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捨生取義故事(5篇)

捨生取義故事(5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捨生取義故事1

【釋義】

捨生取義故事(5篇)

舍:放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寧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也要維護公正合理的道義。

【用法】

“義”字的含義後來變得十分廣泛,包括科學真理、愛國主義、社會公德、民族精神、個人氣節等等。成語用來形容爲了正義事業而寧願犧牲生命。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成語故事】

《孟子·告子上》中有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名軻)的一段論述:生命和道義都是我所珍視的,但當它們不能同時保全時,我寧可捨棄寶貴的生命來維護至高無上的道義。悅生惡死乃人之常情,但孟子沒有止於這一常情,而是把仁義禮儀看得高於生死,賦予了人的生命以新的價值。孟子的這一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爲人們所推崇。儒家學說孔子與孟子都是百家爭鳴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仁”是儒家學說的基礎,它的涵義是美德與善意。孔子將它解釋爲“仁者愛人”。他認爲,君臣父子各有綱常,人人都應守自己本分,社會也將井然有序。儒家思想爲後世歷朝統治者所推崇,對中華思想文化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捨生取義故事2

春秋末期,晉國有六大家族,分別是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這六家你打我我打你,先是範氏、中行氏滅亡,再以後是韓、趙、魏滅了智氏,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

如今單說這期間有一個刺客,雖然不是王侯公卿,也不是什麼推動歷史進程的大人物,幾千年來卻一直以捨生取義的精神爲老百姓稱讚。那麼這位是誰呢?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悲情英雄——豫讓。

豫讓最初在範氏家族當門客。所謂門客,就是當時的大族世家養一些人,平時也不做什麼事,到了需要的時候,就要這些人出力賣命。門客分上中下三等,下等門客就是管飯,過年過節發點過節費什麼的。中等門客吃飯有魚肉,出門有車,待遇要好一些。至於上等門客,是要參與大事的,也就是心腹了。

豫讓在範氏那裏挺不招人待見的,當他是下等門客,一日三餐倒不愁,不過始終不見重用。豫讓不想這麼碌碌無爲一輩子,就跳槽到了中行氏的門下。中行氏對他還不錯,把他提到了中等門客,生活方面好多了,但是豫讓待了兩天還是不滿意,又走了,就到了智氏門下。

當時智氏是晉國最大的勢力,家主智伯慧眼識人,見到豫讓好生恭敬,直接提拔爲上等門客,凡有大事都要找他商量,把個豫讓感動的,決心輔佐智伯幹一番大事業。但是很不走運,當豫讓出外辦事的時候,智氏家族被韓、趙、魏三家聯手給滅了。

滅就滅了吧,反正春秋時期誰厲害誰就是老大,但是趙氏家主趙襄子辦了一件糊塗事,不但把智伯的頭顱懸掛在城頭示衆三日,還揚言要把這頭顱做成酒杯,用來喝酒賞月!這話傳到豫讓耳朵裏,他想,智伯把自己當個人看,這個仇一定要替智伯報了!

再說趙襄子,那是春秋時期了不得的人物,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也就是奸雄一個。他以少勝多滅了智氏,也擔心復仇,隨身總帶着一羣侍衛,連吃飯睡覺都不離開。

這一天,趙襄子上廁所,到了廁所外面,隱隱看到裏面好像有人影。他這人疑心大,就讓侍衛進去看看是什麼人。侍衛們進去,很快帶出個髒兮兮的大漢來:“啓稟主公,這人是個清廁工。”趙襄子利目一掃,看見大漢袖筒裏有反光,立即大喝一聲:“給我搜身!”

