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在中國有二十節氣的文化,對於每個節氣都有它獨特的特點及存在的意義。而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關於雨水的來歷很多人不知道,下面是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1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每年的2月18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爲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者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者5日結束。雨水於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 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爲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5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以後,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雨水節氣的故事

作爲以耕作爲主的農民朋友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如何抓住“一年之計在於春”的關鍵季節,進行春耕、春種、春管,實現“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願望。

就大田來看,“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需求相對較多。而華北、西北以及黃淮地區,這時降水量一般較少,常不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後應及時春灌,可取的較好的效果,即常說的“春雨(水)貴如油”。

同時,在雨水期間,對那些沒有秋翻的土地,特別是谷茬、糜茬等硬茬子地,要趁着有凍未化的時機,抓緊用拉子(農村拖茬子用的一種工具,用條子或樹枝做成)把茬子地拖一遍,或用碾子壓一壓,然後把茬子拖倒壓碎,這樣既能保證播種質量,又能達到抗旱保墒的效果。淮河以南地區,此時一般雨水較多,應做好農田清溝瀝水,中耕除草,預防溼害爛根。華南雙季稻早稻育秧工作已經開始,爲防忽冷忽熱,乍寒還暖的天氣對秧苗的危害,應注意抓住“冷尾暖頭”天氣,搶晴播種,力爭一播保苗。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2

雨水節氣的由來傳說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公曆2月18-20日),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爲雨水。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並不甘示弱,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着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餘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爲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雨水"過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0℃以上,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已達3℃左右,江南平均氣溫在5℃上下,華南氣溫在10℃以上,而華北地區平均氣溫仍在0℃以下。

雨水前後,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作用特別重要。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第2張

雨水節令美食

元宵佳節正值雨水節氣期間,家家戶戶都煮元宵。過去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說。元宵也叫圓子和糰子。因煮熟後浮在湯麪上,故又名“湯圓”、“浮圓子”。吃元宵取“團”和“圓”之音,寓意爲團團圓圓。元宵作爲節令食品,相傳始於晉代,而盛於唐宋。《荊楚歲時記》上有“正月十五作豆油糕”的記載。這種豆糜油糕就是元宵的前身。唐代稱爲“湯中牢子”或“粉果”。而宋之前很少有人詠過元宵。宋代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曾講到:“元宵煮浮圓子,前輩似未曾賦此……。”

“宋代姜白石有首詩:“貴客鉤簾看卸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珍品”即是指元宵。宋時風俗,每逢元夕將“乳糖國子……沙糰子……十般糖之類,皆用樓鍋裝花盤架車兒,簇插飛蛾紅燈綵蓋,歌叫喧閡。”(宋·周密《武林舊事》),將元宵放在金盤細盒中饋送便稱之爲“市食閤兒”,足見其在當時之珍貴了。

清代詩人李調元曾寫道:“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細;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由此便可以看出古代元宵節時的熱鬧場面。婦女在人流奔涌中常常把釵細擠落在地。宋代,元宵夜閡時還會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錮墜餌,往往得之。東都遺風也。”

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我國南北元宵形成了由多種地方風味到特色。元宵的餡料除可以用白糖、桂花、果仁、芝麻外,還可用鮮肉、火腿、蝦仁等。寧波的湯元可謂“馳名中外”,軟滑油潤,糯而不膩。安徽的安慶湯元,以湯汁鮮美而著稱,香甜可口。成都則以“賴湯元”、“郭湯元”最爲有名,品種風味迥異於他處。餡心主要有芝麻、豆沙、麻昔、花生、水晶、冰糖、櫻桃、’玫瑰8種0而“葛粉圓子”,“橘龔圓子”,都是湯圓中的上品。

“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們在歡度元宵佳節時,常會想起臺灣民歌“賣湯圓”:“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讓我們共同祝願身居海外的炎黃子孫佳節快樂,早日團圓共享祖國元宵佳節之樂。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3

雨水拉乾爹的故事:

“拉乾爹”,是保山地區許多地方民間流行的一種原始的交誼結友方式,從民俗學的角度看,這種風俗的形成,與社會生產落後以及人們在遇到困難之時渴望能夠得到親情以外的幫助這種“求助心理”有關,故在地廣人稀、缺醫少藥、民風古樸的山鄉最爲多見。

在保山市的瓦窯、瓦馬、瓦房等山鄉,“乾爹”通常有兩種“拉”法,一種是認準目標,協商結親。即山裏娃娃能大跑大走之時,父母便向自家看中的鄰村別寨的相識之人表明心願,若對方同意,便擇一吉日,殺雞煮肉,邀親喚友,磕頭、取名,完成一應“寄名”手續。據說,娃娃“過繼”給乾爹後,一改姓換名,便不是自家兒子了,即便“命”裏帶點小災小難什麼的,也就化解開了。

有趣的是另外一種“拉”法??“聽天由命,強拉硬逼”。採用這種法子結親,只能在大年初二至元宵節這段時間進行。想“拉乾爹”的人家往往選個雙日子,由男人帶上公雞、臘肉等食物,天不亮就到村外小橋狹道這樣的行人必經之處橫拉一根細細的白線,然後在其附近埋伏起來:不論是誰,只要經過此地並絆斷了白線,即被認定爲是親家了,埋伏者便飛奔而出,拱手作揖,叫一聲“親家”。“天意”難違,通常情況下,來者只能應允,否則是要背罵名的。於是埋鍋造飯,就地野炊。吃飽喝足之後再進村“認門”並舉行拜寄儀式。來者倘是婦女,那她當然是“乾媽”;若是未婚男女,那就是“乾哥”、“乾姐”、“乾弟”、“乾妹”;倘不巧碰上的是牛呀馬呀羊呀狗呀什麼的家畜,那也“拉”由其主人代替,履行一切手續和義務,只是取名時必須按絆線動物的稱謂來定,如馬兒、狗兒什麼的。

雨水的來歷故事簡短 第3張

無論是人有意選擇還是“天命”所定,乾親一旦形成,雙方便親如一家,互相照應,年頭節下,亦應時造訪,以手足之情互待,相處好的,甚至情連幾代,傳爲佳話。

更爲奇妙的是,在騰衝縣的一些山鄉,還有一種“拉”大樹當“乾爹”的習俗,並有許多人自小便拜了某株奇樹古木爲“乾爹”的,因爲他們的父母相信,古樹參天,根深葉茂,福廕極廣,一旦拜作“乾爹”,就能保佑娃娃無病無災,長命百歲。特別虔誠者還要請神職人員幫算一算大樹“願不願”收,若“願”,則選一黃道吉日上供焚香,三拜九叩地行過大禮,纔算結上了“人樹幹親”。末了,還得給孩子取個有枝有葉的名字。由於此俗相沿甚久,故騰衝境內不少知名的古樹,如小西的雷打樹、打苴的大橡樹、和順的“雙杉”、馬站的鵝毛樹、界頭的“銀杏王”等,無不“膝下”攘攘,擁有許許多多在世的或早已離世的“乾兒子”、“乾女兒”,而他們當中不少人就叫樹茂、樹榮、樹壽、樹生以及樹美、樹秀、樹芳、樹英這類“萬古常青”的名字。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