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求職的時候hr最看重的是個人能力,職場上的暗示要學着聽懂,知道這些規則能夠幫助你改善職場關係,要學會職場的規則才能夠如魚得水,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教你在職場站穩腳跟。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1

有關專家認爲,求職時產生以上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技能層面的問題,由於自身技能或經驗缺乏而遇到的求職困惑;一是方法層面的,如面試技巧、信息不暢通等;一個是心理層面的。比如屢受求職挫折導致對求職的恐懼等。

求職技巧匱乏

案例:蔣先生,剛邁上社會第一步時,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懷揣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社會的舞臺上一展抱負,然而現實的世界並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此簡單。雖然蔣先生憑藉自己出色的條件獲得的面試機會不少,但是性格內向的他一到了面試考官面前,就顯得有點無所適從不知如何談起,原本話就少的蔣勇在面試時更是“惜字如金”。

可過了大半年,跑了數十家招聘單位,卻總是卡在面試關上。於是,他買了大量指導求職者的面試“寶典”,向面試成功者求取面試經驗,就是爲了通過求職最後一道關卡———面試。但一次次的失敗,讓他越來越沮喪,自信心倍受打擊,整天鬱鬱寡歡,時間一長,他甚至害怕再次看到面試通知單。對他而言,面試成爲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職業定位模糊

案例:小金今年20多歲,普通高中畢業,性格內向,外表文靜,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和行業特長。

由於剛畢業,沒有社會從業經驗,又缺乏計算機等專業或行業的相關知識,因而這些工作她一般都不敢應聘。她片面的認爲銷售主要是與現有的客戶聯繫業務或在外面尋找新的客戶,只要自己能吃苦、勤快些就能勝任。因而求職時的職位通常集中於銷售類。

小金由於沒有任何技能特長,在求職時往往顯得很茫然,不知自己應該找什麼工作好。

她雖然求職願望較強烈,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所欠缺的是沒有明確的求職方向,對職場定位不清。職業規劃缺失

案例:朱小姐,23歲,20*年7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計算機大專畢業。20*年是高校全面擴招後的第一個就業高峯年,就業競爭非常激烈。

但是初涉職場的她雖然早已意識到就業形勢的不樂觀,但並未引起她的足夠重視,以爲憑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及優越的個人條件,總會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盲目的自信導致在校期間她也沒有學習什麼專業技能證書,除了一張畢業文憑外,幾乎拿不出什麼其他證書。而且她在尋找工作之前沒有客觀地審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什麼樣工作最適合自己的發展、什麼樣工作最能發揮和體現自己的才能等諸如此類職業規劃問題,匆匆上陣,其結果令她大失所望。幾番應聘面試都敗下陣來,當初的自信基本消失殆盡,開始變得心灰意冷。

工作動力不足

案例:在求職的過程中,有部分人自身不願就業,畢業後就待在家中,對沒有工作一點不着急,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小潘,28歲,性格內向,家庭條件比較優越。技校畢業後,曾到某賓館和某大酒店分別做過一段時間的調酒師和服務員,但是不久就以“累得半死,才掙那麼一點錢”爲由辭職了。

後來,父母爲他找過兩份相對比較輕鬆點的工作,但他仍然都說太辛苦而最終放棄了,在家中專心致志做起了“啃老族”。

後來,小潘對工作隻字不提,整天待在家中,平常就以網上聊天、玩遊戲等度過。整天拿着父母給的錢安心度過,對自己沒工作一點也不着急。

對未來,小潘毫無想法,只是日復一日地度過每一天。

大齡求職障礙

案例:嚴先生,男,今年48歲,初中文化程度。由於時代的因素,像嚴先生年齡段的人,文化程度偏低,又不懂電腦,在當今知識化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半文盲。他除了在原來的單位做過倉庫保管員外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嚴先生在失業後曾經多次就業,但在不久後都被辭退。後來就一直呆在家裏。他再次求職的願望還是非常強烈的,但是由於沒有找工作所必須的文憑、證書,再加上沒有任何技能特長,擇業方向模糊,又缺乏自信心,所以嚴先生至今一直處於失業狀態。失業造成了嚴先生家庭經濟緊張,家庭關係也因此受到影響,能否儘快地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對他來說非常重要。但是,知識和經驗卻並沒有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經驗缺乏障礙

案例:戚小姐,女,35歲,大專。曾在當地的酒店做過前臺接待,想應聘文員類的崗位,有過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經驗。

在外地戚小姐有一份很安穩的工作———在酒店做前臺,如果不是選擇將戶口遷進了上海並來到上海工作,那麼她在當地這個行業也許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