這一搜就在袖筒裏搜出一把匕首。不用說,大漢就是豫讓了。他見事情敗露,知道很難活命了,就破口大罵趙襄子的殘暴。趙襄子聽了幾句就明白了:“你是智伯的門客豫讓啊,想不到智氏一族後人那麼多,卻沒有一個敢來的,反倒是你一個小小的門客有這般膽識!”停了停,他又說:“我敬你是一個義士,就不殺你了,你走吧。”

這話把豫讓說愣了。不殺我?哪有這種好事啊。不過看上去趙襄子不是開玩笑,於是他對趙襄子深施一禮,說:“感謝您的不殺之恩,不過這個仇我還是要報的。”說畢揚長而去。

趙襄子打的是什麼算盤呢?

他知道眼下雖然滅了智氏,可是韓氏、魏氏也不是省油的燈,需要時時提防,這就需要大量充實自己的人馬。他放了豫讓,是給侍衛以及所有部下看的':看見沒?我是多麼尊重講義氣的人吶,就連刺殺自己的人也能放過,你們也要對主公我講義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不過放歸放了,他可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安全開玩笑,讓侍衛畫了豫讓的畫像,傳給大家看,讓他們都小心這個人。想了想還是不放心,乾脆派人監視起豫讓來,看看他每天都在做什麼。

這時候豫讓住在朋友青平家裏,趙襄子雖然沒抓自己,卻來了個全天候監視。就連上個廁所,都被人從外面偷窺。豫讓一想,這還怎麼報仇啊,看來只能使出非常手段了。某一天夜裏,豫讓離開朋友家,失蹤了。青平連忙去街上找,找了好幾天也沒找到。當時春秋時期的城可不大,青平直納悶,豫讓這是藏哪裏了?

其實,豫讓還在這個城裏,他知道要避開趙襄子的耳目很難,就穿了一件乞丐衣服,把生漆塗到臉上手上。生漆可是有毒的,沒多久皮膚就潰爛了,好好一個人變成了人見人厭的乞丐。

外貌改變了,可聲音變不了,豫讓裝乞丐乞討的時候,難免要說話。這一天,路上遇到朋友青平了。青平聽出了他的聲音,也不管豫讓身上有多髒,就去抓他的手。豫讓慌忙躲閃,可是沒躲開。這時青平就說了:“像你這樣的人,我知道勸也是白勸,可是也沒必要殘害自己的身體啊。你可以假裝歸順趙襄子,近身的時候突然殺掉他不就行了嗎?”

豫讓說:“那不行,我殺趙襄子是爲了一個義字,如果假裝歸順再出手,那我就不是義了,對趙襄子就是欺騙。你不用多說了。”青平還是不肯撒手,豫讓甩脫他就跑了。

這時豫讓又想,自己的聲音既然能被朋友聽出來,那麼趙襄子的人也能聽出來,他就用了一招狠的,吞火炭!把燒得通紅還帶着火苗的木炭吞下去,那是什麼滋味?但豫讓堅持住了,他成功地毀掉了自己的嗓子,雖然能說話,但是徹底啞了。

這一番努力不是白費的。晉哀公四年,趙襄子騎着馬,後面跟着一隊徒步行進的侍衛從赤橋經過。豫讓埋伏在橋下的洞裏,懷抱着長劍靜靜等候。這一刻,他想起了把自己當個人物看的智伯,想到了長達數月的隱忍。

來了!馬蹄聲碎,像敲在豫讓的心上。近了!他握緊長劍,手上青筋暴起。到了!豫讓如猛虎般躍起——刺出——收劍——呆住。他發現騎馬的人只是一名侍衛,趙襄子步行隨後。

歷史結結實實地跟豫讓開了一個玩笑。當趙襄子騎馬來到赤橋前,他的馬怎麼也不肯前行。一向疑心過重的趙襄子就下了馬,讓一名侍衛騎上過橋。於是,豫讓的致命一擊成爲煙花泡影。

豫讓呆呆地看着腹部遭到重創的侍衛倒在地上。趙襄子看着豫讓,有種說不出的感覺。他恨,爲什麼明明放過這人一馬,還敢再次前來;他敬,好一個爲主報仇的義士,讓他這顆奸雄的心也爲之顫抖;他悲,這種人物爲何不是自己的麾下,不然何愁大業難成?

