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不回家過年是近幾年最熱門的話題,尤其是對90後來說,回家過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其實大部人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都差不多,以下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1

每到過節過年,我的心情就會很複雜。

小的時候,爸爸很少回家,記憶中爲很少見到爸爸,難得回家一次就是父母吵架。原因很簡單,爸爸在外面組建了一個小家庭,生育了一個男孩。奶奶、沒有血緣關係的爺爺雖然住在同一個村子,但沒有關愛、糖果,有的就是隔三差五來家裏破口大罵,甚至帶着同母異父的小叔對媽媽動手(想要宅基地、房子)。打的媽媽無處躲藏,甚至連我和小自己3歲的妹妹也不放過。記憶中太多毒打的經驗。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很多時候我想要保護妹妹與媽媽,心想:打完我,他們累了,就不會打媽媽跟妹妹了。等我再長大,他們來滋事,我還有動手打架兩敗俱傷的記錄。爲此,我對爸爸的怨氣更重,我爸爸外姓人(被奶奶帶來這個村子),不保護我們母女三人、自己組建家庭就算了,時常聽聞我們母女三人挨打受氣,也置之不理。我和媽媽說“媽,咱們討飯吧”。媽媽抱着我和妹妹痛哭。在長大之後,我理解了媽媽的付出,爲了讓我們姐妹有地方住,有學上......。明白這些之後,那時候心裏暗自發誓,只要大學畢業,就要帶着媽媽、妹妹徹底脫離這個家庭。

我非常看不起爸爸。身爲家裏的男人,不能保護家人,卻只會傷害家人,是最讓人不齒、最可悲的行爲。

後來,我高三的時候,爸爸突然回家了,生意失敗了,他的小家庭散了。一無所有的爸爸,回到了村子。我怎麼也想不明白,身爲農村婦女的媽媽何等仁慈、何等胸懷,放下過往,和爸爸一起種地、經營養豬廠。自此以後,我更加不願意回家,但更心疼媽媽。

上了大學後,我做到了自己許下的承諾,每到假日,看着室友同學忙着打包行李回家,我完全不爲所動,一則省錢,二則很享受一個人的自由和清靜,窩在小小的宿舍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樂地不得了。

隨着爺爺奶奶年紀變大,再也打不動媽媽;多年不回家的爸爸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學着關我們母女三人,媽媽也勸我:“你爸爸有點改變了,偶爾回家吧!”我仍然恨,仍然不願見到爺爺奶奶、爸爸。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2張

大二的時候,爺爺不在了。小叔不願意贍養年事已大的奶奶,媽媽就把奶奶接了回來。爲此,我和妹妹堅決反對。媽媽怎麼會輕易原諒他們,那些過往承受的身心痛苦,憑什麼就這麼雲淡風輕的一筆勾銷?完全無法接受這個想法。直到自己組建家庭,才明白,媽媽的舉動,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搞不清楚是距離沖淡了衝突,還是歲月帶走我討厭的至親身上暴戾之氣。過年,我通常會硬着頭皮回家,看到奶奶、爸爸在院子的椅子上曬太陽,爸爸起身問我“吃飯了嗎?”,我輕聲應允,徑直走向媽媽,我內心告訴自己,至少是個平靜的開始,我對你們沒感情。這麼多年的生疏需要一些時間去蘊釀回溫。

有的時候,原諒至親是困難的。因爲,好像原諒了,就代表着:自己的苦痛再也沒人看到了。更深更深的痛,是那個內心深處,其實一直期待有完整家庭愛的孩子。

面對曾無數次讓自己失望的至親,更不能放下的心情是。原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爲了自己,還是別人。

但是,原諒與否,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別人可以替我們決定的事。畢竟,只有我們自己,才最懂得自己的痛苦與傷。

或許,先從尊重、理解自己的苦痛開始。能開始心疼、憐惜自己,瞭解自己的傷,我們纔有機會療愈這些傷痛。那時,也許我們纔有能力,用自己的速度——放下過往,往前走。

讀研、工作、成家之後,加上媽媽反覆勸解、以身示範,持續良性的互動,讓我和妹妹放下對至親的衝突和緊繃,以正常的心情面對至親,給彼此一個機會重新開始,然後打開心胸釋出善意。

