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時代的進步,給人們的思想個自我的追求都有一個跨越的飛躍,不僅僅是在經濟條件還是思想意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變化。活在虛擬世界的人,一起來了解一下。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1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這個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出生、愛情、死亡都不是真實的,各種痛苦與歡樂都不是真實的……甚至,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全是一個虛幻的存在,一個虛擬的產物。

《黑客帝國》的哲學

據說有史以來,從未有過影片像《黑客帝國》那樣,引起哲學家們如此大的熱情和關注。

《黑客帝國》是1999-2003年間美國拍攝的三部曲科幻片。故事背景設在公元22世紀,那時機器人統治了地球,人類淪爲替機器人提供能量的“肉體電池”。機器人安排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虛擬世界裏,就好比電腦遊戲中的人物生活在電腦中一樣。生活在虛擬世界中的人類,儘管自我感覺有肉體、有意識,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機器人的模擬,是程序運行的結果。他們根本不知道,在自己的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真實的世界,即機器人所在的世界。不過後來,還是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了真相。於是,他們決心反抗。反抗者們在虛擬世界建立了一個祕密基地,通過基地的電腦網絡去了解外而真實世界的情況。他們中的幾個領袖甚至武功高強,擁有超能力,可以進入真實世界。然後,整部影片就講人類如何與機器人鬥爭,最後達成和解。

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鏡頭:一位名叫尼奧的人,原先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名電腦工程師,後來被訓練成了一名擁有超能力的人;一次,他被引導完成他宿命中的抉擇:要麼吃下藍藥丸,忘掉一切,永遠生活在虛擬世界裏;要麼吃下紅藥丸,離開虛擬世界,走進真實世界。

哲學家的思維總是天馬行空,他們之所以對《黑客帝國》感興趣,是因爲這部影片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跳出這個世界之外,你或許永遠無法分辨你所處的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我們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是人類關於真實與虛擬的最早思考之一。這個比喻說的是一於真實與虛擬的鼓早思考之一。這個比喻說的是一羣囚徒被束縛在一個洞穴裏,背對一堆篝火,面對一面牆,頭頸不能轉動,看到的只是一些牆上的投影,他們以爲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存在;當其中一個囚徒解脫束縛,能夠行走,看到篝火後,終於明白了自身所看到的全是虛無,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適應;等到這個人走到了洞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呈現在他的面前——刺眼的太陽照射在所有的物體上面,而且創造着一切物體的影子——他才明白,這纔是真實的世界!

柏拉圖的比喻引發了哲學家們2000多年來無數的爭論和思考:我們人類究竟生活在真實世界裏,還是生活在一個更高理念世界投射的影子裏?今天,物理學家已經把我們的宇宙追溯到大爆炸的那一刻,但仍然無法回答大爆炸是如何發生的,也無法知道宇宙之外的世界,某種意義上,我們仍然是一羣生活在洞穴裏的囚徒,沒有一個人能走到洞外。一些物理學家在苦苦冥思:我們的宇宙,包括我們自己——一切的肉體、意識、自然界,是不是更高維世界的投影?我們是不是就像《黑客帝國》裏的人類一樣,儘管自我感覺有肉體、有意識,但其實這一切都不過是更高維空間智慧生物的模擬產物,是程序運行的結果?

初一聽,這種思考過於驚世駭俗,近似吃人吃吾,但如果結合人類的宗教和歷史來看,這不過是一個古老、耳熟能詳的故事的現代翻版而已。

我們知道,聖經《舊約》裏有一個“創世紀”的神話,講的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創世紀”上說,上帝第一天造光;第二天造空氣;第三天造植物;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第五天造鳥雀蟲魚;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他看該做的事都已做完,就休息去了。至於在空無一物的情況下,上帝是如何造出一個物質宇宙來的,在《新約》“約翰福音”中又有一句話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這裏的“道”在英文中是“Word",也就是“話語”的意思。換句話說,上帝憑藉“話語”就創造了我們所謂的“物質世界”以及自然規律。

如果考慮到現在的電腦程序員憑藉非物質的程序代碼,設立幾條簡單的規則,就能造出一個生龍活虎的虛擬世界,那誰也禁不住要做這樣的胡思亂想:難道創造夭地萬物的上帝是一個“大程序員”?難道我們所謂的“現實世界”,不過是上帝的虛擬?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第2張

假如我們是“缸中之腦”

也許有人要問,我們能真實觸摸世界上的堅硬物質,我們能互相擁抱、感受彼此的溫度,我們能哭會笑,難道這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嗎?那什麼纔是真實的呢?其實,當我們身處自身世界時,無論我們有多少真實的感受,我們也永遠無法判斷這個世界是真實還是虛擬的,這是哲學領域的一個永恆的悖論。

1981年,美國哲學思想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一本書中,闡述了一個關於“缸中之腦”的假想: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的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除大腦對邪惡科學家施行的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信息)。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思考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如何確認自己是真實的?”

