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關於包子的故事

關於包子的故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包子的故事1

包子,是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食物之一,自古以來,人們對包子就情有獨鍾。而在肯德基、麥當勞等西式快餐的衝擊下,包子已經漸漸失去了它在歷史上的地位,漸漸爲人們所忽視。在這種情況下,饞遊記爲人們帶來與衆不同的包子。包子作爲中國的一道傳統飲食,可以蒸來吃,也可以做成煎包,既能各種肉類爲餡兒,又能搭配新鮮蔬菜做成可口素菜包,皮薄餡大的包子一直是國人口中不可缺少的主食美味。相傳在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爲其誠意感動,以菜肉、擀麪杖、麪粉比喻當時的其他三國,興起處,二人即興用擀麪杖將菜肉和麪粉做成包子意味吃掉三國。饞遊記包子引用這個故事作爲典故,也是意味着成功的意思。當年的劉備將包子做成饞遊記包子吃下屢戰屢勝,現在的人們將包子吃下也會馬到功成。有趣的典故,爲饞遊記包子增添不少吃的趣味。隨着物質生活豐富起來的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往人們吃食物只是爲了活命,再後來人們就是吃味道,現在人們吃東西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時尚。人們希望食物帶給自己不單單是肚子的滿足,更是營養的補充,精神的愉悅。

關於包子的故事

關於包子的故事2

明朝時候,天津還是個港口碼頭,有句話叫“九河下梢天津衛”,說的就是當時的天津。因爲是碼頭,每天來往商船很多,所以當時天津的餐飲業很發達,大街小巷、碼頭岸邊,到處都是賣小吃的鋪子。

天津城外西北角,有一家梅記包子鋪。掌櫃的姓梅,四十多歲,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閨女,名叫蘭兒。蘭兒年方二八,生得細皮嫩肉,模樣可人兒。店鋪裏就他們父女兩個人,每天梅掌櫃在後廚蒸包子,蘭兒就站在門口賣包子,他家的買賣非常紅火。

離梅記包子鋪不遠,有個趙記包子鋪,掌櫃的叫趙四。按理說,趙記包子鋪的地點好,買賣也應該好,但不知怎麼,他家的包子就是賣不過梅家。不少人從趙記包子鋪門口經過,看都不看一眼,徑直去梅家包子鋪買包子,還打趣說,吃梅家的包子,不但能飽口福,還能飽眼福,兩全其美。這可把趙四氣壞了,心說梅家丫頭長得好怎麼了?長得好能當包子吃啊?

其實趙四弄錯了,那些客人不是說蘭兒姑娘長得好,而是說梅家的包子賣相好。他家的包子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兒,蒸出來就跟一朵花兒似的。炒菜講究色香味俱全,包子也講究樣子。這麼好看的包子,誰看了不想吃?

但趙四就認準梅家買賣好是因爲有蘭兒在門口賣包子,他也想找個丫頭賣包子,但他沒有女兒,只有一個兒子,還是個浪蕩公子,整天遊手好閒,跟一些地痞流氓、官宦子弟混在一起,吃喝嫖賭什麼都幹。趙四恨自己的兒子不爭氣,又恨梅家的女兒漂亮,整天唉聲嘆氣,抱個酒瓶子唸叨着家門不幸。

這天早上,趙四正在鋪子裏嘆氣,兒子趙大頭從外面回來了。一見趙四悶頭不語,趙大頭斜着一雙三角眼說:“你不就看梅家的蘭兒好看嗎?我給你娶過來不就得了。”趙四一瞪眼,罵道:“瞧你那德性!你要是能把蘭兒娶進門,我給你當兒子!”趙大頭點點頭,說:“一言爲定!”趙四氣壞了,掄起酒瓶子就把趙大頭砸出了門。

趙四不知道,其實趙大頭早就對蘭兒垂涎三尺了。趙大頭知道蘭兒看不上自己,找媒人正式去說媒肯定不行,只能想別的辦法把蘭兒弄到手。

趙大頭找到道臺的兒子吳有道,吳有道仗着是道臺的公子,在天津地界上把壞事都做絕了。城裏城外的買賣鋪戶,他都腳面水兒——平趟,哪家都把他當爺看,唯獨梅家包子鋪不把他當回事兒,想吃包子照樣得交錢。吳有道哪受得了這個氣,所以,趙大頭一找到他,他立刻答應給趙大頭出主意。說完鬼主意,吳有道說:“這事兒成了之後,蘭兒就是你的了,不然,嘿嘿……”

