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立春的來歷故事

立春的來歷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春的來歷故事,立春,俗稱打春,標誌着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時間約在春節前後。從古至今,關於立春的故事有很多,以下分享立春的來歷故事。

立春的來歷故事1

立春,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爲歲首,交節日爲月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時爲立春節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立春作爲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啓,新的一年之始。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敬天法祖,由此便產生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着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時間約在春節前後。早先年民間於立春日要舉行迎春神活動的。春神相傳叫句芒,人面鳥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可見迎春神是一項比較古老的節俗活動。

我國3000年前就有迎“春”儀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相當豐富。而且不光漢族重視“立春”,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一歲時節日,比如白族稱“立春”日爲“催春節”,侗族在“立春”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等。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的來歷故事

舊俗立春日又爲民間傳統節日,稱“立春節”,中國自古爲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謂“歲朝春”,百年難遇,民間認爲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

立春作爲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到了《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纔有24個節氣的記載。

在漢代前曆法曾多次變革,那時曾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爲春節,意思春天從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爲春節。

此後立春日,僅作爲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

立春的來歷故事2

立春的由來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着萬物生長,農家播種。古籍《羣芳譜》對立春解釋爲:“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但這一切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爲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爲重視,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立春到立夏前爲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爲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爲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爲冬季。

立春的來歷故事 第2張

立春的傳說故事

中國各地農村人總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這天,鄉人又有一個習俗,就是在立春時刻,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幾口蘿蔔,這習俗叫啃春。要說這啃春習俗的來歷,還有個神奇的傳說。

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擡擡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門。道人連呼幾聲沒人應,後來他看到一箇中年人,連聲問究竟,中年人擡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約摸過了三個時辰,道人長噓一口,猛然站起來,飛快地跑回觀院,掄鎬便刨,他刨出一袋貯藏的蘿蔔,又飛快地跑到了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道人閤眼祈告着,腦海中又出現了靜坐時與觀音菩薩對話的場面: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蔔,瘟疫便可自動解開。過了約莫有一袋煙的功夫,紮在地上的雞毛突然動了起來,道人驚喜萬分,他喊着:“地氣通了,地氣通了。”奔向了村莊的每家每戶,讓人們啃吃蘿蔔。結果,還真靈驗,人們吃了蘿蔔之後,全都好了。

人們紛紛給道人跪下,謝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說:“大夥請起,別謝我,應該感謝觀音菩薩。不過,大夥現在應該去救別人。我的觀院裏還有許多蘿蔔,大夥帶着快去鄰近村莊救人吧!”鄉人聽後,帶着蘿蔔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蔔。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啃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立春的來歷故事3

1、立春的習俗

遊春(探春、遊行):指人們爲了迎接立春,自發組成遊行隊伍。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羣人擡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

互贈拜春:立春節氣,人們會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爲拜春。主要贈送以下幾種小物件:春牛、春牛圖、春娃

糊春牛:在家裏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種迎春花:迎春花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

立春的來歷故事 第3張

2、立春的風俗

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爲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

鞭春

現在,城裏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爲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爲娛樂。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衆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