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今天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共評選出275個項目。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顧誦芬院士,王大中院士。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1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和清華大學王大中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記者瞭解到,自1999年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共有吳文俊、袁隆平等35位科學家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兩位摘得至高榮譽的科學家,究竟有着怎樣的精彩人生?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顧誦芬,1930年2月出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究員。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誦芬始終致力於推動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發展。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研製。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他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他還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大飛機專項、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等多項發展建議,從航空武器裝備體系發展層面提出了新一代戰鬥機、直升機等多項武器裝備發展建議,從前瞻性顛覆性技術方面提出了軍事人工智能、突防型轟炸機等一些技術羣的發展建議,圍繞航空強國等戰略提出多項發展建議,均已被採納並付諸實踐,爲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王大中,1935年2月出生,清華大學教授、原校長,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大中具有深厚的爲國爲民情懷,矢志建堆報國。他在先進核能技術研發領域耕耘數十年,主持研究、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5MW殼式一體化低溫核供熱試驗堆和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徵的10MW模塊式球牀高溫氣冷實驗堆,並大力推動以上兩種先進反應堆技術的應用。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第2張

他領導清華大學核能研究團隊以提高核能安全性爲主要學術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條以固有安全爲主要特徵的先進核能技術的'發展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王大中和領導班子一起帶領廣大師生員工,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道路,爲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2

今天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5個項目(人選、組織),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顧誦芬院士,王大中院士。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8人、1個組織。2020年授獎總數比2019年減少33項(人)。

雖然全國提名數量日益增多,授獎數量卻日趨減少,但是上海獲獎的 “硬實力”明顯提升。2020年度,上海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上,分別拔得頭籌——牽頭獲得4項一等獎,佔全國的17.39%。這是2000年以來,上海牽頭獲得國家一等獎數量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首次在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獎項中實現“金獎齊放”。

顧誦芬王大中個人簡介 第3張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代表着我國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用於表彰重大科學發現成果,一直秉持寧缺毋濫,因此時有空缺。2000年至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僅授予13項成果,且有九年出現空缺。復旦大學趙東元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摘得2020年度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我國對基礎研究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是上海時隔十八年再獲此殊榮。國家技術發明獎方面,上海團隊牽頭完成的專用項目獲得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製與產業化”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水稻遺傳資源的創制保護和研究利用”金榜題名。

此外,2020年度上海還有8項基礎研究成果躋身國家自然科學獎,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總數的19.57%。這是自2014年以來,上海佔全國自然科學獎的比例首次超過科技進步獎。數字變化的背後,是上海多年來營造良好科研環境和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的不變初心,是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原創能力的不斷提升,是前瞻性和理論性高質量成果的不解涌現。與此同時,上海獲獎成果涉及領域覆蓋了全國近半數的學科評審組,在化學、數學、生物學、材料科學、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輕工紡織、材料與冶金、計算機與自動控制、工程建設、農業等領域百花齊放。通過不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在衆多個學科領域的深厚研究積累和綜合科技實力,已經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了多層面、系統性的戰略支撐。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