我明白這是一輩子的家庭功課,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和經營,無法單靠一時的修復重建就可以讓一切回到原點,因此不過度期望讓感情產生反效果,也沒有預設時間表給奶奶、爸爸壓力。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3張

中國人的情感過於隱藏內斂,許多無法說出的悔恨與原諒,我很感謝媽媽,是她讓這個家能團聚,我和妹妹沒有放棄這一段親情。也正因爲有這一段開始,在奶奶活着的最後一段時間裏,能溫柔的被陪伴,也希望藉着這一段我的往事,大家能找到修復親子感情、家庭關係的勇氣,沒有留下人生的遺憾。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2

不要責怪那些過年不想回家的人

昨天是中國農曆的小年, 小年也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週的時間就要開啓新的一年。

年關愈近,熟人見面,必問:“過年回家嗎?”“去哪兒過年?”

有人回,有人不回。回,是爲了父母、孩子、愛人,爲了全家的大團圓。

不回,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些原因能說出口,有些原因憋在心中口難開。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4張

家,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溫暖的地方,然而有這樣一部分人,過年不想回家,也最怕過年。

不想回家,來自靈魂深處的不想回,無聊的事情重複了一年又一年。

回去的原因只有一種:

因爲愛,做個歸鄉的遊子,長途跋涉只爲見你一面。

不想回的原因千千萬萬,有人不能回,有人不敢回,有人不想回,背後大都藏着一段心理故事。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5張

中國的原生家庭,存在着一種奇怪的共生關係,即:

爲他人而活的我們與爲了我們而活的他們,我不是爲了我自己活着。

我們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些被人“傷害”的情節,這些傷害或大或小,都在我們心裏多多少少留下了烙印,成了某一段時間裏邁不過去的坎,有時候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卻給了我們最痛苦的傷害。

這是典型的'原生家庭假期綜合症,一到放假前就魂不守舍、做事沒有效率、情緒不穩定,內心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多數都不是太想回家。

也許不是所有的家都叫家,上一輩的矛盾,對子女的不公、父母感情不合、親戚虛僞勢利、家庭的變故、兩代人觀念的脫軌,這種種都阻擋了我們回家的腳步。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6張

曾經看過一個網友道出不回家的原因:

既沒有足夠的實力顛覆家裏的那片世界,也不想忍受那個世界。時候沒有能力選擇,長大以後依然無法改變。以爲隨着時間的流逝,大家的矛盾會淡化,以爲這次會不一樣,然而還是什麼都沒有改變,反而加深了情緒的不愉快的記憶和經歷。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原生家庭對這位朋友的影響,“原生家庭”這四個字,似乎天生就帶有一種疼痛感,那是一種我們無法自行選擇的痛,而它帶來的那些創傷或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治癒的。

一項關於原生家庭創傷的普及程度和類型方式的調查表明,18-29歲年齡段的人羣裏,有81.8%的人都表示曾經遭受過家庭帶來的創傷,且大多數源於父母。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當父母自顧自的宣泄着自己的壞情緒時,有可能已經給孩子的人生埋下了不好的種子。

越長大越明白,童年對一個人來說意味着什麼,越長大越覺得,自信是最難追尋的。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命運悲慘的人卻比比皆是。

曾經到我們這諮詢室的朋友,通過空椅子對話的心理技術。

來訪者說出了這樣的一段話話:

”通過你的言行我知道,我讓你很失望,你很不滿,我沒有給你臉色貼金。

當我在外面打拼的時候,當我很受傷的時候,需要的是家人的安慰,而家人和親戚勢利的臉色讓我很傷心。

別人的家是避風的港灣,我的家卻和外面一樣冰冷。

外人的冷漠,天經地義,家庭的寒冷,卻讓我徹底寒心。

當說完這些,來訪者痛哭流涕,有家難回,有家不想回,對於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來說,心裏像是五味雜陳。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7張

