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美文 > 七月七的由來

七月七的由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夕節的主要由來,就是流傳在民間的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月七的由來1

一、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爲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爲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爲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爲“喜中帶吉”月。因爲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爲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七月七的由來
  

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又因爲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爲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爲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擡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二、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爲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王母娘娘見此,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這天,在鵲橋上相會。

七月七的由來2

1、七夕名字由來

在古代的時候7月7日被稱爲七姐誕,而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祀,由於祭祀多在傍晚,古時候晚上被稱爲夕,因此被稱爲七夕節,其他的雙七,星期,女節,乞巧節,等等稱謂都是根據民間傳說中的一些習俗而起的名字,但是最具中國發展特色的名字就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節也就成爲了我國一個象徵愛情的美好節日,十分具有浪漫特色。

2、來源一:生命週期崇拜

在古代的時候,七七其實是一個生命週期,《黃帝內經》這本書說到,女人一般都活不過49歲,每七歲爲一個週期,也就是最多活11個週期。這本書中還強調14歲來月經就可以結婚生子,活到49歲就已經馬上就要結束生命週期了。其實對古代的.生命週期比較短是可以理解的,七這個數字在西方指的是相遇,所以雙七所代表的節日是十分具有意義的。

七月七的由來 第2張
  

3、來源二:七姐誕崇拜

這裏所說的七姐,其實就是織女星所代表的織女形象,在民間一般信奉爲情侶,兒童以及婦女的保護神,一般古時候7月7日晚上不僅會設香案,還會備宴祭祀七姐,主要目的還是爲了求七姐保佑自己今後的健健康康.

還未成婚的女子,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段好的姻緣,如果已經結婚生子了,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因此不僅是未婚女子可以過七夕節,所有的女性都是可以在這天得到尊重的。

4、來源三:牽牛織女星象崇拜

現在在一些污染比較少的地方,大家擡頭就可以看到兩顆最亮的星星,牽牛星和織女星中間相隔了天琴座,狐狸座,天箭座,等三大星團,而中間就是一道長長的銀河,再加上民間神話故事的渲染,在古代的牛宿星宿體系中,怡河東岸就好像有兩個倒置的三角形,看起來就好像牛角。

這顆星星就被稱爲牽牛,織女星是天琴座西北側一個全天象中第五亮的星星,比牽牛星還要亮,古代民間關於這種自然天象的崇拜,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一般認爲信奉這兩個星象可以保佑來年的耕種以及產量。

七月七的由來3

七夕起源

關於七夕最早的記載來自於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書中記錄了漢朝過七夕的盛況:“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的宮女們經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在宮裏進行縫衣服大賽,看看誰縫的針線又快又好,誰就是冠軍。而宮裏風靡之後,民間也紛紛模仿和效仿。所以說古代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情愛並沒有任何關聯,僅僅是女紅的`技能大比拼,這種風俗也叫做“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蕙質蘭心。

這麼說,七夕跟牛郎織女扯不上任何關係,可爲什麼七夕又因爲牛郎織女流傳下來呢?這也是有淵源的。

這是因爲民間流傳織女最初是織布的,而且姿色出衆、心靈手巧。而牛郎和織女又是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在鵲橋相會的,所以就七夕就與愛情有了相關性。這是七夕的起源以及民間對於愛情的美好期待與嚮往,所以就有了關於“七夕節”愛情傳說的延伸。

細說七夕

古時候歷代七夕雖然經過演變和更迭,但主要內容還是女人與女人之間關於女紅的比拼,而並不是女子和男子約會的節日,理由有三個:

①古代的七夕僅限於未婚女性過節,她們各自穿上漂亮衣服和小姐妹聚會,相互切磋女紅技巧,甚至是玩耍;

七月七的由來 第3張
  

②受儒家思想“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女性出門都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所以更不可能與異性交往;

③古代的“七夕”更像是“閨蜜節”或者說是“女光棍節“,因爲彼此關聯的都是單身女性。

這麼說來,難道古人就沒有愛情了嗎?其實古人雖然刻板和死板,但也是有談情說愛的節日。比如說:我們現在過的“元宵節”,就是古人的“上元節”,也是古人談情說愛的日子。這是因爲:每年的“上元節”,各地都會張燈結綵,歌舞昇平。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晚上都會出門來燈下賞月,也只有這一天大家可以隨便出來賞燈逛街,沒有太多禁忌。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平時只能呆在家裏二門不邁,唯有“上元節”女性可以隨意出門。

宋代詩人辛棄疾就寫過一首“上元節”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裏邊的經典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就是描寫“上元節”男女幽會,談情說愛的情景。而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也是在“上元節”這一天晚上遇到她心儀的男子崑崙奴。這也充分說明了“上元節”是男女相會的時間節點。綜上,“上元節”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元宵節”,它纔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起源,而七夕僅僅只是民間逐漸流傳下來的節日,並非七夕起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