此時,衆侍衛已把豫讓團團圍住,就要萬刃分屍。豫讓微微閉目,面帶悲憤。這時趙襄子一舉手,說:“慢!豫讓我問你,你跟過範氏,跟過中行氏,最後跟智氏,可你從來沒有給範氏和中行氏報過仇,爲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替智伯報仇?”豫讓笑笑:“很簡單,因爲他把我當個人物看,我就用人物的行爲來報答。這就是,士爲知己者死啊!”

趙襄子被他這種捨生取義的行爲深深感動了,他沉吟半晌,決定再次放過他,不由說:“豫讓,我就再——”這時衆侍衛大聲呼喊:“主公,他不但連續行刺,還殺傷了我們的人,這個人不能放!”

趙襄子聞言有點猶豫。反倒是豫讓分外從容,他輕輕坐在地上,說:“我已經盡了力,仇卻未報,活着有什麼意思?請您把外袍賜給我吧,我要砍上三劍,以便對死去的智伯有個交代。”

趙襄子的手有些抖,不過還是脫下了袍。豫讓舉劍連砍三下,大笑三聲,又大哭三聲,然後拔劍自刎。

這就是悲情英雄豫讓,一個在歷史長河中始終難以湮滅的人物。他的捨生取義,他的士爲知己者死,一直爲後人所稱道。

捨生取義故事3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

 【釋義】舍:捨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近義詞】以身報國、捨身求法

【相反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成語示列】我們爲了革命事業要捨生取義。

【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個勇士名叫豫讓,投靠在智伯門下,很受重用。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殺害。豫讓躲了起來,下決心要爲智伯報仇。過了幾個月,豫讓裝扮成僕役混進趙府,伺機刺殺趙襄子。結果在茅廁裏被發現,趙襄子見豫讓爲主人報仇就放了他。豫讓說:“你雖然放了我,但我還會刺殺你的!”

豫讓回去後,剃去眉毛和鬍子,又吞食熱炭,把聲音弄嘶啞,以便從形象到聲音都不讓人認出來。朋友們對他說:“你如投靠趙襄子,得到他的信任後,再行刺他,不是更方便嗎?”豫讓回答說:“作爲一個勇士,怎麼可以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呢!”

這一天,豫讓得知趙襄子外出辦事,他就預先埋伏在橋下,趙襄子來到橋邊,馬匹突然驚叫起來。趙襄子命人到處搜查,在橋下把豫讓抓了出來。趙襄子說:“你捨生取義,確實令人尊敬。但這次我不能饒恕你了!”豫讓說:“多謝趙公厚義,但我臨死前請求你能把外袍脫下來,讓我刺三劍,償我爲主復仇的意願。我死而無怨了。”趙襄子見他這樣忠誠,大爲感動,便脫下外袍。豫讓刺了外袍之後,自刎而亡。豫讓甘願捨棄生命,也要完成道義的行爲,便成了“捨生取義”的成語。

捨生取義故事4

【注音】shě shēng qǔ yì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

【釋義】舍:捨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結構】連動式

【近義詞】以身報國、捨身求法

【相反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押韻詞】丹書鐵契、東尋西覓、衣不曳地、戴天履地、同心協濟、行有餘力、吞聲飲氣、坐收漁利、斂容屏氣、道遠知驥、......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成語示例】我們爲了革命事業要捨生取義。

捨生取義故事5

捨生取義的成語故事說的是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

1 捨生取義的成語故事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

2 捨生取義材料

【發音】shě shēng qǔ yì

【出處】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

【解釋】舍:捨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爲維護正義事業而不怕犧牲生命。犧牲自己,獲取正義。

【近義詞】以身報國、捨身求法

【反義詞】苟且偷生、貪生怕死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成語舉例】我們爲了革命事業要捨生取義。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