趙大頭連連點頭:“哥,這事兒要是辦成了,我給你五百兩銀子做謝禮。”

吳有道一擺手:“銀子我不要,你也知道我要什麼……”

趙大頭先是一愣,隨後大笑起來:“沒問題,我老婆就是你老婆,你想怎麼都行……”

這天清早,梅記包子鋪剛開門,一個瞎婆婆就拄着柺杖進來了。蘭兒熱情地迎上去,送給瞎婆婆十個包子,說是開門大吉。瞎婆婆千恩萬謝之後,拄着柺杖走了。

中午的時候,幾個捕快突然闖進包子鋪,捕頭把手中的鐵鏈子一抖:“都別吃了,這兒的包子吃死人啦!”說着,幾個衙役上來就把梅掌櫃和蘭兒鎖起來押往衙門。客人們看見這場面,全都扔下筷子,呼啦啦跟在後面走到衙門,想看個究竟。

到了衙門一看,原來是瞎婆婆的兒子死了。瞎婆婆正趴在兒子的屍體上哭得死去活來:“兒啊,你死得好慘啊!”

仵作檢查完屍體,向道臺吳仁興報告說死者是中毒身亡,但到底中的什麼毒,還驗不出來。吳仁興“啪”地一拍驚堂木,問梅掌櫃:“你爲什麼要做毒包子害人?”梅掌櫃據理力爭,說自己做的包子根本沒有毒。這時,幾個捕快擡着一頭死豬和一隻死狗走上堂來,說死豬死狗是從包子鋪廚房裏搜出來的。吳仁興點點頭:“好啊,你用死豬死狗做包子餡給人吃,那還不出人命?來呀,大刑侍候,看他招不招!”

說着,衙役過來給梅掌櫃上了夾棍。梅掌櫃哪受得了這個罪呀,最後只好屈打成招。吳仁興讓人把梅掌櫃關入死牢,摘掉梅家包子鋪的牌子,店鋪充公。吳仁興念蘭兒年紀小,先放她回家。

蘭兒一個人回到家裏,淚流不止。她知道自己家的包子沒有毒,一定是有人陷害他們。眼看爹爹也要被問斬,她思來想去,覺得自己活着也沒有意思,就隨便找來一根繩子,準備上吊。

蘭兒剛把自己吊起來,柴夫二狗就走了進來。二狗常年往城裏的買賣鋪戶送柴,梅家也是他的一個老主顧。今天,他來送柴,發現包子鋪被封了。他尋到後院,正好看見蘭兒上吊了。二狗趕緊把蘭兒救下來。蘭兒睜開眼睛,見是二狗救了自己,又哭起來:“二狗哥,你救我幹什麼!我沒有活路了……”蘭兒把發生的一切都跟二狗說了。二狗聽完,正要說話,趙大頭就帶着幾個人闖了進來。

趙大頭走到蘭兒面前,笑嘻嘻地說:“蘭兒,想不想救你爹?想不想讓官府把包子鋪還給你們?想的話就嫁給我,我去說一句話就成。”蘭兒連看也不想看他一眼,轉過身不理他。趙大頭一看,瞪着三角眼吼道:“你不答應是不是?不答應你爹就死定了!”說完,轉身帶人就要走。

關於包子的故事3

幾乎每天都要和包子進行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單說現在每次外出出差,總要查查當地的美食,我最感興趣的第一是包子,第二纔是麪條,說幾個有名的吧:天津狗不理,上海南翔蟹黃包、開封第一樓的灌湯包、高唐縣趙寨子的牛肉大蔥包等等,劃一下得分點:最後一個是最好的,因爲它是俺孃的手藝。

