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在職場上主要看個人的工作能力,要學會良性競爭才能爲自己開闢道路,職場人脈也是一點點積攢起來的,職場上的隱形陷阱是很多的,以下是關於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職場上的那些事。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1

溝通具備的三個條件是:溝通必須涉及兩個人以上;溝通必須有一定的溝通客體,即溝通情報等;溝通必須有傳遞信息情報的一定方法,如語言,書信等。

溝通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

1、溝通按結構分類:

溝通的基本結構包括信息、反饋、通道三個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完不成溝通。溝通按具體結構劃分可分爲非正式溝通網絡與正式溝通網絡兩種。通過對“小道消息”的研究發現,非正式溝通網絡主要有集束式、流言式、偶然式等典型形式;正式溝通網絡有鏈式、輪式、全通道式、Y式等形式。

2、溝通按信息流動方向分類:

溝通按信息流動方向分類可分爲上行溝通、平行溝通和下行溝通三種。

3、溝通按溝通方式分類:

溝通按溝通方式分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包括口頭語言溝通和書面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包括聲音語氣(比如音樂)、肢體動作(比如手勢、舞蹈、武術、體育運動等)。最有效的溝通是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結合。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2

1、在溝通中必須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

即能根據交際意圖和目的熟練地運用語言技巧來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即對應情況而溝通。孔子認爲口語表達直接面對聽衆,溝通的針對性越強,表達的效果越好,因此,溝通的內容、時機、情態都要因具體對象、具體環境而異,有所選擇,區別對待。

2、在溝通中始終具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和語境意識

如果不顧場合,不看對象,誇誇其談,滔滔不絕,這種“能說會道”的行爲只會引起聽者的反感甚至厭惡,不能稱之爲會溝通。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在其著名的《勸學》中曾明確指出:“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盲人)。”這說明溝通應隨境而發,相機行事。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 第2張

3、在溝通中還必須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

即能準確地接受和理解,又能做出恰當、必要的應對。這是與人溝通中很關鍵的一條。在溝通時,溝通者不僅要表達,同時還要做出有針對性的反饋。

4、溝通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

溝通不是一味地發泄自己的感想和情緒,而是一種合作的程序。人們說任何一句話,都希望能夠對聽話人產生適合己意的作用和影響。但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由於聽話對象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別、性格、年齡、職業、地位、閱歷、文化修養、興趣愛好、語言習慣等方面的不同,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也迥然有異。因此,採用什麼樣的語言和口吻溝通也應當有所不同。

5、慎言

所謂“慎言”,就是溝通不過分。提倡“慎言”,是針對言與行的關係提出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疑,慎言其餘,則寡尤”。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溝通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壓根就不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溝通,也決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3

(一)區分觀察和評判

非暴力溝通第一要素是觀察,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說出觀察結果,而不帶評判。我們已經非常習慣,看到他人做出的事,或者說出的話,立即給出評判和分析,這很容易讓對方覺得是在批評他。

一次晚班,一位患者來我們科室,做治療遲到了,在我印象中,他已經不止一次姍姍來遲,我對他說:“高某某,你怎麼又遲到?”,患者聽了,立馬高聲反駁:“我哪有經常遲到?這兩週我就2次來晚了”,看他情緒激動,本以爲他心情不好。

後來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才明白,應該是我自己的一句話,讓患者覺得我在指責他經常遲到,引起他的`潛意識抗拒。按書中只需描述觀察到的方法,可以這樣說:“高**,我看到這兩週你遲到了2次,我擔心你因爲透析時間不充足,而影響到治療效果”,患者聽起來也更容易接受。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說過:“不帶評價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將觀察和評論混爲一談,他人就會更傾向於聽到批評,併產生逆反心理,開始反駁我們,給溝通增加了難度。

(二)體會和表達感受

我們很多時候會把感受和想法混爲一談,比如說:“我覺得這件衣服的顏色很不適合你”,當我們說“我覺得”時,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內心的一種想法。

感受是內心深處的一種體驗和感覺,比如:“聽到你這麼評價我的穿着,我很失落”,這個句子則表達了,你說衣服顏色不適合我,我的內心感受。

能準確地體會內心的感受,並把它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個小男孩騎自行車摔了一跤,正要大哭的時候,媽媽對他說:“男子漢要勇敢,不能哭”,表面上媽媽的做法,看似在鼓勵孩子勇敢,其實是拒絕孩子,及時表達內心的害怕,和摔跤給身體帶來疼痛的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說:“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到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書中也給出了一些感受的詞彙表,我們可以根據這個詞彙表,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爲順暢。

溝通需要具備的條件 第3張

(三)體會感受的來源,和說出需要的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己,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們的言行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更傾向於考慮對方有什麼過錯。

一對夫妻吵架,妻子指責丈夫說:“你一點都不瞭解我的感受!”,丈夫說:“我哪裏不瞭解你?”,妻子提高嗓門喊:“你哪次瞭解我了?”,丈夫惱火地反駁:“你到底想讓我怎麼了解你?”,妻子哭着說:“我以爲你瞭解我,可你一點都沒有!”,丈夫抓狂了:“你不說,我怎麼知道呢?”。

這樣鬧騰下去,即解決不了問題,還傷害夫妻間的感情,其實問題很簡單,妻子對丈夫說出自己的需要,比如:“其實,我只是想讓你陪我聊聊天”,丈夫才能知道具體怎麼做,才能滿足妻子的需求。

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着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迴應,我們的需要就容易被滿足,從而獲得較強的幸福感。

(四)請求幫助,而不是命令

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得到對方積極的迴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命令他做什麼。

13歲的兒子有一個習慣,脫下來的襪子總是隨手扔在地上,經常導致掃地機器人,清掃他房間時,襪子卡在機器裏,無法正常工作,這讓我非常惱火。

每次我都他吼:“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總是亂扔襪子!”可是他跟沒事人似的,保持沉默,來一個無聲的抗議,很長一段時間裏,機器人照樣卡,襪子照樣亂扔。

有一次機器人又被卡住,剛巧他在旁邊,我下意識運用《非暴力溝通》書中的四要素和他交流,我說:“寶貝,我看到掃地機器人,被你的襪子卡住無法工作(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爲我擔心它遲早有一天被弄壞掉(價值),你是否願意把襪子放到洗手間的盆裏(請求)?”。

讓我驚喜的是,他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意見,後來機器人再也沒有被襪子卡過。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去要求他人不要做什麼,這很容易讓對方覺得你對他發號命令,從而產生反感和對抗的情緒;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能讓對方明白,他將要怎麼做。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