戶口遷入上海以後,她發現上海的就業競爭非常激烈,有酒店方面的工作經驗遠遠不夠。很多單位拒絕她的理由是,文員是一個光有酒店接待經驗所不能勝任的。

而做超市收銀之類的工作她又不願意,因爲她的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流,並不喜歡按部就班的工作。

職場經驗的缺乏讓戚小姐在上海的職場迷失了方向,成爲她求職的最大障礙,她不知不具經驗優勢的她怎樣才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

新人“角色”轉換

案例:張小姐,研究生畢業後到一家大型的國有企業做總經理祕書。初到單位,她發現自己是唯一的研究生,自我感覺非常良好。自以爲比其他人都強。因而只想做高層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層工作人員,甚至認爲一個堂堂的大學畢業生幹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如今,眼高手低的她連基本的會議組織都不能做好,而且做事非常浮躁,她對本職工作也堅持不下去,缺乏敬業精神,不能深入瞭解工作職責及技巧。就職很長時間後,仍然未能穩下心來進入新的角色。結果,最後領導也不滿意,她也不滿意。

辦公室人際交往

案例:小任有行政管理專業大專文憑,又自修了文祕專業的本科學歷,找工作相對比較容易。

但是畢業兩年的她卻換了好幾個工作單位,最長的八個月,最短的一個月。可是爲什麼跳槽如此頻繁呢?

原來,小任被辦公室人際交往所困擾,面對不了同事的議論。“我是個性格外向的人,可是由於職業需要我經常約束自己,有的同事就說我裝模作樣;我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上司交給的工作都能一絲不苟地完成,但有業務往來的同事就在背後議論我古板。”

她總覺得同事們在背後對她指指點點的,認爲自己條件優越找工作不難,可不曾想到每一個單位都有這樣的矛盾。

事業家庭難兩全

案例:吳先生,男,38歲,小車駕駛員。在上海一傢俬營企業給老闆開私車,有着豐厚的收入,但是每星期只能回崇明的家一次讓他非常煩惱。每次回家,妻子總要求讓他回崇明工作,但是他認爲回崇明的話很難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單位。爲此夫妻倆一見面就吵,每次開開心心地回家,卻帶着煩惱去上班。

偶然機會,他妻子得知崇明的某集團招收駕駛員,爲他報了名。吳先生雖然十分不願,但是也只能趕回來面試。最終,吳先生通過了面試,接下來他又疑慮重重,因爲待遇並不高,基本工資才1000多元,比起他原來的收入差了很多。有一點優勢是原來工作無法比擬的,回崇明可以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左手工作右手家庭,着實讓吳先生左右爲難。

職場“過勞”

案例:麗小姐,原在某貿易公司擔任總經理助理的職務,雙方簽訂有勞動合同,期限一年。從試用期開始,麗小姐就不斷加班。麗小姐的老闆總是不斷地發電子郵件給她,要求她完成這樣、那樣的工作。麗小姐的這個老闆,在圈子裏是有名的經理人,但也是個有名的“工作狂人”。麗小姐常常是早上9點打開電腦,就會看到老闆凌晨一兩點鐘,甚至三四點給她發來的數封郵件,要求她必須在當天完成哪些工作。於是,麗小姐的工作日總是從緊急任務開始,到疲於奔命。

跳槽選擇難

案例:周小姐,2002年畢業於國際經貿專業。憑藉自己出色的英語能力,周小姐成功應聘成爲一家外國語學校的英語老師。當了兩年多的英語老師之後,她發現老師這個行業遠沒有她當初設想的那麼舒服,尤其是外語學校的英語老師,課程多、壓力重,平時還要經常利用休息或業餘時間製作課件、批改作業。

恰在此時,她曾臨時幫忙當過隨同翻譯的一家公司的老總盛情邀請她擔任他們公司的.經理助理,給出了十分豐厚的待遇。同時,周小姐也因爲當時的合作十分愉快,對該企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現在,周小姐很茫然,一邊是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的教師事業,一邊則是相互都很滿意的公司,不知道是不是應該跳槽?