因爲缸中之腦和頭顱中的大腦接收一模一樣的信號,而且這是他唯一和環境交流的方式,從大腦的角度來說,它已完全無法確定自己是顱中之腦還是缸中之腦,同樣也無法確認這世界的一切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

普特南在書中繼續追問:“我們可以嘗試去想象,並非只有一個‘缸中之腦’,其實所有人類(或許所有有直覺的生物)都是‘缸中之腦’。當然,邪惡的科學家必須是在缸外面?是這樣嗎?或許沒有邪惡的科學家,或許宇宙僅僅是由自動化的機器組成,它們管理着一個充滿神經系統的大缸。這次,讓我們來假設這種白動化的機器被編程爲給予我們所有人一種共同的幻覺,而不是許多不同、互不相關的幻覺。因此,當我覺得自己正在和你說話的時候,你也覺得自己正在聽我說話……假設這整個故事都是真的,那麼我們能否意識到我們是‘缸中之腦’呢?”

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探討,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虛擬性是否有可能?其實,我們人類本身就有可能充當這樣邪惡的科學家,創造一個有感知的虛擬世界。

人類發明電腦還不到100年,但如今電腦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氣象學家用它來模擬天氣變化;天文學家用它來模擬恆星、星系的形成;生物學家用它來模擬活的器官……還有人正在模擬人類大腦。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學合作啓動了“藍腦工程”,旨在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人腦的認知、感覺、記憶等多種功能。根據神經突觸數量及放電頻率,有人估計,人腦的運算速度爲每秒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學合作啓動了“藍腦工程”,旨在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人腦的認知、感覺、記憶等多種功能。根據神經突觸數量及放電頻率,有人估計,人腦的運算速度爲每秒10^16到10^17次。而截至2012年底,世界最快的計算機,IBM公司的“紅杉”的運算速度恰好達到每秒10^17次。

不過,在即將興起的量子計算機面前,如此決“到10”次。而的運算速度依然會變得黯然失色。早在2000年,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指出,一個重量爲1千克、體積爲1升的量子電腦筆記本,每秒可以進行5x10^50次運算,內存更是高達10^31比特。到那時,人們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於僅僅模擬人類的意識,更要模擬人類的生存環境了。

所以,鑑於近幾十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要構建一個擁有智慧生命的虛擬世界,並非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既然人類可以憑空創造一個虛擬世界,那麼我們這個自以爲真實的世界完全可能是某個“大程序員”模擬出來的。爲某些科學難題提供終極解釋

其實,科學家們早已感到,無論科學怎麼發達,都無法解決一些有關宇宙世界的終極問題,而一旦假設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虛擬世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第3張

第一,宇宙的原始存在問題。

大爆炸理論說,我們的宇宙源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都是由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爆炸產生的。但愛尋根究底的人不免要問,爲什麼會發生這麼一場爆炸?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樣子的.?雖然也有人說,宇宙誕生於無,或者乾脆說,問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但這樣的回答總是不能讓人心服。而要是有人告訴你,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那事情似乎就都好理解多了:爲什麼會有這樣一場爆炸?一一因爲那個創造了虛擬世界的“大程序員”設置成這樣的。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麼樣子的?一一這個問題就好比電腦遊戲裏的一個人物問,“在玩遊戲前,電腦桌面是什麼樣子的?”這種問題也只有那個“大程序員”才能回答。

第二,爲什麼統治我們宇宙的基本物理規律如此簡單?

我們這個世界雖然從現象卜看,是錯綜複雜的,但所遵從的基本規律卻相對簡單,充滿了對稱的美,無怪乎很多科學家堅信,“大白然愛簡潔和美”。但爲什麼會如此呢?一般來說,這種問題是沒法回答的。但要是我們的世界是虛擬的,就好回答了:因爲簡單和美的東西人人愛,也鼓容易讓人想到,那個“大程序員”在編程創造虛擬世界的時候,必定也爲它設置了這樣幾條簡潔優美的規則。

第三,基本物理常數問題。

統治我們宇宙的基本規律不僅簡潔,而且有些物理常數非常微妙,只要變化一點點,就會導致分子、原子乃至宇宙的解體。最著名的就是那個光速299792458m/s。可爲什麼光速非取這個值?湊個整,取300000000m/s豈不更好?過去的解釋是,既然這些物理常數哪怕變化一點點,就可能導致生命和宇宙的解體,現在既然宇宙沒解體,甚至還允許生命存在,那它們自然就只能取現在的值。這種回答誠然不錯,但總讓人感覺是在倒果爲因。我們也可用“虛擬世界假說”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爲那個

