惘還有一點忐忑。我通過一段時間的揣摩、探索,瞭解掌握了幼兒們的心智特點、行爲習慣及語言接受速度,摸索出一些適合幼兒教育的規律與方法。在本次教育局組織的幼兒教育科教學督導活動中,被我校推薦成爲作課教師,使我有幸得到幼兒教育專家們的提攜、斧正。在此訴諸筆端,願與同行共享:

一、莫明奇妙地"被講過"

在導入環節,一切盡在掌握:我從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先帶領幼兒回顧春節裏那些有趣的事兒,激發起了幼兒的興趣:這一環節目的是爲了增加幼兒話語表現機會和提高幼兒講話的能力。小朋友們活動得很踊躍,在他們表達了自己感興趣的事兒之後,我進行課程導入:春節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再過幾天,我們又要迎來一箇中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是什麼節日嗎?這是所有小朋友都靜靜地等待我說出答案。我告訴他們是清明節,利用這個機會我達成了我制定的情感目標:讓幼兒瞭解清明節使人們追思故去的那些親人的節日,潛移默化的對幼兒普及國學知識和弘揚傳統美德的教育。但是當我說出課題時,小朋友就開始齊聲誦讀,當時我有些發懵,這是一節新授課並且有教育局領導在聽課,但是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的教學機智讓我迅速化險爲夷,並未呈現窘態影響教學。

下課後校長和我說"昨天你不在時,我給他們講過了!"

講過了---講過了---我汗!不過轉念一想:作教師必然會有意想不到的事兒隨時會發生!處理好意外事件,能夠化腐朽爲神奇,不然怎麼說教學是一門藝術呢?這節"被講過的.課"經過教育局領導和幼兒專家點評後我有如下心得:

1、導入階段可以更加精彩 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中的音頻視頻材料,展現形象具體的清明追思情境,4週歲的幼兒理解問題是感性的、直觀的,一張清明追思的圖片勝過繪聲繪色的描述。

2、練習過程可以更加完美 幼兒的誦讀都是亢奮的、激昂的,更何況有聽課的老師在場。這種激昂的語調不適合《清明》這首詩的意境,若結合着相應背景音樂可以達到較爲理想效果;個別幼兒存在着"假會"現象,若能夠按照幼兒教育專家提出的詩歌接龍遊戲則可克服。

二、處理突發狀況反思

在講課過程中,當講到清明有一些習俗:比如焚燒紙錢、敬獻鮮花、掃墓時,一個幼兒舉手發言:"我還和我爸爸一起給我爺爺燒紙來着……"說着就有些哽咽,這是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我及時的因勢利導並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首肯。在這一點處理上我認識到今後更應多從幼兒認知、理解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讓每一節課都與幼兒產生共鳴,形成更強的教育合力。

三、對於學生極強表現欲的處理

每個幼兒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本堂課有一名幼兒早誦讀過程中總是比其他幼兒語速快,我撫摸着他的頭說:"XXX咱們慢一點和其他同學讀齊好麼?"果然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這說明教師的眼神、語氣、肢體接觸,在達成教育目標過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幼兒,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最初都有自信心。而通過一段或較長的學習過程,有些幼兒就失去了自信心,究其原因,或者由於自我理想通過努力沒能實現,或者由於他人期望而努力後沒能令他人滿意。學生一旦失去自信心,就不會再努力,從而距離理想目標就更加遙遠。我今後努力讓"羅森塔爾效應"發揮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感覺到他被老師重視,老師對他都很期待。

幼兒古詩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活動動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一幅古詩的畫面,古詩字卡。

活動過程: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着什麼?帶着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幹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出示古詩的大紙)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着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5、幼兒操作:桌子上的小籃子裏也有這首古詩的字寶寶,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詩的順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給後面的老師檢查,你排的對不對,然後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幼兒古詩 篇7

古詩《靜夜思》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篇,每個學生應當差不多都會背,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認爲自我會背了就不用學了。真要叫他們理解詩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爲他們長句都讀不好,怎樣在這堂課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一堂課下來,我有了新的啓發。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後,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後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後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於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麼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於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麼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麼意思?他在思念着什麼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麼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立刻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啓發詩的情感

僅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纔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能夠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於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麼時候最想?學生的話題打開了,這樣他們也明白了詩人的心境,明白了什麼叫做思念。此時,我讓他們再去讀一讀詩。最終,我問他們,你覺得你讀懂了哪一句或哪一個詞,於是所有的詩意都在孩子們的嘴中被解釋,此時我的教學目的也到達了,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不僅僅只是會讀,還要讀會些什麼。

