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思想得到釋放,而且有一些人的思想是比較超凡脫俗,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1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則包含着人格與品德魅力的修煉內涵。一個人只有獲得智慧,才能到達超凡脫俗的境界。

人生是由八種苦難組成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只有覺知到自己心中融化掉了這些苦處,纔可以說是他超凡脫俗了。

超越苦相,是需要極大的智慧的。我們對自己的身心要有個比較深刻的覺知,知道自己身心時時會陷入絕境,正是自己一點一滴的無知所挖掘的陷阱,才讓自己受苦受累。從而輪迴無盡,難以解脫。

解脫世間的苦相,只有我們擁有了出世間的大智慧,才能找得到身心解脫的道路。

解脫苦相,就是去解脫這世間的八法:稱、譏、苦、樂、利、衰、毀、譽。這八個字,也是總結出了我們每個人在人世間要承受的各種苦相。

一個人往往受不住別人的稱讚,也受不住別人的譏笑,這是很普通的人之常情。

世間苦相,往往損壞我們,身心疲憊不堪,陷於慾望的苦海難以解脫。沉溺於快樂之中,也是難以解脫。

人們不陷落入到慾望的苦海的,真是很少很少,所以,要解脫慾望的苦海,就需要去煉就大智慧的功德。

生命的幸福和高貴,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一個善於管理自己的人,往往對自己各種境緣和自己的心境,是隨時隨地明察秋毫,謹慎而爲,常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和品德方面的漏失。

獨處之人,心態中往往很是平靜的,對世間百態,世間萬物,他總是用平靜和睦的心態來看待的。自己的生命與大自然融爲一體,沒有什麼事可以夠破壞他這種心境。

逆境與順境,都是外現,物質與他人,都是自己心態和心境的變現。驟雨不終朝,世事常翻覆。

氣平曾受折磨多,性暴皆因知見少。一個人達到這種氣平柔和的狀態,達到這種心境,纔可以說,是有些超凡脫俗境界了。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的人,肯定是在今世獲得了極大智慧的人。他們不爲世事迷真情,不爲兒孫做牛馬,不爲奢望拼小命,不爲閒事閒非浪費自己寶貴的時光。

忘掉那些該忘掉的東西和奢侈的慾望。在平靜、吉祥、安寧和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中度過自己美好的時光。

所有的成敗得失,都抵不過一個人健康和智慧的力量。凡和俗的境界,就是把我們身心性命,寄託於整個物質生活的狀態中去,一刻也不讓自己身心歇着,用執着、熾燃的慾望,來時時燒烤着自己的身心,直到自己徹底崩潰。

身心的需求,並不僅僅是需要一些物質生活的滿足就可以了。心靈深處的飢渴,需要真理與知識的供養,才能找到心靈生長的資糧。

解脫物慾橫流的世界,就是解脫自己心靈深處過度奢侈的追求。不再將自己的性命看做是一個物質的東西,來自己奴役自己。

心靈與大地,是一個奧祕,放棄那些無用的努力和奴役自己的道路吧,這樣,一個人,纔可以找到甦醒的道路。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2

一、世上最難是圓滿,在缺憾中尋找完美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生活中的瑣事,很少有事情可以一帆風順、完美圓滿的。所以,很多人經常會因此而失望哭泣,娑婆世界,萬事都有缺陷,誰也無法達到圓滿。人世間做人做事之難,在於任何事都很少有真正的圓滿。

人活在世,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 ,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要永遠快樂,只有向痛苦裏去找。”你要想完美,也只有向缺憾中去尋找。人生的不圓滿是無法選擇的,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看人生的角度。人生有時候雖然不可能完美,但可以完整。當你感到缺憾,也便體驗到了人生五味,從此擁有了完整的人生。很多時候,缺憾雖然不能令人完美,但卻可以令百味人生變得更加完整。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第2張

乾陵有一塊“無字碑”,也稱豐碑,是爲女皇武則天立下的一塊巨型無字石碑。武則天輝煌一時,臨終前在經歷了被逼退位後,已經預見到身後將面臨的'無休止的譭譽之詞將光臨她的墓地。所以,她臨終留下遺言立此“無字碑” ,意在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說。她一生萬千寵愛、呼風喚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然而,走到人生的最後,她終於不得不承認:世間最難是圓滿,千古笑罵由後人。在歷史長河中,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所以,無論做人做事, 不管成功失敗,能夠笑談人生,萬事不縈於懷的便是得道高人。

生活,常常因爲不圓滿,纔有了追求圓滿的心,也隨之有了向上的動力。相反,如果開始的時候 ,我們已經擁有了所謂的完美人生”,就不會懂得珍惜,更不會爲之而努力了。如此一來,說不定會錯失良機,爲人生帶來更多的不如意。然而正是這股力量的牽引,可以幫助你跑得更快。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一個人靈魂飛昇的動力所在。

二、生命如蓮次第開,沿途美景心相隨

天地萬物,都在永遠不息的動態中循環旋轉,在動態中生生不息,並無真正的靜止。一切人事的作爲、思想、言語,都同此理。是非、善惡、禍福、主觀與客觀,都沒有絕對的標準。正如《易經》中的最後一卦一一未濟,無論是歷史,還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相生相剋,沒有了結之時。既然生命無常,且生生不息,那麼,對待生命的態度,就成爲千古聖賢時常討論的一個話題