想起了多年前周杰倫的一首歌:《爸,我回來了》

我聽說通常在戰爭後就會換來和平爲什麼看著我的爸爸一直打我媽媽就因爲喝醉酒 他就能拿我媽出氣我真的看襪下去 以爲我較細漢 哼從小到大隻有媽媽的溫暖爲什麼我爸爸還那麼兇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 兩雙翅膀隨時出發 偷偷出發我一定帶我媽走 哈從前的教育別人的家庭 別人的爸爸種種的暴力因素一定都會有原因但是呢 媽跟我都沒有錯虧我叫你一聲爸“爸,爸我回來了”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8張

遠赴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對「回家」充滿矛盾。

每年過年都會聽到類似的言語,我對故鄉的愛只有三天,其實,現在連三天都很難保證了。

家鄉變成擱置在一二線城市裏拼命上升的人羣頭上一盆「永恆的冷水」,理想、成就、價值觀、正義、優雅……

這些東西讓人覺得自己在城市裏活得像個人樣,但在故鄉和父母的評價標準裏,卻換來擔憂和責備。

“如果原生家庭過得好,誰會義無反顧逃離?

誰不想有個溫暖的家,可還不是被逼的,每一次不想回家過年,都是逃離。”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9張

童年時期一個良好的生長背景、有愛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夫妻關係,能塑造一個人健全的人格,和應對處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及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而擁有不幸童年的人,長期處在一個缺愛或壓抑、放縱的環境,難以長出健全的靈魂,他往後的一生都會用在去努力修復治癒和填補童年的不幸。

許多人抱着想改變原生家庭的態度與家人頻繁的交流,每次得到的是更多的痛苦情緒體驗。

要知道,改變自己比改變他人容易得多,正確面對自己因原生家庭而產生的問題並嘗試解決,做自己的主人,才能逐漸脫離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命運。

如果說,童年創傷的本質是“過去總是存在”,即昨天發生的事情永遠侵入今天的思想,那麼將過去與現在分離,就是一種治癒創傷的有力措施。

我認爲,每個原生家庭的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都起了決定性的因素,不論好與壞,原生家庭都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但是想作爲一個個體去成長,必須得拎得清。每個父母,也許自身帶着原生家庭的陰影,希望能夠警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經歷的悲哀再延續到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不應該淪爲自己原生家庭的犧牲品,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0張

孩子長大以後,多數爲了當年父母的期待。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爲童年而奔跑。

當我們能看見雄偉的閃點,我們已遠離了山;

當我們能看到遼闊的大海,我們已遠離了海。

當我們抽離出來正視自我,才能真正發現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原始的影響,

逃不出這兩類:我繼承的,與我反叛的。

原生家庭是我們人生的起點,絕不是終點。

當一個人對原生家庭一直充滿着抱怨、憎恨、冷漠等情緒時,那將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

這份原生家庭的情結,有時候會在配偶身上投射我們的匱乏,從朋友、從周圍的關係上去投射我們想要得到的歸屬感,通常到最後都是兩敗俱傷。

所以根源是跟父母聯結,歸屬感就不會是問題,真的很奧妙。

這個聯結是很重要的,你會因此對你自己有信任跟接納。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1張

當你接納自己、信任自己的時候,你才敞開自己,打開心去做你喜歡的事情,才能夠去經歷真正的生命,而不是在重複找歸屬感、安全感。

這是很折磨人的,因爲你找不到,所以你就會在那裏受苦。

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楚,停止這種找尋安全感的模式,我們會少走很多冤枉路。

原生家庭會讓你走一些彎路,但不妨礙你再次回到正軌;

它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幸福,但也可能是你幸福的來源。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2張

若想獲得自由,必須完全接受“真實的父母”,即使對於曾受過虐待的孩子。

仇恨和報復有很強的束縛力,而若我們愛誰,誰就會還我們自由。

誰想得到幸福,就必須以告別自己的童年心靈作爲代價。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都有給自己一個家的能力,終有一天,我們都想回家過年,希望他們都在。

