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怎樣與孩子溝通

怎樣與孩子溝通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怎樣與孩子溝通,孩子的心理成長路上家長是不能缺席的,孩子的成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家長不能一味地去責罵孩子,現在分享怎樣與孩子溝通。希望下文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怎樣與孩子溝通1

怎樣與孩子溝通

1、溝通沒有祕訣,父母必須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創造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一位母親的兒子個性內向,沉默寡言,一般的方法難以獲得有效的溝通、於是,這位母親根據兒子喜歡聽音樂、寫作和閱讀的特點,經常與兒子一起到書店去,在那裏聽兒子向她講述故事和書裏的人物,以此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她還和兒子一起聽音樂、做兒子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不斷進行鼓勵、她的兒子最終慢慢地活躍開朗了起來、可見,成功的親子溝通沒有什麼祕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式、

2、要學會傾聽、

與孩子溝通需要談自己的意見,但更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傾聽意味着避免打斷孩子的話、集中精力於交流的過程、爲了便於做到這一點,溝通最好在安靜的地方進行,排除可能使人分心的干擾、如果你正忙於做晚飯或看喜歡的電視節目,要做到認真傾聽是困難的、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能使你瞭解孩子的問題和觀點,有助於澄清事實,避免對孩子的誤解、經常傾聽孩子的聲音,你會發現,儘管你沒有對孩子提出許多要求和建議,你的孩子卻更多地向你提出問題、這是因爲,善於傾聽的父母纔有可能成爲孩子的知心朋友、

3、要創造機會交談、

與孩子溝通需要有恰當的機會、青少年不喜歡預約的談話、你想談的時侯,他們可能沒有興趣;只有他們想談的時侯,溝通才有可能順利進行、有些父母可能喜歡在晚飯桌上或睡前時間與孩子談話,有些父母則常常利用一起散步或郊遊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不管選擇什麼時間,我們都要知道,最佳的溝通常常是在共同的活動中進行的、切忌不要總是試圖在臨時想起的、不固定的時間與孩子進行溝通,那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失敗、

4、討論相互間的差異、

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在觀念和意見上存在差異、比如,父母認爲孩子應該在晚上9點以前回家,而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則認爲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晚一點回來、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這種差異,溝通就難免失敗、父母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實際上爲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機會,以便重新思考原有的教養方式和限制措施,與孩子一起商議和制定新的制度,從而幫助孩子發展有用的社會技能、由於青少年對事物的認識辨別能力以及考慮各種可能性或觀點的能力不斷增強,這種商議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如果相互間的差異比較大,一時難以協調,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關心和期望,耐心地進行解釋,從而使差異限定在一定範圍內,而不至於演變成一場衝突、

5、避免過度反應

對孩子言行的反應過於激烈往往導致爭吵,使交談無法繼續、、爲了使交談保持友好的氣氛,父母絕對不要帶着焦慮和情緒與孩子交談;同時,爲了體現尊重,避免引起反感,父母在提問題時,最好以商量的、平和的語氣進行,如“你這樣做是怎麼想的?”、“讓我們談談好嗎?”

父母要努力成爲孩子願意傾吐祕密的對象,成爲對孩子的事情感興趣的人、只有這樣,孩子才樂意向他們敞開心靈、比如,你的孩子告訴你,晚上他和夥伴們一起去抓蜜蜂了,如果你表現的很吃驚且激動,或對事情的結果根本不感興趣,孩子以後就不會再對你說什麼了、 父母要認識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勵和獎賞、如果孩子和父母談話時受到批評,他會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獎勵而是懲罰,這將傷害他繼續與父母直接交流的積極性、

怎樣與孩子溝通2

1、多多陪伴孩子

高質量的陪伴,是加深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提升溝通質量的基礎、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前3年,是建立安全感和親密感的關鍵期、如果這一時期把孩子丟給老人、保姆照顧,孩子就會和父母不親,將來上了小學再想管教孩子,孩子就會很倔,根本不聽父母的、

從有效溝通的'角度來說,這裏的“高質量”並不是指我們要陪孩子玩益智遊戲、讀繪本,幫助他開發大腦,而是說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注意力和目光一定要放在孩子的身上、

有些家長下班後,雖然身體在陪着孩子,眼睛卻從沒有離開過手機、電視、孩子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拼了一輛小汽車,厲不厲害?”

怎樣與孩子溝通 第2張

爸爸只花了不到一秒的時間,瞟了一眼孩子的作品,然後敷衍地回答“厲害厲害”、

這種沒有情感交流的陪伴,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嚴重的影響,讓孩子變成低自尊、低價值感的人、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在這樣的忽視中度過的,他們會認爲父母根本不愛自己,等他們長大了,又怎麼可能會打開心門,和父母真誠地溝通呢?

2、懂得孩子的需求

前段時間在中科院上課的時候,聽到老師對“情緒”下的一個定義,非常受啓發、老師說,情緒是我們的需求得到或沒有得到滿足時,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

需求被滿足時,我們會產生開心、愉悅的積極情緒、需求沒被滿足時,我們就會產生失望、傷心、氣憤等消極情緒、

如果我們能覺察到孩子的需求,用合理的方法滿足他,孩子的情緒一直比較積極,和我們的關係也很親密,溝通起來自然就容易了、畢竟,每個人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溝通、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有下面這些需求:

被愛,被陪伴的需求獲得安全感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己做主的需求與人交往的需求獲得能力的需求這些需求看起來很合理,可是有些家長在潛意識裏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必須聽自己的,不能有反對意見,所以會在無形中否定孩子的很多需求、

比如大人想玩會兒手機,就覺得孩子應該自己玩,不可以吵着自己、

孩子犯了錯,會當着外人的面批評他,不顧及他的自尊心、

孩子想要自己吃飯,按自己的意願畫畫,大人覺得孩子還小,應該聽自己的、

如果我們能反思一下,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忽視他的合理需求、不斷地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不難建立起親密關係了、

3、贏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強迫他聽話

前面提到的鄰居家奶奶,她在帶大孫女的過程中,總是強迫孩子聽她的、

比如孫女想吃糖,奶奶會生氣地說,“吃什麼糖,牙齒蛀了怎麼辦?”

奶奶的兒子也延續了老人的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提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否則就是威脅、打罵、

他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樹立家長的威嚴,這樣孩子大了才能鎮得住她、

然而現實是,孫女現在才上小學一年級,就已經非常叛逆了,處處和大人對着來、

被大人罵了,她就理直氣壯地頂回去、被打了也絕不認錯,把自己關在房間,一句話也不和大人說、

我們常說不要打罵孩子,因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過去那種專制的教育方式已經很難起作用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