莊子說過:“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條然而往,修然而來而已矣。

“其出” 生命的外在,不因生命外在的東西而欣喜。上古得道的真人,當堯舜也沒有什麼高興;當週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萬古留名,封侯拜相,乃至成就帝王霸業,也不覺得什麼了不起。“其入不距”,也沒有覺得同外界有了距離。嬉笑怒罵均與他人無干,“悠然而往,悠然而來”,對待生死,怡然自得,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了。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借大禹的一句名言點透生死:“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經繫辭》中說:“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 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荷花,開放收攏,不過如此。

三、君子三樂,問心無愧心自在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這是孟子所提出的君子三樂,君子之三樂,第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沒有什麼變故,盡到了孝道和友愛;第二是胸襟光明磊落,沒有做對不起人、對不起天地鬼神的事;第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世間之事,當不問成敗,只問是非,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當得起“問心無愧”四個字。一個人的是非功過,絕非取決於片面,唯有盡心盡力,俯仰無愧,謙沖自牧,有爲有守,其人格精神方能可大可久,千古流芳;否則,短視近利,縱然叱吒一時,仍會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激不起任何漣漪。人生一世,不卑不亢,沒有傲氣卻有傲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做人如此,夫復何求?足矣!

盡享天倫,無愧於心,且與天下蒼生同歡樂,孟子的“君子三樂”,從個人而天下,真是道盡人生最大樂事。人生不滿百,求的就是一快樂。快樂有很多種,而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絕不會侷限於自身之樂,正所謂: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天下人快樂,我就會更快樂。

《菜根譚》裏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爲人做官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閒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捲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所以,南懷瑾先生借古人的一句話,說明了他的人生觀點: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古來聖賢皆寂寞,真名士者自風流。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得機會,救天下 ,救國家 ,救社會;不得機會 ,則自己修身養性,寵辱不驚,處之泰然。只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3

聖人是什麼樣的境界,他超凡脫俗嗎

“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這句話告訴我們,萬物都是緣生時起,緣盡時滅的,皆處於因果循環的規律之中。佛不能改變因果的規律,只能讓衆生明白世間的因果之道,從而遠離惡因惡果。

佛教導世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一定要斷除一切惡念,時時起善念,隨緣利益衆生,在此過程中淨化自己的身心,使自心清淨無染。

“自淨其意”是有次第的,要先有而後空,空而後又建立有,建立這個有叫妙有,你所修那個空就是真空。因爲真空故才能建立一切妙有,因爲妙有故才能迴歸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就到究竟了,但不能執著。

譬如,世人常說的“超凡脫俗”。誰人能做到呢?沒有人能做到。因爲,這只是一種境界,一種名相而已。如果,你真的做到了,在世人的眼中,你可能就成爲“怪物”了。

爲什麼呢?“超凡”就是超出了世俗的一些觀念、禮儀、俗規、習性等,這是不受世俗染污的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智慧。佛門講是“無爲法”,一種無相、實相、空的境界。

若在生活中按照“無爲法”,“脫俗”去對待一切人、事、物,不但不如法,還變成了世間的“另類”。比如,新春佳節世人都給老人拜年,見面說新年好!如果,你認爲這些都是虛妄的,執著“無相”不這樣去做,就失去了徳禮、失去了新年的喜慶氣氛。一些自認爲是“聖人”的人,在大年初一都不忘挑別人的過錯,一句新年好都不會說,這就是執著脫俗的表現。

被世人尊敬的“聖人”,他們雖然有超凡的境界和智慧,但沒有“脫俗”離開吃、喝、拉、撒等,依然胸懷若谷和他人一樣生活。佛爲什麼說“萬法皆空”?萬法只是助緣,幫助衆生解脫覺悟的,不可執著,皆要放下,空只是一種境界。放下即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知而無住,一切都不放在心裏。

空即清淨,清淨現智慧、生妙有,單一境界不可執著,要空有圓融無礙。“超凡”的人,在生活中利用智慧幫助他人,利益他人,和凡人一樣一起生活。所以,“超凡”不能“脫俗”。也就是佛門講的“世出世間法”要圓融無礙,行於中道,不可以有邊見。

佛說:“法無定法。”爲什麼?世間法是虛妄的,不可執着;出世間法是無相的,但脫離了世間有相的生活,也不可執着。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法。佛也在經典中指出經典只是筏喻之法,悟之即棄。

“自性生萬法。”真實的佛法在哪裏?不在經典、不在文字、不在師父哪裏,在自己的自性中,在踐行的生活中。自己覺知證悟的,能夠通達世出世間,圓融無礙的法,就是真實的佛法。這就是佛的大智慧,無法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只有讓世人自己去證悟。

人達到什麼境界思想可以超凡脫俗 第3張

選擇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華,因爲我明白,功名利祿皆浮雲,清淨無染才能昇華自己。人生就是一陣風,起了,沒了;理想就是一盞燈,燃了,滅了;人情就是一陣雨,下了,幹了;朋友就是一層雲,聚了,散了;閒愁就是一壺酒,醉了,醒了;寂寞就是一顆星,閃了,滅了;孤獨就是一輪月,升了,落了;死亡就是一場夢,累了,睡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