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退避三舍的故事集錦8篇

退避三舍的故事集錦8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退避三舍的故事1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一起去=看看吧!

退避三舍的故事集錦8篇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師起容關,至蒲水;士億有餘萬,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戰。武王左操黃戟,右執白旄以麾之,則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釋義: “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徹底垮臺或潰敗。

故事: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爲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爲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爲兵士不願意爲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着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旗、坐着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退避三舍的故事2

【出處】

《左傳》。

晉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沿街乞討,飽受流離之苦。他在楚國滯留期間,楚成王十分仗義,以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他,兩人很要好。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開玩笑似的對重耳說:“如果將來公子您回到晉國做了國君,會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答道:“要是託大王的福,我能回國執政的話,我願意跟貴國友好,讓兩國老百姓都過上太平日子。萬一將來晉、楚兩國非交戰不可,兩軍對陣時,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以報答您的大恩。”不久,重耳拜別了楚成王,應秦穆公的邀請去了秦國。在秦軍的護送下,他終於回到晉國執掌了政權,後人稱他爲晉文公。

晉國在文公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這時楚國也很強大,經常攻打別國。公元前633年,楚將成得臣率領四國聯軍攻打宋國,團團圍住了宋國都城。宋國向晉文公求援,晉文公決定派兵救宋。

晉、楚兩軍相遇後,晉文公果然信守當年的諾言,下令晉軍向後撤退。將士們想不通,說:“我們的國君哪能向別國的臣子讓路呢!”晉大夫狐偃說:“這是向楚成王表示謝意。怎麼可以看成是向成得臣讓路呢?出兵作戰,貴在理直氣壯。如果我們不信守主公當年許下的諾言,就是我軍理虧。相反,如果咱們退了,他們還不罷休,那就是他們理虧了。”

衆將士覺得很有道理,一口氣退了三十里,楚軍則逼進了三十里。晉軍再退,楚軍再逼,總共退了九十里。

成得臣以爲晉軍不敢交戰,更加驕橫輕敵,結果中了晉軍的埋伏,被打得潰不成軍,但晉文公沒有下令揮師追擊,他讓楚國的敗兵活着逃了回去。

釋義

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對人讓步,迴避衝突。

退避三舍的'故事3

退避三舍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爲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退避三舍典故故事一: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退避三舍典故故事二: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把晉國治理得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箇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着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只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纔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那一幫人,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老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爲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拼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復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着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爲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佈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只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面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敗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面拖着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只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敗兵殘將回到半路上,草木皆兵,心驚膽戰,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

晉軍佔領了楚國營地。把楚軍遺棄下來的糧食吃了三天,才凱旋迴國。

晉國打敗楚國的消息傳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認爲晉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還親自到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踐音jiàn)慰勞晉軍。晉文公趁此機會,在踐土給天子造了一座新宮,還約了各國諸侯開個大會,訂立盟約。這樣,晉文公就當上了中原的第三個霸主。

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

退避三舍的故事4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 經過千辛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羣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由來。

退避三舍的故事5

春秋之際,諸侯紛爭。晉獻公年老體弱,無力過問國事,他的寵妃驪姬便擅自廢除長子重耳,把自己親主的兒子立爲太子,並千方百計謀害重耳。

重耳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逃到異國他鄉去躲災避難。

重耳在外一直流浪了十多年,最後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貴賓,用很高的禮節來招待他,使他很受感動。重耳對楚成王也很敬重,兩人常常談到深夜,成了要好的朋友。

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醉醺醺地問重耳:“將來,公子要是回到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呀?”重耳謙恭而又微笑着說:“楚國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叫我拿什麼東西來報答呢?”楚成王搖頭晃腦地又問:“這麼說,你就不想報答我羅?”重耳想了一會兒,說:“倘若我能回到自己的國家,願與楚國交好,世世代代永不打仗,想方設法讓兩國的百姓都能過上太平日子。”楚成王連連點頭:“好,說的好!”一懷酒下肚之後,又問:“萬一兩國發生戰爭怎麼辦?”重耳鄭重其事地搖了搖頭說:“不會的。”“萬一呢!”“萬一發生了戰爭,在兩軍相遇時,我就退避三舍。”古時行軍,每30裏爲“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90裏的意思。

