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1950年10月,爲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政策,其中十位高級將領犧牲以下是根據他們犧牲的先後順序排列。下面我們來講述抗美援朝十大名將。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1

1950年10月,爲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政策,我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請求出國參戰,由此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幕,志願軍戰士在經過3年多的英勇奮戰後,終於將侵略者打回到談判桌上,爲此,我志願軍戰士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其中有十位高級將領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以下是根據他們犧牲的先後順序排列。

胡乾秀:志願軍20軍58師參謀長,犧牲時間:1950年12月

湖北陽新縣木港鎮棗園村人,1929年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20軍58師參謀長,1950年入朝參戰,12月20日在朝鮮長津湖參加圍殲美軍陸軍第一師的戰役中壯烈犧牲。其遺體運回祖國,葬於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也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犧牲的第一位高級將領。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

薛劍強:志願軍39軍116師參謀長,犧牲時間:1951年1月

民國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漣水縣縣大隊指導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營長、團長。1950年,奉命赴朝參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第116師參謀長。1951年1月,在突破臨津江戰役的釜谷裏戰鬥中不幸壯烈犧牲,以他年輕的生命染紅了中朝兩國友誼的花朵,犧牲時年僅30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爲紀念他的不朽功勳,將釜谷裏山改名爲“劍強嶺”。

蔡啓榮:志願軍12軍35師副師長,犧牲時間:1951年5月

1919年生,13歲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了長征,解放戰爭時期,任二野6縱17旅49團團長,淮海戰役後改編爲35師103團,任團長,師長是李德生,抗美援朝爆發後,任第12軍第35師副師長,1951年5月17日在朝鮮戰爭中壯烈犧牲。

王珩:志願軍炮兵8師師長,犧牲時間:1951年7月

1912年3月出生在河北任丘市辛中驛鎮北辛中驛村一個貧苦農民家裏。1930年,從東北講武堂畢業,加入東北軍。九一八事變後,到冀東保安隊任分隊長,1938年3月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歷任八路軍營長、作戰參謀、八路軍第3縱隊冀中軍區29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13軍分區12團參謀長、熱遼縱隊混成旅旅長、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參謀長後兼錦州衛戍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副旅長、東北炮兵司令部第1指揮所副主任、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炮兵1師第一副師長、炮兵8師師長等職。1951年7月,在朝鮮戰場上率部開展整訓期間突發急性病,並患傷寒症,於7月24日不幸逝世,時年39歲。

吳國璋:志願軍39軍副軍長,犧牲時間:1951年10月

安徽金寨人,1929年商城起義爆發後,參加童子團,翌年11月參加紅軍,1934年隨紅二十五軍長征北上,在長征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二十五軍師青年幹事,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旅政治部幹事、縱隊組織股股長、冀魯豫軍區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團長,東北民主聯軍副師長、第四野戰軍師長,參加了遼瀋、平津、廣西等戰役。1949年被派往越南,參加援越抗法戰爭,任軍事顧問團顧問。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志願軍39軍副參謀長兼作戰處處長、參謀長、副軍長、第一副軍長。1951年10月6日在朝鮮作戰中犧牲。他是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最年輕副軍級幹部。

羅春生:志願軍40軍118師師長,犧牲時間:1952年5月

1916年生於江西吉水,中國共產黨黨員。14歲參加革命,曾歷任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關中獨立第一營副營長、營長、獨立第三團副團長、警備第一旅教導大隊大隊長、遼東軍區警衛團團長、獨立第二師第五團團長、通化軍分區參謀長、東北軍區獨立第一師副師長、第四十軍第一五三師副師長、第一一八師副師長、第一二零師師長、第一一八師師長,1952年5月15日犧牲在朝鮮戰場上。

湯景仲,志願軍40軍118師參謀長,犧牲時間:1952年5月

1917年9月出生於山東省壽光縣孫家集街道湯家莊。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山東八支隊分隊長、騎兵連警衛連連長、山東一旅四團三營副營長、十一團一營及魯中四團一營營長、特務團團長、東北二十一旅二十二團副團長、三縱八師二十二團團長、七師二十團團長、一一八師參謀長等職。1952年5月15日犧牲於朝鮮戰場,時年35歲。

李湘:志願軍67軍軍長,犧牲時間:1952年7月

江西永新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軍長,抗美援朝期間,由於美軍被我軍打的節節敗退,竟喪心病狂地違背日內瓦公約,在朝鮮戰場上使用了化學武器,李湘軍長不幸被細菌感染,病情迅速惡化,於1952年7月8日與世長辭,從發病到去世,前後只有8天時間,時年38歲,他也是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李湘將軍的墓地位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蔡正國:志願軍50軍代理軍長,犧牲時間:1953年2月

江西永新人,幼時讀私塾3年,後因家貧輟學赴蓮花學木匠。1929年,參加革命。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四十軍副軍長、五十軍副軍長、代理軍長,1953年4月12日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犧牲的最高指揮員之一。

饒惠譚:志願軍23軍副軍長,犧牲時間:1953年3月

1915年3月出生於湖北大冶。13歲參加紅軍。參加了湘鄂贛蘇區反“圍剿”和三年游擊戰爭。先後任湘鄂贛軍區特務營連長、營指導員、新四軍2旅4團副團長兼參謀長、華野6縱16旅副旅長、33軍99師副師長、師長,參加了淮縣戰役、周村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23軍參謀長、副軍長,1953年3月,23軍指揮所遭到敵機輪番轟炸,饒惠譚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8歲。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2

抗美援朝五大戰役

抗美援朝的五大戰役是指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期間經歷的五次大的戰役。這五次戰役從1950年開始到1951年結束。這五次戰役鍛鍊了志願軍的意志同時也給美帝主義沉重的打擊。

第一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受進入交兵。我之基本意圖爲穩定局勢,站住腳根,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理,爲爾後作戰創造條件。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爲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爲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佔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裏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超出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中將敵各個消滅。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行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英勇地進攻,獲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成功,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企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之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抗美援朝十大名將 第2張

第二次戰役

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4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毛病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氣力,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企圖佔據全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陣線推動到平壤、元山地區。在戰役佈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價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行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行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消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少冬裝的'情況下,冒着零下40度的酷寒氣溫,艱苦戰役,克服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光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之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改變了戰局。

第三次戰役

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斟酌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戰役企圖爲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行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裏、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裏、洪川方向實行突擊。作戰中,經急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行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範圍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動80至110千米

第四次戰役

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用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行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痛,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理,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酷寒季節,工事構築不容易,食糧缺少,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團體;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行反突擊。東線反突擊獲得了成功,但進攻砥平裏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爲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陣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千米,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豫備隊集結的時間。

第五次戰役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爲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早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本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點思想是,以一部份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全部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消滅之敵實行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消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行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動50餘千米,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爲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劑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團體向東線之敵實行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繫,消滅縣裏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消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豫備隊梗塞了缺口,構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志願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緝獲了敵大量物質設備,鍛鍊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