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抗美援朝戰爭雖然歷經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前後就發生了五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付出極大努力和奮鬥。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於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的相關內容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1

1、第一次戰鬥

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在朝中邊境及其附近地區,對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國軍突然發起的進攻戰役。

2、第二次戰鬥

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歷時29天。它收復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除向陽以外的38線以北的全部領土,迫使敵人轉向38線以南防禦,基本扭轉了戰局。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3、第三次戰鬥

從1950年12月31日到1951年1月8日,歷時八天。這是志願軍進入朝鮮後第一次大規模進攻準備防禦的敵人。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7天7夜,殲敵1.9萬餘人,前進80至110公里。

4、第四次戰鬥

1951年1月25日至1951年4月21日,歷時87天。這場戰鬥消滅了78000多名敵人。敵人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者贏得了戰略預備隊集合的時間。

5、第五次戰鬥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歷時50天。這場戰役殲滅敵方人員8.2萬餘人,消耗和俘獲了大量敵方物資裝備,訓練了剛剛進入朝鮮戰爭的部隊。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2

從1950年10月25日起,直到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五次主要戰役。這五次主要戰役,爲志願軍最終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關鍵基礎,因此也被稱作“抗美援朝 五大戰役”。

第1次戰役

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1950年10月,“聯合國軍”調集13萬兵力,分多路向中朝邊境進犯,並叫囂於感恩節(11月23日)前飲馬鴨綠江。10月24日,敵軍佔領雲山。第二天,志願軍總部傳達了毛主席對第39軍的電報精神,第39軍在朝鮮方面配合下,於雲山發動突襲,迅速完成對敵方南朝鮮第一師合圍。最終,經過12天戰鬥,志願軍將敵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殲滅敵方一萬五千多人。

志願軍入朝後取得雲山首捷,並通過第一次戰役,挫敗了“聯合國軍”企圖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2次戰役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經過 雲山戰役,“聯合國軍”雖遭打擊,但仍企圖佔領整個朝鮮半島。1950年11月下旬,在經過試探性進攻後,“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發表公告,宣佈將發動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而志願軍總部進一步利用這種驕狂心態,決定誘敵深入再開展第二次戰役。爲此,志願軍前期且戰且退,將東線敵軍拉至長津湖畔,西線至清川江沿岸。

當年11月25日,西線志願軍6個軍在200公里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進攻,突襲“聯合國軍”薄弱之處。

在德川打開缺口後,志願軍第38軍和第42軍隨即從敵右翼實施雙層戰役迂迴,阻敵人撤退和增援。於12月4日攻克平壤。

當志願軍西線各軍激戰的同時,東線第9兵團以高寒的長津湖爲中心,與美軍展開了一場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的鏖戰。第9兵團第27軍集中力量全殲新興里美軍第7師第31團,俘虜官兵約300 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志願軍成團建制殲滅美軍的唯一戰例。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第2張

天寒地凍,成爲長津湖鏖戰不可磨滅的印記。東線作戰結束後,第27軍總結:“食物和居住設備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鬥減員達一萬以上,武器不能有效地使用也是原因。戰鬥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襪子和手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拉環都拉不出來。手部皮膚和炮彈粘在一起。”

縱觀第二次戰役,無論東西線,志願軍均予以敵方重創。“聯合國軍”傷亡三萬餘人,就此被迫退到三八線以南,聖誕節總攻勢化爲泡影。這場歷時29天的戰役,徹底扭轉戰局,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爲重大的一次勝利。

第3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

經歷前兩次大型戰役失敗,“聯合國軍”再不敢託大,以美國爲首的軍隊在“三八線”以南250公里縱深地部署了兩道基礎防線,此外還有三道機動防線。麥克阿瑟將此稱爲“生命線”,並表示“絕不後退一步”。同時,美國在內的西方世界試圖通過“先停火後談判”的“提議”,延緩志願軍的推進。

而此時的志願軍,在兩次戰役後,也非常疲勞。但爲了不給敵人喘息機會,進一步爭取主動,指揮層決定集中九個軍的兵力一舉突破“三八線”。1950年12月20日,志願軍主力集結在漢城以北75公里的臨津江。經過數天偵察,總攻的日期仍未確定。就在新年來臨的前一天,一場大雪將江邊部隊的痕跡全部掩蓋。當天下午4時,隨着五顆信號彈騰空而起,隱蔽在山巒上的近百門火炮齊聲怒吼,敵軍陣地瞬間被上萬枚炮彈傾瀉。3天后,志願軍拿下漢城,6日佔領“三七線”附近的 水原。這場志願軍的元旦攻勢,不僅突破了“三八線”,更令美國政府所謂“先停火後談判”的計劃破滅。

第4次戰役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連續遭遇中國人民志願軍三次打擊之後,“聯合國軍”丟失漢城,損失慘重。美軍在“聯合國軍”中的威信下降,內部矛盾加深。爲挽回其失敗局面,美國開始從歐洲、美國本土和日本增調部隊,稍事整頓,便全力北犯。1951年1月,隨着“聯合國軍”大舉反撲,第四次戰役隨即展開。和前三次戰役不同,此次戰役雙方參戰人數更多、持續時間更長。最終經過兩個月的三線作戰,志願軍損失較大。但付出巨大代價的同時,仍殲敵八萬餘人,將敵方遏制在開城、麟蹄一帶。

第5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

時間來到1951年4月下旬,隨着第3、19兵團陸續入朝參戰,志願軍也由運動戰爲主轉變爲陣地戰,由小殲滅戰過渡到大殲滅戰,開啓了第五次戰役。經過50個晝夜的三階段奮戰,志願軍殲敵8.2萬人。這場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就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後的一個月,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首次談判在開城舉行。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3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我之基本意圖爲穩定局勢,站住腳跟,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爲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爲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爲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佔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裏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越過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殲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施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第3張

第二次戰役,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妄圖佔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佈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着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鬥,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爲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裏、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裏、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里。

第四次戰役,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頓,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裏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爲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抗美援朝中的五大戰役 第4張

第五次戰役,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爲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里,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爲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繫,殲滅縣裏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鍊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通過上述運動戰五次戰役作戰的重大收穫,主要有兩點:一是殲敵23萬餘人,把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並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二是迫使敵軍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並接受了停戰談判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