楚成王聽了,高興得又喝了幾大懷。

坐在楚成王旁邊的楚國大將成得臣一直陰沉着臉,冷眼盯着重耳。他心裏罵道:這個無家可歸的野狗,盡在這兒講好聽的。等宴會一結束,他便去拜見楚成王,說:“國君,我看得出,重耳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我看把他宰了,免得後患無窮!”楚成王雖然醉了,但心裏卻很明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將來,有重耳在普國,他就多了一份力量;那麼,將來攻打宋國,稱霸天下就不成問題了。宋國也是個大國,離楚國不遠,一直是楚成王的眼中釘,肉中刺。楚成王早下了決心,非拔掉這個釘子不可。

就在那年冬天,重耳在其它國家的援助下終於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

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使晉國逐漸恢復了元氣。

不久,宋國國君宋襄公派他的兒子來求見晉文公。晉文公使召見了他,宋公子淚流滿面地向他訴說,楚國又派成得臣帶領人馬欺負他們了,懇求晉文公發兵,幫助他們打退楚國的進攻。

晉文公想起當年在楚國受到的厚遇,如今,怎麼好意思出兵呢!宋公子又氣憤地說:“他們太不像話,老是欺負中原的諸侯國。主公你不是常說要扶助弱小國家嗎?現在正是時候啦!”他見晉文公還在猶豫,又道:“楚國那個成得臣,驕橫自大,連你也不放在眼裏,他說……”“說什麼?”“說你是個口蜜腹劍的小人,你要是敢出兵,他非叫你死無葬身之地!”一番話,把晉文公激得心裏火冒冒的,他問道:“是真的嗎?”“有半句假話,五雷劈頂!”晉文公猛地抽出寶劍,當空一揮,叫道:“發兵,馬上發兵!”晉文公抓緊時間擴充人馬,整頓軍隊;不出三個月,便親自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去解救宋國。楚國旁邊還有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晉文公路過那裏,順手牽羊,把兩國的國君俘虜了。這就等於扳掉了楚國的兩顆門牙。

退避三舍的故事6

【漢語文字】退避三舍

【漢語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字詞解釋】避:迴避難所;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爲一舍。

【詞語解釋】意思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成語性質】褒義詞

【成語用法】補充式;作謂語、定語。

【近義詞】委曲求全

【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英文翻譯】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內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國君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後退九十里。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與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後患,卻被楚王拒絕了。

幾年過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衆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後退,楚國便輸了理。他們再主動進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退避三舍的故事7

春秋之際,諸侯紛爭。晉獻公年老體弱,無力過問國事,他的寵妃驪姬 便擅自廢除長子重耳,把自己親主的兒子立爲太子,並千方百計謀害重耳。 重耳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逃到異國他鄉去躲災避難。

重耳在外一直流浪了十多年,最後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貴賓,用 很高的禮節來招待他,使他很受感動。重耳對楚成王也很敬重,兩人常常談 到深夜,成了要好的朋友。

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醉醺醺地問重耳:

“將來,公子要是回到晉國,拿什麼來報答我呀?” 重耳謙恭而又微笑着說:“楚國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叫我拿什麼東西來

報答呢?” 楚成王搖頭晃腦地又問:“這麼說,你就不想報答我羅?”

重耳想了一會兒,說:“倘若我能回到自己的國家,願與楚國交好,世 世代代永不打仗,想方設法讓兩國的百姓都能過上太平日子。”楚成王連連 點頭:“好,說的好!”一懷酒下肚之後,又問:“萬一兩國發生戰爭怎麼 辦?”

