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其中寶寶在小時候也會有依戀的行爲,寶寶的依戀行爲主要集中在母親身上,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1

從降生時起,嬰兒就在積極地尋找與父母保持親近的需要——發展依戀行爲,並通過吮吸、依附、微笑等反應來建立對母親的依戀。同時,母親也由於兒童的哭和笑依戀於兒童。

據有關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兒童,其依戀主要是集中於母親身上。依戀的方式表現爲外顯的行爲,諸如依附、跟隨等。直至3歲以後,由於兒童開始進入幼兒園,隨着兒童和父母接 觸的機會相對減少以及兒童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大,兒童的依戀對象和方式纔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0——3歲兒童依戀行爲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爲以下三個階段:

(一)依戀的萌芽——對人不分化的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最初,嬰兒對任何人的反應都沒有區別,是無選擇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對大多數人作出類似的反應。在新生兒的臉上,你能看到一種奇妙的笑。這是一種具有一定節奏的運動,它是神經興奮週期的反映,是身體內部狀態引起的一種反射,與外界刺激無關。在新生兒心情滿意的時候,對印入眼簾的任何刺激物都會報以微笑。

因此,稱這種微笑爲非社會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稱之爲“自發性微笑”。在兒童出生後第5周左右,最強烈的社會性微笑出現了,兒童開始專心致志地注視人的面孔,然後突然開顏而笑。但這種笑只能保持3個月左右。在此之前,嬰兒的笑並非表示個人的偏愛,他對所有的面孔,甚至一個紙面具也會產生微笑 。

嬰兒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於注視着的人離開了視野而哭,而主要是由於生理上的不適。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嬰兒就會表現出安寧並漸漸安然入睡。

由此可見,嬰兒從出生到3個月左右,他們的笑與哭只能是滿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說是真正的依戀行爲,最多也只能說是依戀的萌芽狀態,真正的依戀行爲的產生是以認生現象的出現爲標誌的。儘管如此,我們對嬰兒這種生理性的笑與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嬰兒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嬰兒微笑的次數是存在着個性差異的,但對嬰兒對別人的影響以及隨後對他們的反應來說,這些微笑次數的差別又是相當重要的。

母子關係是可逆的,嬰兒的良好情緒會引起母親的積極反應;同樣,母親的態度、情緒也會造成嬰兒的不同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非常焦慮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後第二 、三、四天內哭得比別的孩子多。這就再次告訴我們,胎教不是可有可無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二)依戀的發生——對人分化的反應階段(從幾個月到7、8個月)

大約在3個月左右,嬰兒的行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反過去對任何人都友好的態度,其表示微笑的對象僅限於幾個熟悉的人,而當他看見陌生人時,它是注視着,如果陌生人對他微笑或抱起時,他才作出一些反應;但是,對悉心照料他的母親卻產生了依戀行爲,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

到了七八個月,嬰兒的行爲變化更大,當陌生人靠近 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鬧不安,並轉而尋求母親的所在,而當他接近母親時,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勢。這說明此時的嬰兒已能敏銳地辯別熟人和生人了,這樣,嬰兒真正的依戀行爲便產生了。

自嬰兒的依戀產生後,家人應當十分珍惜這種關係,尤其是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觸頻繁的親人更重視。因爲這種依戀關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着孩子未來的發展。心理學家們還專門研究了人類嬰兒的早期行爲,發現如果家人(特別是母親)對嬰兒的態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產生對父母的依戀,則孩子會變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後也不會信任他人 。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員一致認爲,在正常情況下,母養優於寄養,因爲母乳歷來被稱爲是最有利於兒童健康的養料,它能給嬰兒帶來許多生理上的好處。同時,由於餵奶時大量的身體接觸和密切的母子聯繫,可以給嬰兒帶來不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母子之間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爲重要。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

(三)依戀的初級發展——對特定的人的反應階段(8個月到3歲)

兒童在這一階段突出的特點是對母親產生了強烈的依戀,排他性尤其明顯,導致對母親以外的人幾乎沒有什麼依戀行爲。

8個月後,嬰兒害怕與母親分離;越來越依戀母親。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更顯得相當安靜,而離開母親時則會出現強烈的煩躁情緒或不安反應,兒童將依戀之情全部集中於母親一個人身上,而對母親之外的人則不再過分親近。這樣,嬰兒對人不加區別的友好態度相應減少。

