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農曆七月神祕而幽暗,而且這個節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我們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1

一、中元節爲何有“鬼節”之稱

據史料記載,中元節雖然起源於上古時期,但是在先秦時期才逐漸形成。作爲一種民間對於宗教的信仰,可以說中元節乃道教、佛教的結合體。

道教把諸神分“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爲“三官大帝”。基於這種宗教信仰,民間才認爲他們都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

“天官”會在上元節時賜福;“地官”則在農曆七月十五赦罪,古人認爲這一天地獄大門將敞開,鬼魂則可以藉機回到人間,所以中元節才被稱爲“鬼節”。

但是隨着時代不斷變化,中元節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古人認爲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而七月半則是民間酬謝大地的節日。

所以人們會舉行比較隆重的祀祖儀式,目的就是爲了向祖先報告秋收。但是這個節日的核心思想,其實還是敬祖盡孝。

所以在中元節到來這一天,各地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老百姓則會爲逝去的親人上墳、燒紙,並且祈求仙人在地府過得順心。

同時祈求保佑活着的人幸福安康,總而言之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全國各地都將沉浸於祭祀的氛圍之中。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二、中元節的特色習俗

1.祭祀祖先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元節就是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因爲按照古代迷信思想認爲,這一天地府大門無人把守。

所以地府內的鬼魂便可以重返陽間,目的就是爲了探望一下家中的子孫。所以作爲孝子賢孫一定要在這天夜裏,擺上酒、菜、蔬、果祭祀祖先。

無論家中的經濟條件好壞,都會準備冥幣亦或是紙牛馬,有的地方還會在這一天包糉子,主要的目的就是爲了表達自己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但由於各地的民風民俗不同,所以祭祀物品也有很大差異。實際上關於中元節的日期,很多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第2張

南方地區一般都會在七月十五祭祀祖先,而北方人則遵循傳統,必須要在七月十四這一天晚上,提前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但是這都不影響人們對祖先的孝心。

2.燒紙、放河燈

所謂“燒紙”就是燒冥幣,在中元節這天晚上人們會來到十字路口,然後選定一塊比較平整的地方,將冥幣放在地方開始焚燒。

因爲人們認爲陽間的紙錢就是陰間的真錢,而給逝去的親人燒紙就是給他們“送錢”。

關於中元節“放河燈”習俗,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比較常見。

在中元節夜幕降臨之時,人們將地藏燭放入荷花形狀的燈中,然後順水任其漂流直下,據說河燈飄得越遠逝者,則越能感受到子孫的孝心。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2

中元節祭祀流程

1、先在列祖列宗的墳堆上,擺好飯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後在墳堆前上三柱香。

2、給看墳的.土地神擺好供品後,再燒一份黃紙,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墳神”。用以感謝他一年四季守護墳地,保護列祖列宗平安無事。

3、香燒至半柱時,在列祖列宗的墳堆上,燒掉事先準備好的紙錢和衣物。並留少許錢物,分別在其他墳堆上燒掉,唯恐別的鬼魂在上墳人走後,到列祖列宗墳堆上搶錢和衣物。

4、三柱香燒盡時,撤掉供品,並將供品向墳地四周拋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給那些人去上墳的遠親近鄰拋撒吃的,不讓他們在上墳人走後,到列祖列宗的墳堆上搶吃的。

中元節祭祖要準備什麼

1、香燭:香燭是掃墓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目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2、紙錢: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要焚燒乾淨。

3、素酒:掃墓過程,等於帶着吃食來爲先人過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爲掃墓必備。

4、水果點心:水果以各地時令水果爲宜,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點心可視具體情形而定。

5、飯菜: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爲佳,很多人會在祭奠先人的同時,向孩子們講述先人生前的事蹟,讓下一代勿忘祖先。

6、鮮花: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清明上墳一般以菊花爲宜,白色菊花尤其對景。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第3張

7、“包袱”:“包袱”,即掃墓者(逝者家屬)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爲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俱”等等。“燒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種重要形式,將“包袱”燒了,就是將這些物品送給了先人。

中元節風俗食物

1、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隻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製。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

2、蒸麪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爲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爲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爲出嫁的閨女用白麪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孃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並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

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新姑爺切完羊後,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3、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麪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爲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爲麪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爲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3

中元節的起源

其實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中,節日改變了本身的寓意,這種例子還是有的。比如說同爲農曆七月的七夕節。

其實最早的時候七夕節並不是情人節,而是少女們向織女祈求教導的時候。

只不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民間傳開以後,再加上現代一些商家的渲染,這七夕節就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了。這也算是一種文化的演變吧。

至於中元節,在兩宋時期就已經逐步的演化成了鬼節,這其中主要是受到了兩個因素的影響。

網友們都知道,自漢朝一來,佛教就傳入了我國。而且,在我國內陸掀起了不小的風波,影響力很大。

而佛教的這一天,是一個節日,叫做“盂蘭盆節”。盂蘭盆這個名字其實是古印度話音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倒懸之苦”。

簡單一點來解釋,就是有一些在地獄之中接受苦難的鬼魂,在這一天,可以被解放。從寓意的角度來想,這盂蘭盆節似乎真的和鬼節有一些相似之處了。

但其實,從佛教傳入中國,也就是從東漢時期開始,一直到了宋朝,大概有千年的時間,這盂蘭盆節,都不叫鬼節。只是那些信奉佛教的人用來供奉佛祖的一個節日。

還有另一個原因,使中元節變成了鬼節。而且,也是由於宗教。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它在農曆7月15日這一天,也設定了一個節日,而且命名爲中元節。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第4張

也就是說中元節這個名字其實是起源於道教。只不過,道教的中元節在一開始也只是說要去祭拜祖先,來表達在世的人的一份孝心,因此和鬼節也相差甚遠。

但是。祖先確實也已經是死去的人,再加上佛教的盂蘭盆節,也與道教的中元節不謀而合。節日的時間是一模一樣的。

節日的意義也基本上是相同的,並且都與死去的人有關。所以兩個節日就逐漸的走到一起了。

中元節的融合

這兩個節日,在中國本土逐漸融爲一體,混爲一談,最終成爲了我們今天所說的中元節,也就是鬼節。

一提到鬼節,大家都會感到有些害怕,其實,也就是這個名字不太好聽而已。

中元節爲什麼叫鬼節 第5張

在鬼節這一天,我們所要表達的還是去祭祖的一份孝心。如今還有很多地方,在中元節這一天有非常多的習俗。

比如說,許多人非常喜歡吃炸茄盒。在中元節這一天,有很多地方都會炸茄盒,人們認爲這是祖先去參加盂蘭盆節的乾糧。

還有許多地方,會選擇吃鴨子。這個時候的鴨子非常肥美。而且鴨子生活在水中,吃鴨子寓意也是非常的好,所以就選擇食用鴨子。

這些習俗都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博大的胸襟。能夠把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中華文明特色的一個節日。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