希望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也能有一個好的未來,我們靠不了別人,只能去改變自己未來的生活。

即使長大註定着隔閡和分離,但愛和眷戀,永遠都存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隔空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但願“愛的力量”會使你感到溫暖!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3

過年不想回家就是因爲討厭回家

一到春節將近,街頭就響起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等無處不在的循環魔音,讓無數恐歸族心煩不已。

他們有的怕被逼婚,一聽到父母的嘮叨就頭疼不已;

有的怕被攀比,受不了在觥籌交錯中刀光劍影;

有的怕親戚們的口水,想躲避沒有界限感的脣槍舌劍肆意縱橫。

但事實上,這都是表面的原因。

過年不想回家,就是因爲討厭回家。

因爲討厭回家感受到的社會性壓力。

歸根到底,是因爲這類家庭關係本質上先天不足,並不令人愉快。

正如一個朋友對我說的:家庭,纔是最傷人的地方。

---我不知道她是從哪聽來的。

恩,我想講一講控制性人際關係以及普遍的社會性壓力對人的負面影響。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3張

1、

從前有個石猴,無父無母,天生地養,從一塊石頭中憑空蹦了出來。

是的,它就是悟空。

它雖然沒有父母,但卻有個師父。

它學成下山之際,它的菩提師父一看這是個不安分的,生恐它日後捅了婁子連累自己,於是不許他對外人提及自己是他的師父,斷絕了師徒關係,了結了這一點名分上的牽連和因果。

這個,是師父拉黑了徒弟。

而人都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的,都有一段割捨不掉的血緣,這個因果很大,足以束縛人的一生。要想解決這層因果,那是很難的。

2、

從前有個超能兒童,身上有 X基因,他媽懷了他兩年才生出來,一生下來見風就長,三頭六臂能力非凡。

是的,他就是哪吒。

他是個不招父親待見的孩子,因爲孕期太長帶累了母親,從生下來就被父親認爲是禍端孽障。

他爸雖然是李剛--不,李靖,是鎮守大將,但並不看護着他。

看他惹禍打死了龍宮太子,就想弄死他交待上面。

於是哪吒憤恨之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以身死道消,了斷因血之緣。

這個,是孩子拉黑了父母。

問題中的男主角,以一封萬言書做了同樣的事,徹底了斷親緣,割裂因果。

一些道學者認爲這個神話故事悖逆人倫,荒謬無道。

而我當初看到這一故事,心有所感,並不以爲哪吒大逆不道,而是心生同情。

先不談這個,我們再講一個歷史故事。

3、

從前有個春秋霸主,他的名號叫鄭莊公。

他最著名的事蹟,被編進了語文課本,篇名爲《鄭伯克段於鄢》,講了他收拾他弟弟鞏固權位的故事。

他媽武姜,因爲生他的時候難產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叔段。後來一直不想讓他當太子,直到他繼位還在後面和他弟弟陰謀推翻他,可惜腦子不夠,被陰險多謀的他反殺了。

據記載,對於母親的行爲鄭莊公非常生氣,發誓說:“不到黃泉,不與她見面。”過了一年多,鄭莊公又後悔自己說過的話,很想念母親。大夫潁考叔向莊公獻禮,莊公賜給他食物。考叔說:“我有老母,請您把食物賜給我的母親吧。”莊公說:“我也很思念我的母親,但又不能違背誓言,怎麼辦呢?”考叔說:“挖條地道到有泉水處,你們母子就可見面了。”於是莊公依照他的辦法,終於見到母親。此後莊公母子之間的關係大爲改善。

這段記載真實性有待考證。

對於這個從未給予他愛的母親,鄭莊公是否還會想念,恐怕很難說。也可能只是爲了政治影響而不得不圓回來的一個場。甚至只是後人杜撰以維護世道人心。

4、

前段時間,知乎上有個父親把自己的女兒打到骨折。

原因是孩子早戀開房不聽管教,把家長氣的不行。

網上的意見,各自代入,各執一辭。

代入悲情父母的,認爲打的好,不打不足以撥亂反正,覺得打斷尾椎骨,也比流產早孕好。

代入被管孩子的,認爲父母處理方式簡單精暴,只會起到反作用,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中國人大抵認爲管教孩子手段過激一點是應該的,認爲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加管教上清華。

但這個上了北大的孩子,北大是上了,卻不認父母了。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4張

或者像去年那個bei大學生sa母案,積累下那麼深的仇恨,更是驚嚇了整個社會。

雖然這些都是個例,但這些極端事件難道其中就沒有一些普遍性的原因嗎?

