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但同時也不要給寶寶太大的壓力,要教會孩子克服這些困難,教育孩子是一份值得投資的事業。爲大家分享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1

一是家長自己的“想當然”

總認爲“孩子是我的,就得聽我的。”要麼對孩子的要求過高,使孩子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從而失去自信心;要麼給孩子的任務太難,使孩子常常形成挫敗感,導致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情,由於缺乏主動性,故遇難而退;還有些家長常常指責、訓斥孩子“太笨了、懶……”,孩子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欠缺,往往會因爲成人的“這幾句話”認爲: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連本來擅長的事情也不如原來了,更不會主動嘗試解決未知的難題。

二是家長的“過度溺愛”

總覺得“孩子還小,能做什麼?”平時從生活上包辦代替,事無鉅細,使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當,不讓孩子“爲難”,從而養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賴感。慢慢的,孩子就會變得懶惰,缺乏主動性,事事都習慣於依賴家長替他解決,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謹慎,性格膽小,常常缺乏主見,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要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家長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在勵志故事中,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

常言道:講一小時大道理,不如讀一分鐘小故事!每天睡覺前、吃飯後,都是講故事的好時機。講故事時,家長的“目的性”不要太明顯,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反而影響效果。要儘量爲孩子營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氛圍,讓孩子在溫暖的懷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貼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時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邊讀故事邊討論,例如:

問題1:

“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麼困難?你認爲他能解決嗎?”如果孩子說“不能”,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其理由:“爲什麼?”,從而瞭解在遇到困難時孩子的真正想法,便於以後更具體的指導;如果孩子說“能”,家長要適時追問“你覺得他會怎麼解決?”瞭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獨特見解。

三個步驟應對孩子出現畏難情緒2

當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棄該怎麼處理呢

當我們面對困難惶恐不安的時候,肯定會希望旁邊的人先安撫自己,當情緒平穩後,這時纔有空間來面對難題。所以當孩子害怕、發抖、哭的時候,可以試着先安撫他,然後在跟他討論眼前需要應付的難題,問他是否需要你的幫助。

但是父母不要給予孩子不必要的幫助,長期給予不必要的幫助的話孩子就會依賴於父母的幫助,不去嘗試、不去探索,更不會自己去思考了,遇到困難直接找大人求助,自己不會想辦法解決。

我們大人也喜歡待在舒適區裏,不喜歡走到一個陌生的領域。在大人的世界,我們也都見過碌碌無爲、滿足現狀的人,知道勇於面對挑戰,是重要的人格特質。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就去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怎麼走出舒適區,孩子長大也就更可能迎難而上,接受挑戰。

怎麼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呢?善於使用跳一跳,夠得着的“最近發展區” 。在舒適區裏,孩子做什麼事都比較熟練,遊刃有餘;而在“最近發展區”裏,要學習的任務或知識要難一點,孩子一開始沒辦法獨立完成,如果沒人幫忙,他可能就有畏難情緒,不去嘗試了。但是在其他人的幫助、指導下,他自己堅持努力,能夠得着目標,在這個區域學習,最適合孩子發展。從教育學角度講,這種方法叫做給孩子搭腳手架。

腳手架是建樓的時候,樓頂上那些提供臨時支持的支架,一般是先搭一層腳手架,再蓋一層樓,搭一層蓋一層,等平樓變高樓了,再把腳手架拆下來。

聽到這裏,你是不是發現了,孩子的發展跟建樓很像,我們爸爸媽媽就像腳手架,當孩子正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給他大量的`支持,等孩子的能力上來,他們可以做到本來做不到的事情了,這時候我們也該撤開支架,讓孩子獨立。

社會中有些人遇到小困難就退縮,有些人能成爲終身的學習者,是什麼造成的這些不同?種子可能在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如果父母從小就善用“腳手架”,爲孩子的潛力發展搭好了平臺,就能幫助孩子持續在最近發展區愉快自主地學習。

幫孩子搭腳手架,有以下3個步驟。

1、引導孩子定義困難

孩子面對困難,左右爲難的時候,其實是他們的思維卡殼了。你可以主動幫他們捋一下思路,請他們認真想一想,他們是怎麼看這件事情的,思考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

其實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但是面對新事物,面對新的挑戰,他有了畏難情緒,你可以請她描述她的想法,問問他:“你爲什麼不敢嘗試呢?” 孩子可能會說,“害怕做不好。”

這時候你知道原因了,就可以幫助孩子先把心結打開。面對困難,孩子退縮,或者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不要立刻就幫他們解決,而是延長孩子的思考時間,有時候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面對困難,還沒理清楚自己的感受。

2、調整任務的難易度

調整孩子練習的難度,既不要太難,讓孩子無從下手;又不要太簡單,能幫孩子走出“舒適區”。

給孩子佈置任務的時候,首先要觀察孩子,如果看到他努力過了,但就是無法達成目標,甚至都有些沮喪了,這可能就代表任務太難,我們就該提供“腳手架”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讓孩子經受挫折。

如果孩子實在說不出什麼方法,這時我們大人引導他們描述一個小目標,然後開始進行下一步,給孩子提示,把任務拆解成小步驟。

首先,幫孩子審查一下,到目前爲止,她已經做了些什麼,然後,幫助孩子來計劃將要做什麼,孩子跟着你的問題思考,同時學習按照順序,分解成孩子可以努力完成的“小目標”。等孩子多練習幾次,熟悉這個過程之後,就可以自己做計劃,分解任務了。

需要注意,儘量讓每一個小步驟都是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裏面,這樣孩子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成功,孩子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

這裏面的道理很簡單,畏難情緒本身是因爲任務有太多步驟,孩子開始時候無從下手,就乾脆放棄不做。如果我們把任務拆解了,變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孩子就可以按步驟一個一個地搞定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