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其實這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閱讀技巧的,保持閱讀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是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徑,靈魂的漏洞亟需填補,讀後感的寫作也是有技巧的,現在分享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1

黑澤明根據芥川龍之介小說改編的電影《羅生門》廣爲人知,作爲對人性的思考,一向人文主義的黑澤明在大雨中對淹沒人間的洪水意象做了環境的詮釋。在芥川龍之介小說中,羅生門根據佛教故事改編,羅生門是一個死亡之門,是一種死亡的象徵。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種大衆情結,日本的鬼故事極爲流傳,可以說是一種傳統了。然《羅生門》電影表達的重點並不在於鬼故事,而是對於人性的發掘。

故事以一個樵夫發現一具屍體展開,攝像機對準到堂的每一個證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真相當然只有一個,然而,一直到最後,黑澤明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是什麼。直到劇情的結尾處,孩子的哭聲驚醒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一個衝上去的有點像《羅生門》小說裏面描寫的那個強盜,他覺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壞,所以剝下包裹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並且說他是惡鬼。這時,很經典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狗不如的世界,誰要不自顧自就活不成啊。”每個人都描繪了對自己最爲有利的版本,誰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願去發展,然後得到最大的利益。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孩子的哭聲衝破了這個迷濛的人世間,連老子都說要回歸兒童最爲純真的所在。孩子是最爲純潔不染世俗的,那種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爲冷寂的黑暗,猶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個和尚懷有對人世間美好的嚮往,希望人性能慢慢變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間,幾乎,他就是黑澤明人性關懷的寫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懷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動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爲靜謐的所在,有徘徊,有掙扎,有懺悔,有煎熬,有嘆息,有恍惚,當然,也有對前途的`點點希望。直到樵夫來抱孩子的時候,他還 以爲樵夫要剝孩子最後一層衣服,豈能想到他是想撫養這個孩子。

樵夫說,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這裏,有人說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人,我不想說戰勝征服之類的字眼,這些總讓人想起該死的戰爭,我想用歸順這樣的字眼,找到自己豈是容易的,往往人們容易在別人的眼神中,在別人的言語中淹沒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來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結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發展,黑澤明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伏筆,就是這個孩子以後是怎麼發展的,他以後會成爲怎麼樣的一個人,是被趨於同類,還 是作爲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當然,我們終歸想讓他成爲一個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這個世界,希望,越來越好。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2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並不像我們所熟悉的衆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爲日本現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羅生門》裏發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醜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爲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己也對自己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髮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髮已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於是剛纔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己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於她拔頭髮是爲了做假髮,及被她拔頭髮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幹過壞事的。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第2張

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寫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心的複雜轉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並存僥倖心態爲自己的軟弱找藉口,最終屈服於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醜惡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3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爲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爲《羅生門》。這不同於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裏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但是或許是因爲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直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裏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裏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爲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爲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後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爲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後,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羅生門讀後感600字精選 第3張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佈,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爲了描寫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爲了完成這篇小說對着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寫及小說人物的爲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爲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藉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爲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