和包子的感情由來已久,至少比初戀要久,在我遇到那個心儀的女孩之前,我就在縣城回民小區旁邊吃過那裏韭菜雞蛋餡的素包子,當時剛學了一句唐詩,就用上了: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度聞。最讓我遺憾的是帶我去買包子的父親就有二兩糧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吃任何東西都要糧票,好話說盡才賣給我們三個,父親自然一個也沒吃,看我只用了三兩口就把包子消滅掉,然後擦擦嘴,很不甘的表情看着蒸籠上熱氣騰騰的包子,當時有感覺我可以像淨壇使者一樣,吃一籠才能餵飽,但是,也就是想想而已,糧票糧票!我很不甘的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掙到足夠多的糧票,可以肆無忌憚的吃包子,這種理想鼓舞了我很多年,直到國家取消了糧票制度。

後來很多時候吃包子是爲了省事,尤其是我剛到濟南工作的那幾年,不會做飯,勉勉強強能燒開水,於是包子鋪就成了我最常光顧的地方,三四個包子再加一個鹹鴨蛋,是我的標配用餐,用順口溜說明一下:

我們單位北邊有個衚衕,

衚衕裏有幾間平房,

平房裏有位孫二孃,

孫二孃包包子,

趙同學吃包子!

關於包子的故事4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衆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麪爲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即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爲麪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麪包肉爲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爲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裏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包子這種麪食製品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裏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爲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爲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註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註釋爲:“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爲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賣食品的店鋪)中已有賣“綠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關於包子的故事5

在北方,只要一提“包子”“餃子”這兩個詞,相信一般人都能區別得開,但是,在我婆家那塊土地上,這二者是不能區分的。原因很簡單,那兒沒有“餃子”這一說。

“你們不說餃子,那吃餃子吃包子怎麼分得清?”當我瞪着疑惑的眼睛,露出一副少見多怪的模樣的時候,我老公總是很自豪地揚起頭:“咦,這還不簡單?水裏煮的是餃子,鍋裏蒸的是包子!”

每每這個時候,我就想講一講那些與包子有關的故事。

正巧,昨天晚上我剛蒸了一鍋包子。故事就從它開始吧。

別看就是一鍋包子,我卻秉持着食物多樣化的原則調了兩種餡。一種是木耳雞蛋粉絲青蘿蔔丁的混合,一種是黃鬚菜加一點幹辣椒。第一種餡的原料很尋常,但是在這初春的季節裏吃到黃鬚菜卻不容易,雖然整個夏季乃至初秋的鹽鹼灘上不乏此物。我是去年初秋季節一場雨之後,掐了嫩芽來,過了一遍沸水之後,隨手扔到冰箱裏冰凍上,忘了,否則現在哪裏還能吃上這鮮物?

鍋蓋一揭開,早已等不及的兒子,兩手往涼水裏一蘸,趁着這份涼勁,連抓了五六個,然後置燙掉上顎皮於不顧,坐在一個角落裏,吃去了。隨後是表弟的讚不絕口和打包帶走。

我會包包子,絕非浪得虛名。雖然算不上傳承,但是絕對是有師傅的。我的師傅有倆,一個是三姑,一個是我娘。雖然她倆從來不認我這個徒弟,但是我心裏是以她倆爲師的。

拜師是先從吃包子開始的。三姑和三姑父平時一般很少包包子,但是到了每年的臘月裏,他倆卻要大批量地包包子了。所以這個時候,我總能吃上三姑和三姑父包的包子。有時候週末去看望三姑和三姑父,趕巧了,還能正碰上三姑和三姑父在包包子,因而得以目睹包包子的整個流程。捎帶說一句,三姑和三姑父是孟良與焦贊,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不能不把他倆放在一起說。

三姑和三姑父包包子比我娘要複雜許多。我娘一般是一氣呵成,剁餡,和麪,包包子,上鍋,整個過程沒有再多的工序。三姑和三姑父包包子之所以複雜,是因爲更講究。講究主要表現在用料上。蔥姜鹽八角粉自不必說,此外還要準備青蘿蔔丁、豆腐、粉條和油渣。

青蘿蔔丁是青蘿蔔片在沸水裏滾成鮮豔的碧綠色之後,又一刀一刀,先切後剁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三姑父曾特別囑咐過我:蘿蔔片下鍋以後,千萬別蓋鍋蓋,一蓋鍋蓋,蘿蔔就黑了。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