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玩花燈的由來

玩花燈的由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玩花燈的由來,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是西南各地廣爲流行的一種民間傳統娛樂形式,以下分享玩花燈的由來。

玩花燈的由來1

元宵節玩花燈的來歷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

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臺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豔奪目。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點彩燈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玩花燈的由來

元宵節鬧花燈的由來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於文字記載。《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載:柳 “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人們便都在大街上盡情狂歡,鼓聲震天,火光照地。人們不惜錢財,比賽燈的規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僕,不論貴賤,不管男女,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涅盤經》說,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牀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西域記》所說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說是“正月十五”了。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北方的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爲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餘緒。

雖然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起源於佛教及佛事活動。但當這一習俗形成之後,其宗教色彩便漸漸淡化而成了百姓們狂歡的節日。

現代正月十五花燈更是已經發展成了大型花燈展覽,無論規模、形體,還是花樣品種、制-作-工-藝都是歷代元宵節花燈所無法比擬的,而且有的已經走出國門,遠銷世界各地,變成了效益很好的出口商品。

玩花燈的由來2

逛花燈的由來

逛花燈起源自西漢,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這一天,在皇宮設壇祭祀,由於是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因此這一天便成爲了元宵節點燈的開端,之後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便形成一個獨特的習俗。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非凡,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因此這種逛花燈的形式逐漸發展爲元宵節的重要活動,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但逛花燈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更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爲逛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玩花燈的由來 第2張

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共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爲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爲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

玩花燈的由來3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玩花燈的由來 第3張

擴展資料:

中秋節起源與發展: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