“大程序員”在調試程序的時候,發現只有當把這些物理常數設成現在這些值,才能產生一個有生命的宇宙,於是在模擬的時候,都採用了這些值。

第四,“虛擬世界假說”或許還能解答“大統一理論爲何難產”的問題。

統治宇宙的4種基本作用力中,目前電磁力、強核力和弱核力基本已經統一,唯有引力還“萊鶩難馴”。考慮到前三種力是在非常小的空間尺度上實現統一的,有人猜測,要想把引力也統一進來,空間尺度必須還要小得多。在一個虛擬世界,最小的空間尺度相當於電腦像素;我們知道,像素是不能無限小下去的,否則太耗內存了,打開一張高清晰度的圖片往往非常慢,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假設在我們的虛擬世界裏,空間最小尺度還沒小到足夠統一引力,那就可以解釋大統一理論爲何至今難產了。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2

時代的進步,給人們的思想個自我的追求都有一個跨越的飛躍,不僅僅是在經濟條件還是思想意識方面都有了空前的變化。

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離婚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如果不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誰都不敢邁出離婚的哪一步。有多少個家庭爲了孩子都在忍氣吞聲的不離婚,也有很多夫妻不想成爲飯後話題和流言蜚語都選擇了沉默。

但是現在的時代,對於離婚來講根本不值一提,也不會遷就誰的好,也不會看誰的臉色,只要感情不和或者受點委屈就哭鬧着要離婚,離婚率最大的就是80後和90後的年輕人。他們認爲感情不能眼裏藏沙子,只要感情沒有了還要家做什麼呢?

一位90後的朋友說:“我所有的高中同學,只有幾人沒離婚,其他百分之八十都離婚了。”

就離婚而言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像我們這樣的生長環境都是有問題,一個個活在虛無縹緲的生活李,虛幻成爲他們交談的場所,這就是網絡給的世界。即使兩個同學,在一起玩也會通過網絡聯繫,他們被虛擬的世界吸引住了,很少看見有誰會面對面的聊天,失去了最基本的溝通能力。”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第4張

他又說道“都是有自我想法的人,根本受不了別人帶來的委屈,總是自以爲是,自我中心太嚴重了,比如很平常的夫妻拌嘴,都會爭個你對我錯的,時間長了誰也不理解誰了。”

我們來仔細一聽他的觀點,他說這幾個觀點都是存在也是普遍現象,但是主要原因並不是這些而已。不是我們不理解離婚人的心情,不存在愛情了也就沒有必要在一起生活了。可是仔細想一想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離婚,也不會有普遍的現象,大多數的離異就能看出了現在年輕人,對待愛情的觀點真的認識不到。

很浮躁,很片面,衝動的感情並不是建立起家的橋樑,在愛情的路上通往婚姻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和一起奮鬥下去的覺悟。一心覺得愛情是過家家的人,就不要邁入婚姻了。

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說一下年輕人生活在虛幻的世界會有什麼影響。

同事家的鄰居,家中有上高中的女孩,學習成績很好,是班級的學習骨幹也是父母自我的女兒。高考後,女兒成功考上了大學,父母給她買一部智能手機,女兒沒有接觸過網絡就很快喜歡上網絡裏的人與物。

都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用得恰當真的學到很多東西,但是沉迷其中就會無法自撥。大學的四年很快過去了,她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都一個優異的成績,所以在畢業後的找工作很難。迫不得已在一家公司做銷售,但是陷入網絡虛幻的她,不懂與人交流,沒有業績被公司辭退了,最後回到了老家。

隨着到了成家的年紀,父母就安排了相親,先是加了微信,後來經常晚上聯局打遊戲,又經常微信聊天什麼的,一來二去熟悉了。

一開始現實中相處的時候覺得挺不錯的,因爲有之前的網絡交往的基礎嗎。可是到了後來,結婚證領了共同生活之後,才發現很多方面兩人合不來。

活在虛擬世界的人 第5張

她是一個很單純的女生,一心想着能有一位像網絡中那樣的總裁遇到自己,保護自己。可是現實中並不是那樣的,她的丈夫只是一個普通的工人,而且也是生活造網絡中的男孩,對家的責任和上進心根本成熟。

之後的生活裏,兩個人經常因一些小事吵架,吵架的原因真的很讓人笑話。而吵架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爲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換尿片的時間、比如衝奶粉的水溫、比如誰晚上帶孩子去散步等瑣碎的事情,最後還是離婚了。

這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管是什麼樣人,不管什麼樣地位不會溝通,只生活造虛擬的環境裏,得到就是自食其果。她本身就是錯誤,從來沒有想過踏實生活,而是一度夢想着網絡裏那些不靠譜的東西,真是悲哀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嬰兒只有被大人抱,直接接觸人的皮膚纔會有人氣。人的成長環境中,實際的人際交往也是尤爲重要,才能學會如何與人交往相處。

最大錯誤就是太沉醉於網絡虛幻,而忽視了現實生活,可是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有經歷了,纔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希望年輕男男女女們能夠明白,婚姻絕對不是兒戲,步入婚姻應當要慎重再慎重。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