我想是有的。

5、

無論何種看似美滿的家庭,在長期的控制關係當中,都會積怨不少。

我想中國人於家庭中所受的壓迫與扭曲,應該是比較普遍的。

這個可以理解,畢竟,天下愚蠢專制的家長居多,通情達理者少。而我們幾千年以來的文化傳統,也正是鼓勵這種控制。即使是打着愛的名義,爲你好的名義,也不能減輕其控制壓迫性色彩。

而且中國人向來以孝治天下,將孝道賦予了實質性的社會道德約束力,極大的加強了孝的控制性力量。

不孝之人,在社會性壓力下簡直是人人喊打,簽上這個不孝的標籤,可以說是一輩子就完了。

直到今時今日,常回家看看已經立fa,孝道仍是維繫這個社會運轉的重要力量。

可以想象,這位北大留美學生如果不是在美國,光是發表這一萬言書,基本上就人生完蛋。

一個巴掌拍不響,寫萬言書的兒子當然有自己的問題,但父母的問題,是我更關注的。

畢竟在這段關係裏,無論是從小的培養,還是社會輿論的支持,他們都是強勢方。

而孩子做出這樣極端的舉動,讓人難以不懷疑其必有衷情。

有人說過魯迅的一個故事,說他的兒子海嬰小的時候吃丸子,吃了一口說是壞了就吐掉了,別人都吃的好好的,都覺得這孩子被慣壞了。只有魯迅把孩子吐出來的丸子自己嚐了嚐,發現確實是壞的。之後魯迅說了一句話:孩子總有孩子的道理。

物不平則鳴,我們聽到這個萬言書的故事,也應該先假定這個長大了的孩子也是真的吃到了一個壞了的丸子,忍不住想吐出來,而不是先入爲主的認爲他自己人品不好在說謊。

中國式家長,向來是推崇控制的。

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虎媽鷹爸層出不窮。

而中國式的教育,也往往是控制性而非引導性的。

中國人的婚姻關係,很多本身就是扭曲的。這樣的家庭環境當中的子女教育,也很難好到哪裏去。

爲什麼說是扭曲的?

因爲中國人很少有精神獨立的,婚姻當中都是以互相獨佔互相控制爲核心追求的。我們的很多男女結合在一起,並不是出於互相吸引互相需要,而是互相依賴互相糾纏。往往是離又離不開,過又過不好,窮形盡相,醜陋不堪。

這種控制表現在子女教育上,就是對子女意願的無視,一味強壓,打着爲子女好的旗號,做着讓子女非常反感的事情。

而所有的控制,都會激發人性惡。

作爲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願來主宰自己的行爲,對於任何強迫,都是先天厭惡和抵抗的。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5張

6、

講了幾個故事,沒有一個父慈子孝,父母和子女關係非常融洽的。

我們中國人,很多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物品或附屬,而沒有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意志,並且值得被尊重。

這似乎是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核心癥結。

我們的家長,總是覺得自己年紀大經驗足,想用自己寶貴的多吃了幾碗乾飯或者吃的鹽比子女吃的米多的人生經驗爲子女指點出一條金光大道。

我們暫且相信他們的人生經驗是正確的,他們的出發點是爲了孩子好。

但他們在這種指點甚至是控制當中,並未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你說這不重要?