重耳鄭重其事地搖了搖頭說:“不會的。”

“萬一呢!”

“萬一發生了戰爭,在兩軍相遇時,我就退避三舍。”古時行軍,每 30 裏爲“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動撤退 90 裏的意思。

楚成王聽了,高興得又喝了幾大懷。

坐在楚成王旁邊的楚國大將成得臣一直陰沉着臉,冷眼盯着重耳。他心 裏罵道:這個無家可歸的野狗,盡在這兒講好聽的。等宴會一結束,他便去 拜見楚成王,說:“國君,我看得出,重耳是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我看把他 宰了,免得後患無窮!”

楚成王雖然醉了,但心裏卻很明白。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將來,有重耳在普國,他就多了一份力量;那麼,將來攻打宋國,稱霸天下就不成問題 了。宋國也是個大國,離楚國不遠,一直是楚成王的眼中釘,肉中刺。楚成 王早下了決心,非拔掉這個釘子不可。

就在那年冬天,重耳在其它國家的援助下終於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

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使晉國逐漸恢復了元 氣。

不久,宋國國君宋襄公派他的兒子來求見晉文公。晉文公使召見了他, 宋公子淚流滿面地向他訴說,楚國又派成得臣帶領人馬欺負他們了,懇求晉 文公發兵,幫助他們打退楚國的進攻。

晉文公想起當年在楚國受到的厚遇,如今,怎麼好意思出兵呢! 宋公子又氣憤地說:“他們太不像話了,老是欺負中原的諸侯國。主公你不是常說要扶助弱小的國家嗎?現在正是時候啦!” 他見晉文公還在猶豫,又道:“楚國那個成得臣,驕橫自大,連你也不

放在眼裏,他說??”

“說什麼?”

“說你是個口蜜腹劍的小人,你要是敢出兵,他非叫你死無葬身之地!” 一番話,把晉文公激得心裏火冒冒的,他問道:“是真的嗎?”

“有半句假話,五雷劈頂!” 晉文公猛地抽出寶劍,當空一揮,叫道:“發兵,馬上發兵!” 晉文公抓緊時間擴充人馬,整頓軍隊;不出三個月,便親自率領大軍浩

浩蕩蕩地去解救宋國。楚國旁邊還有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晉文公路過 那裏,順手牽羊,把兩國的國君俘虜了。這就等於扳掉了楚國的兩顆門牙。 楚成王根本不相信晉文公會出兵,會與他爲敵,直到成得臣第三次來報 信時,他還說:“不可能,當年我對重耳那麼好,他怎麼會忘恩負義呢!” 成得臣馬上說道:“國君,當初我勸你把他殺了,根除後患,可你不聽,現在怎麼樣??” 楚成王揹着手,在屋裏直轉,口中喃喃自語:“這個重耳,怎麼能這樣呢!怎麼能這樣呢!” 成得臣勸楚王不要着急,只要撥給他三萬人馬,他一定把重耳的首級拎回來。楚成王把手直襬:“別這樣,別這樣,等幾天看看。我相信重耳下會 和我過不去的。”

退避三舍的故事8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釋義】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爲一舍。意思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內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爲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爲,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國君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後退九十里。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與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後患,卻被楚王拒絕了。

幾年過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爲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衆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後退,楚國便輸了理。他們再主動進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爲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長心語】

進與退之間存在着一種微妙的關係。如果面前是一條康莊坦途,你便可以毫無顧慮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條荊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闖,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後退一步,也許反而會海闊天空。正如列寧說的:“爲了更好地一躍而後退。”退避三舍便體現了這種智慧,這裏的退,不是消極地退、被動地退,而是主動地退,通過退讓而尋找進的機會,積累進的力量。後發制人應相機而動,不可拘泥於一法。所以,適度退讓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道義上獲得更加廣泛的支持,而且能夠挫敗敵人的銳氣,從而取得勝利。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