沒想到這節課有了這麼多意外的收穫,感激我的學生,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體驗也嘗試。

幼兒古詩 篇8

《春曉》

活動目標:

1、通過圖片,理解並感受古詩的意境,初步學習古詩。

2、在音樂的伴奏下,按古詩的節律進行朗誦。

3、激發幼兒對春色的喜愛之情。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60—14,磁帶。活動過程:

一、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觀察春曉畫面。

1、教師:這幅畫上有什麼?鳥兒喜歡什麼時候在樹上鳴叫?爲什麼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這是春天的什麼時候嗎?(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小結:古時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詩人,看到了這些景象,這位詩人寫了一首古詩,古詩的名字就叫《春曉》。

二、教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

1、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麼?你聽到古詩裏說了什麼?(幫助幼兒理解“曉”、“眠”、“聞”等)

2、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當詩人醒來後,聽到了外面都是小鳥的叫聲。詩人想:昨天又是風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

3、播放錄音幼兒再次欣賞古詩。

三、學習朗誦古詩,感受古詩韻律。

1、教師帶領幼兒完整朗誦古詩2——3遍。

2、再次欣賞錄音,感受古詩的韻律:請小朋友仔細聽聽錄音裏是怎麼朗讀古詩的。

3、教師和幼兒再次按節律朗誦古詩。

4、幼兒集體朗誦古詩,進一步感受古詩的意境。

四、複習詩歌《迎春花》。

幼兒古詩 篇9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活動準備:

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相關詩句字卡。

古詩CD、播放器。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

古詩裏說了些什麼?

古詩和剛纔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纔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①在這首古詩裏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②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三、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幼兒古詩 篇10

活動內容:古詩《憫農》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聽古詩的興趣,理解大意;

2、使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幼兒教材

準備一些米和麪

活動過程:

一、談話 愛惜糧食

1、提問:小朋友你們每天都吃什麼呀?

引導幼兒說出米飯和饅頭等;

2、觀察與體驗,區分米和麪

(1)、提問:香噴噴的米飯和饅頭是用什麼做的?

(2)、糧食是從哪裏來的?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3)、教師總結

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每一粒米都應該珍惜,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憫農》

二、教師將書發給幼兒

三、教師有感情的朗讀

四、背誦古詩,情景表演

1、請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背誦;

2、集體背誦。

幼兒古詩 篇11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古詩,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學習有感情地朗誦。

2、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對春天景色的感受。

二、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畫有古詩中的景象的圖片一幅,配樂。

2、經驗準備:幼兒有觀察過春天美景的經驗,主要回顧春鳥啼鳴、春風春雨吹打、春花謝落等聲音和景象。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欣賞、理解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有感情地朗誦。

2、活動難點:理解古詩詩意,並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指導要點:通過圖片觀察、分句解讀等方式,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古詩《春曉》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圖片,結合生活經驗,自由表達對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問:春天裏有哪些美麗的景色?春天裏你感覺怎麼樣?請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聽的話說一說。(引導幼兒回顧:春天的花、樹、風雨,鳥的聲音,以及春天溫和的氣候讓人有好睡眠等。結合幼兒的回答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經驗,豐富相關詞語,如小鳥在“啾啾”地唱歌;夜晚颳風下雨啦;有一棵棵開滿花的樹;許多花瓣落下來等。)

小結: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小鳥在樹上“啾啾”鳴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風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裏睡覺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來。

2、教師示範朗誦,引導幼兒初步欣賞、理解古詩內容。

師:古時候有個詩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別喜歡春天裏的景色,還寫了一首詩歌,名字叫《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詩人在春天的早晨裏睡醒發現了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歌。

老師示範朗誦古詩後,提問:詩歌裏講了什麼?說說哪些地方你聽懂了,哪些地方沒聽懂。

3、教師再次示範朗誦,以邊提問邊講解的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第一句:春眠不覺曉。有誰知道春眠是什麼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覺:指不知覺;曉:指早晨。)

小結:“春眠不覺曉”的意思是“春天裏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

第二句:處處聞啼鳥。詩人聽到了什麼聲音呢?(處處:指到處;聞:指聽到;啼:鳥叫聲。)

小結:到處聽到鳥兒“啾啾”啼叫聲。

第三、四句:早晨醒來,詩人看到滿地的落花,他會想到什麼呢?“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什麼意思?

