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思考遠超於它的創作目的,閱讀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讀後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傾向,沒有閱讀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一起來看看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的優秀範文。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1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潘先生在難中》這本書,讀完後感觸頗深。葉老對潘先生細緻入微的人物刻畫同時也令人敬佩。葉聖陶老先生以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江浙戰亂爲背景創作了《潘先生在難中》一書,藉助亂世人民中的代表——潘先生——向我們展示了亂世中人民的灰色生活,語調詼諧,引人入勝。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

小說以一個滿載難民的火車開始,“首尾一氣,猶如一條蛇,什麼地方都好鑽了”家人衝散後,潘先生繼續拉着家人向前擠。這一幕表現出他的自作聰明與自不量力,在開頭就使其可笑形象在讀者心中紮了根。在額外的涉獵中,我瞭解到他身爲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經濟貧乏又地位低下,這些使他的“衝勁”有了更特殊的含義他的人生也正是在這種不顧一切向前鑽的情況下才能繼續。戰爭年代,活命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追求。家人走散,他不禁落淚,重聚後感嘆“現在好了。”使他的形象更加鮮活。

文章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讓裏之後的種種表現,通過前後的對比加重了諷喻意義。如前文中他帶着妻兒逃難去上海,當得知教育局局長要照常開學的消息之後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些惆悵。”這些語句把他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既希望逃難成功,又不想因爲被 免職而爲生計發愁,這裏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小市民的形象。

後文寫潘先生到紅房子避難,卻偶遇局長等三人,“那局長也望見了他,尷尬的臉上故作笑容”不過讓裏最終躲過了戰爭,當他去教育局探聽開學事宜時,卻被拉去寫歌頌軍閥的`標語,這戲劇性的一幕同後文寫“溥”字時“彷彿看到許多影片”共同體現了當時官場的腐敗,又有幾分諷刺的意味。

《潘先生在難中》既反映了舊中國動亂不安的現實,有揭示出小資產階級灰色、卑瑣的生活和自私苟安的性格。作者展現了以潘先生爲代表的一類人的卑瑣怯懦的人生面目又以此控訴了軍閥混戰中罪惡使得民不聊生。讀罷全書,我領略到了葉老出神入化的人物描寫能力,這點是需要我學習的。同時,在看到上世紀的舊社會後,我更發覺我們現代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應該學會珍惜,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2

《潘先生在難中》是葉聖陶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1924年江浙戰亂爲背景,描寫了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舉家逃難是種種可笑而又可鄙的行爲。

可以說,潘先生是讓人鄙棄的,他爲了家人與自己的身家性命,爲了自己的財產,迎合軍閥勢力,作爲小學校長,卻主動將學校改爲婦女收容所,並在自家門口掛出紅旗幟;他爲了保住飯碗,爲了不得罪權貴,明明是違心的,卻仍爲軍閥書寫歌頌功德的牌匾。他是麻木的,自私的,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付出代價。他雖有些小聰明,但卻都用在所謂“明哲保身”上了,處事圓滑。潘先生又是虛僞的,他在逃難之中,明明是無錢去買好的食物,卻向茶房說是路上吃過,在一個小小茶房面前都尚且如此要面子,更不用說他的同鄉故友了。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 第2張

然而,潘先生是現實的。讀完文章,我感到潘先生是活的,是活生生的。他的那些各種不好,其實不都是時代所造就的嗎?在那樣一個戰亂、動盪的年代,潘先生的選擇是現實的,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種種表現,不正是爲了保護自己嗎?他的自私保全了他的家人,顧及了一個家庭,做好了一個父親、丈夫的角色,當他僅僅作爲人時,一個人的私慾和求生的渴望也令人理解。

所以,同情和憤恨這本相矛盾的情感,說不清爲什麼,同時出現在我身上。

而且潘先生的這種隨遇而安、 麻木落後,並不是潘先生一個人所具有的,而是潘先生代表的一類人。所以,讓潘先生,或者說讓那個時代許許多多的人變得麻木,變得虛僞,變得自私的,並不是哪一個人,而是當時的那個社會。當時的那個社會,人人利己、謀私,全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活,並不在乎他人,正是那樣一個冷酷的社會,造就了一具具像潘先生一樣,沒有理想,苟且偷生的行屍走肉。

因此,毀滅一個人的,並不是其他某個人,而是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潘先生只是當時千千萬萬受荼毒的人之一,通過他一個人,我們也能夠大概瞭解那個社會,瞭解那個動盪社會對人民的傷害,這也許是這篇小說如今值得閱讀的原因之一吧。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3

今日來到教室,老師便說道:“同學們來講講《潘先生在難中》吧”,我才發現上週佈置的閱讀任務我全當作耳邊風忘了。都說旁觀者無權插嘴,我只好靜靜地聽他們將想法道來。其中,有些感觸。

也許由於近日講的都是“魯迅”之類的文章,所以提到潘先生,大家都批判他,說他虛僞、小氣、庸俗……總之似乎所有不堪的詞語估計都可以在他身上成功應用。潘先生與車伕講價,所以他是小氣的。潘先生聽到戰亂的消息後攜妻兒逃往上海,所以他是懦弱的苟且的。在大家的盛情舉薦下,潘先生爲軍閥杜統帥寫了歌頌標語,所以他是虛僞的。

潘先生在難中讀後感 第3張

我想說,同學們並沒有從作品中的人物、背景出發,沒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來閱讀。而是帶着慣性理解、平日裏所學所謂“批判”來看待在難中的那位潘先生。()難道你媽媽在菜市場跟菜販子講了一下價,她就是小氣虛僞的人了嗎。潘先生舉家逃亡,自己前途未卜,全家指望他一人荷包。當一個人於世了無牽掛,獨來獨往與人毫無瓜葛的時候,他可以清高,可以高尚,可以英勇獻身,可以以死捍衛某些飄飄忽的東西。但潘先生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家庭,妻子兒子是他的一部分。他,是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對家庭負責的人!不逃亡,難道置妻兒性命於戰火之中?不講價,戰火也許就燒了他那生計路。不回學校,家中張開就是幾張嘴,莫非空氣可以果腹?我看到的,是一位苦不堪言的,辛苦的父親、丈夫。潘先生之承受,即其妻其兒之承受之和之施與,加上自身本該承受的,苦哉!

不知何時起,大家都只會從作品中看出“批判”“揭露”“諷刺”,作品中的人都是虛僞的苟且的封建的麻木的……潘先生只是個平常人,僅爲滄海一粟,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去死去捐軀去誓守土地。他是丈夫是父親,他能做的就是帶領家人好好地活下去。他終究是做到了。如果文中本來寫的潘先生是一個不逃不躲,發動全家誓死與敵人作戰的英雄烈士,以現代眼光看來,豈不心寒!我們不該置身之外以高姿態的口吻評價任何一部作品,似乎在俯視着他人說:“愚蠢的人類,你們真夠不堪”。而應該融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與社會,結合我們自身的時代來看待某些人物。畢竟,發現個人價值不是利己主義,捨棄自己成全社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批判潘先生,就是批判了父母對孩子、丈夫對妻子本該俱有的責任。如果榮辱與共是美德,那麼,潘先生一人承多人之辱,就是美德之更美。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