那是完全不瞭解人性,也不尊重人的意志。

孩子們所做的人生選擇,從現實利益來講,很有可能是錯的。但他們決不是傻子,他們所做的選擇,必然是滿足他們當下最迫切的核心需求的。

你不瞭解這一點,以你的立場來強迫他們按你的意志行事,那必然會被討厭,會遇到反抗。

羅密歐與朱麗葉也罷,對抗家長的網癮少年也好,不聽話14歲去開房的問題少女也罷,他們不管多愚蠢且需要指點,他們所做出的任何行爲,本質上是符合他們現階段的核心需求的。

你覺得門不當戶不對甚至有傷風化,但紀曉芙就要把自己的女兒叫做不悔。

如此而已。

一個真正愛孩子的家長,必須瞭解並且尊重這一點。

不管這個孩子是否已經成年。

雖然中國式家長,小時候逼着管着不讓早戀,長大了逼着管着趕緊結婚生娃。

唯獨沒有真正尊重過孩子的個人意願。

我承認大多數孩子也是傻的,懶的,需要被引導甚至是被管的。

但一切都需要限度。

大禹治水,靠疏不靠堵。

教育孩子,也應該是引導爲主。

引導與管制的區別在哪裏?

區別在於是否承認孩子需求的正當合理性。

引導者承認孩子當前的行爲選擇是符合自己的立場和當下迫切需求的,只是因爲經驗和智慧不足,沒有考慮長遠利益。引導型家長會幫助孩子看到這些或者激發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而不是生硬的控制與打罵。

比如現在很多小孩被電視和電子遊戲迷的不行,讓家長頭疼不已。這種情況,孩子當然是不理智的,類似於吸毒,但你單純的打罵管教就好了嗎?那隻會收穫一個仇視你、討厭你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用平和尊重的態度教育孩子,陪孩子幹其它更有意思的事情塑造他的行爲習慣,比如和你去戶外玩耍等。

用負面情緒去管制,本身就是和人性相悖的。

人的意願是不能不尊重的,這是無法商量的。

因爲這是人活着最大的訴求與價值。

他的意願可能是愚蠢和悖亂的,卻是他真心想要的。

設想一個場景,你的女兒年紀輕輕,雖然已經成年,但未婚先孕,並且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你作爲家長,百般教育引導甚至放下狠話無效之後,你該如何做?

我想,沒有辦法的話,你仍應該用愛來支持你的孩子,和她共度難關,一起捱過這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光。

沒有愛與支持的理智,永遠無法讓一段親密關係健康存在。

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配偶關係,都是如此。

討厭父母過年不想回家 第16張

7、

事實上,任何越界的社會關係,都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

只要身處在複雜的社會關係當中,都會讓人產生逃離的衝動。

法國有個高更,他說發現了自己內心的衝動是藝術,於是拋家舍業、拋妻棄子跑到一個小島上,至死不悔。

後來中國有個李叔同,他說發現自己的高尚追求是佛學,於是拋家舍業、拋妻棄子跑到山上當和尚,死時候還說自己悲欣交集。

美國還有個梭羅,他倒是沒有什麼妻子兒女,但他覺得現實中的普通人際關係也比較麻煩,於是自我放逐到小湖邊,過了一年多原始人的生活,還寫出了一本曠世名著。

我聽說現在終南山上有許多隱士,跑到山上來離羣索居,過着艱苦原始的生活。

前幾年看新聞,有個賣風車的老人上了頭條。這個老漢以前也是一個企業家,有名有號的人物,後來做生意失敗了,一個人帶了最後的資本跑去成都想東山再起,過了一年就杳無音信,留在老家的妻子兒女都不知道他的下落。過了二十年,才發現他在成都一個人流浪,靠糊紙風車爲生。認了兒女,採訪中他從容而平靜,我不由猜想他是享受這樣的生活的。

前幾年還有個新聞,有個外國人,開車到另一個地方,走到沙漠當中一個小城鎮車壞了,然後他就把車停在那裏不走了,就此定居下來。之後四十餘年,至死沒有和他的妻子兒女父母聯繫過。

我想,面對普遍性的社會性壓力,其實很多人都有逃離的衝動。

這種逃離,是對壓力本能的躲避。

而春節不想回家,其實是最輕微的一種逃避。

因爲那個家裏的人際關係,讓他們感受到緊張和重負。

如此而已。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