打工還是當老闆

案例:阿玲是某醫院的護士,年近40。也許是技不出衆,也許是性格使然,轉眼已默默在護士崗位上奉獻了近20年。

阿玲的愛人在一家效益日漸滑坡的單位上班,使得小家庭根本沒有經濟實力另置房屋,只能與公婆住在一起。住房的侷促,使得她三班制工作的疲勞總是得不到及時緩解,與公婆間的不快也多因此而起。買房搬出去、改善生活,成爲了她心中最大的夢想。

最近一位老朋友熱情邀她一起開一家投資諮詢公司,雖然新公司的美好憧憬令她心動不已,但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創業失敗的擔憂也不時困擾着她。她不知自己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職業轉型“陣痛”

案例:董先生,35歲,高級電工。他最早就職於一家大型的軍工企業當學徒,後又積極進修某高校的機電一體化專業,逐步升到了電器管理人員職位,先後參與一些大型電器項目的調試安裝。本以爲可以在單位的崗位上終結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使得企業效益一天不如一天,最終解散了。然而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讓董先生感受到市場競爭的殘酷,歷經多次面試都未曾找到電氣工程師崗位。董先生最後決定放棄該類崗位,轉而尋找銷售職位。但是董先生不善於言辭,對銷售一竅不通,結果半年才接了一張訂單。最終董先生又回到了就業市場之中,再次感受着競爭的殘酷和轉型的“陣痛”。

白領常見職場困惑禮儀2

35歲職場人生有什麼困惑

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孩子一直被教育,內心被社會角色綁架,自我認知全仗外界評價,35歲的人羣很容易出現巨大壓力和困惑。

“丁克”家庭,外企人事總監、年薪50多萬,有房有車,到美國出差,到歐洲旅遊,到香港購物……這是一對38歲夫婦的生活簡述,在別人眼裏“羨慕死人”的他倆,面對職業諮詢師,卻抱怨“心裏空空,總會涌起失落感”。

這樣的嘆氣,企業培訓機構和職業諮詢機構的專家們最近頻頻聽到。他們發現,諸多35歲上下的職場人似乎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人生的一段困擾期,這批“70後”,在經歷了10-15年打拼之後,有的已然在各自的行業出類拔萃,但眼下想不清楚下一步怎麼走;有的則在爲職場生涯難以轉型苦苦掙扎——在“45歲中年危機”還遠未來臨之時,已被“35歲的困惑”籠罩住了。

事業天花板無法突破。

一名IT通信公司的技術人員在30歲以前,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他生怕自己所學的知識老化,生怕在競爭中被淘汰,危機感始終縈繞心頭,於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加班成了家常便飯。跨入35歲之後,他仍然認爲自己沒有能夠達到期望的目標,因爲很多大學同學已經是部門的頭目了。

似乎在很多行業,35歲成爲一個門檻,在許多企業要求年輕化時,他們的事業還沒有突破,困惑隨之而來:這樣繼續下去,職位就難有改變,工作也難做出更大的成績。這個時候許多職場人士採取的方法就是一心撲在工作上,工作過勞等現象也開始出現。

高級職業規劃師、中智人才信息部經理朱詩勃認爲,一些職場人在30歲以前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未來,感覺自己沒能在30歲的時候“立”起來,而轉行又面臨年齡的障礙,更年輕的人已經冒尖,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自我認知全仗外界評價。

而那對可謂“鑽石領”的“丁克”夫婦在與培訓專家、思維管理諮詢公司的王善平交流的時候,坦陳心中的“迷茫”:“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不是很強,今天在企業裏面是一個人事總監,我是不是要去做更加忙碌的副總?也可能明天突然裁員,那就什麼都不是了,隱隱約約就有這種擔心。”

更有趣的一個例子是,有一個從事投資銀行工作的白領,現在受困擾的一點是“我算不算是一個專家?”他幹投行已經十五六年了,突然之間,有人開始叫他專家了,“剛開始我心裏面還有點不習慣,然後叫着叫着就習慣了。突然有那麼幾天人家不叫我專家,我就一下子失落得不得了。”

王善平說,一些35-40歲的職業經理人雖然表面上已經成爲“成功人士”,但是因爲對自己缺乏清晰把握和認知,於是,他們的感受都仰仗着外界對他的支撐和認可,自然而然產生了內心的迷茫。

不要被“社會角色”綁架。

職業諮詢機構對諮詢案例分析後發現:30-3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男性,職業困惑最多。他們普遍有“三高”:高慾望、高壓力、高風險。“三高”的存在使得這一年齡段的男性職場人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

“70年代人成長的30多年中,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物質化過程,房子車子、出國留學、升官成名等社會化需求蜂擁而來,於是他們在追逐這些社會化需求的時候,對自我需求關心不夠,最終迷失了自己。”王善平這樣分析道。

王善平還特別提到,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從小學到大學,在注重能力培養的同時,引導孩子關注內心的教育卻少之又少,所以他們更多被社會角色綁架,而這種社會角色和自己的內心喜好又沒有交集,內心的空虛不知道如何調適。

朱詩勃對於這一羣體的建議則是,一方面,要理性地評估自身,制定合理職業目標,根據行業環境和自身現狀完成轉型;另一方面,要平衡工作與休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給內心留出思考的空間。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