小結:詩人看到滿地落花,就是在想“也裏傳來颳風下雨得的聲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師配樂朗誦古詩,引導幼兒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教師模仿古人,以抑揚頓挫的聲音朗誦詩歌,表達出對春天景色的喜悅之情。

提問:聽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覺?

5、幼兒學習朗誦古詩。

(1)在教師的帶領下跟讀古詩。

(2)配樂學習朗誦古詩。

6、延伸活動。

請幼兒把古詩《春曉》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一起朗誦古詩。

五、評價要素

1、能否感受古詩《春曉》的意境美,並喜歡朗誦。

2、能否大膽表達對古詩的理解。

六、活動建議

請家長在春天的節假日裏帶着幼兒去踏青,進一步感受、體驗春天。

附: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幼兒古詩 篇12

活動目標:

1、喜歡欣賞兒童詩,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

2、豐富詞彙:葉子、飛、吹、飄。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小樹葉、《大風和樹葉》、《葉子飛》磁帶和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1、(教室四周撒好了各種各樣的秋葉)放《大風和樹葉》音樂,幼兒隨老師扮秋葉飛進教室。

2、涼涼的秋風吹過來,許多小樹葉離開了大樹媽媽,有些小樹葉飄落到我們教室了,我們一起去拾小樹葉吧。請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說說你拾到的小樹葉是什麼樣子?

3、誰來說說你拾到的小樹葉是什麼樣子?

4、老師用詩歌裏的語言進行小結。

5、小樹葉累了,我們讓它飄落到小椅子下休息會兒吧。

二、引導幼兒欣賞詩歌《葉子飛》。

1、有首好聽的兒歌說的就是葉子,我們一起來聽聽。兒歌的名字叫《葉子飛》

2、老師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幼兒完整欣賞一遍。

3、提問:兒歌的名字叫什麼?兒歌裏說了什麼?

4、放錄音《葉子飛》,幼兒完整欣賞一遍

5、提問:詩歌裏的葉子是什麼樣的?它們飄落的時候像什麼?引導幼兒學習詞彙:葉子、飛、吹、飄(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進行表演)

三、學習朗讀詩歌《葉子飛》

1、幼兒跟念兒歌——集體念兒歌——分男女念。

2、老師扮演大樹和風,幼兒扮演小樹葉,邊表演邊進行朗讀。

四、創編兒歌

除了詩歌裏提到的小樹葉的形狀,你還能說出哪些形狀的葉子,它們像什麼?我們來把它編到兒歌裏去。

五、我們一起去外面看看還有什麼樣的葉子,也把它編進兒歌裏去好嗎?放《大風和樹葉》的音樂,幼兒學小樹葉飛出教室。

幼兒古詩 篇13

《小池》教案

教學目標:

1.喜歡聽、讀古詩《小池》。

2.瞭解古詩的主要內容,感受詩中初夏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

1.與古詩內容相符的《小池》圖片。

2.古詩《小池》VCD。

3.與古詩內容相符的圖譜。

教學過程:

一、幼兒背古詩《春曉》,教師:剛纔我們背的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今天我們要來學一首描寫夏天景色的古詩。

二、教師出示《小池》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非常的畫,你們來看一下,這幅畫上你看到了什麼?(蜻蜓、荷花、樹、池塘、流水、山)有很多的花會在春天開,但有一種花它是夏天才開的,你們知道它是什麼花嗎?(荷花)山上有一個洞,從洞裏流出一股泉水,(泉眼,幼兒跟讀)泉水靜靜地流着,池塘邊的樹在柔和的日光照射下,在水上出現了它的影子,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角葉伸出水面,你看那調皮的蜻蜓早就站立在它的上面了。你們說這景色美不美?

三、幼兒學念古詩。

1.教師“我們古代的大詩人楊萬里看到這幅美景後寫下了一首詩,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小池》”教師念一遍古詩。

2.教師講解古詩的意思,邊講解邊出示圖譜。

3.引導幼兒聽古詩《小池》VCD一遍。

4.幼兒和老師邊看圖譜邊誦讀。

5.幼兒跟隨VCD邊拍手邊誦讀數遍。

四、教師帶幼兒欣賞幼兒園的景色。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幼兒古詩 篇14

幼兒古詩遊子吟的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爲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原文如下: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釋:

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

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

⑶臨:將要。

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

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裏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三春:舊稱農曆正月爲孟春,二月爲仲春,三月爲季春,合稱三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着子女。

賞析: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纔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作。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爲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爲遊子趕製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爲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採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女兒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女兒怎能報答母愛於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託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後人的深刻印象。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