此時,由於嬰兒開始學會說話、走路,因此,當母親離開時,一般採取喊叫、快走跟隨 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依戀,並把母親作爲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例如,當母親帶着一個2歲左右的 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孩子總是先依偎母親片刻,然後獨自向前行走,但仍不時回頭看看,只要看到母親還在場,又會放心大膽地朝前走。因爲母親的在場給兒童提供了一種安全、依靠感。當母親突然消失時,嬰兒就會大喊大叫、緊張不安,甚至嚎啕大哭起來。

正是由於在此階段內,兒童將依戀的對象集中於母親一人之身,因此,母親的情緒態度會直接影響着兒童的個性發展。如果當有依戀之情的嬰兒需要安慰與撫愛時,母親能及時給予滿足,嬰兒的依戀之情就會逐漸加深並形成良好的母子關係;否則,如果兒童這種需要被剝奪了,與母親的正常接觸被取消或忽視了,兒童便會產生惴惴不安的焦慮情緒。

焦慮則是兒童心理上產生的一種憂慮、恐懼或緊張的情緒狀態,它伴隨着依戀的產生而產生,然而,適當的焦慮又具有積極的意義,如能夠約束兒童的某些不良行爲,使之適應社會和教育的合 理要求等;不過,焦慮過高或過低時,都會產生消極影響,甚至產生恐懼,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神經過敏性焦慮,出現病態心理;而焦慮過低時,則會降低嬰兒活動的效果,致使兒童對一切事物的不恭,出現頑皮、馬虎等不良心性。因此,在兒童依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到焦慮對兒童的影響。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2

面對寶寶依戀媽媽如何離開

每天早上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時刻,傷心的大哭直讓媽媽心顫。姿姿從出生就由媽媽帶着,直到2歲才單獨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邊沒有媽媽的現實,就連短暫的分別也使她號啕大哭。看不得姿姿嘩嘩的淚水,媽媽選擇了悄悄離開,沒成想,這樣做的結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媽媽下班回來,她多半不離開左右,就連媽媽去衛生間她也像個小尾巴似的跟着;偶爾自己單獨玩一會兒,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隨媽媽,一副很不投入的樣子。

和姿姿相似,3歲的琪琪對每天去幼兒園如臨大敵。媽媽索性把他交到老師手裏轉身就走,以爲寶寶看不見媽媽,也就不哭了。這種對某些寶寶適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卻一點也不“靈驗”,回到家裏總是神不守舍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爲什麼會這樣

姿姿和琪琪的表現,說到底是內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寶寶的內心非常脆弱,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這種依戀關係讓寶寶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裏尋找安慰和保護。如果寶寶的生活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這種依戀關係暫時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離開或寶寶階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親情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表現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爸爸媽媽,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現原因、想方設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哭鬧不止,“粘着”父母的狀態還會加劇,尤其是媽媽。

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但破壞它卻是一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寶寶隨之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長此以往,日後會影響他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寶寶的性格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發展不利。

如何面對寶寶依戀行爲 第2張

這樣幫寶寶

預先透露消息

對寶寶來說,在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大事,即便分離只有幾個小時,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較穩妥的方法是提前對孩子下點“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接受這一現狀。比如,媽媽將出差一段時間,那麼臨走前幾天先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寶。起初,寶寶會表現出極力的反對,這時媽媽可以耐心解釋,告訴寶寶自己過幾天以後離開、什麼時間回來;說明將要去什麼地方,也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給寶寶看,講講那裏的氣候、有什麼好吃的、好玩兒的,順便問問寶寶想要些什麼小禮物,媽媽回來的時候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囑咐寶寶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該注意哪些事情,和孩子多設想一些玩法,讓他覺得即便媽媽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很高興。在“梳理”寶寶心情的過程中,儘量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有助於孩子把分離看得淡些。

正視分離的痛苦

無論是媽媽出差、平時上班或送寶寶去幼兒園,媽媽離開的時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將寶寶支開。那樣,當孩子突然面對“媽媽不在”的現狀時,會產生“被欺騙”的感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就不那麼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寶寶也會時時神情緊張地“提防”着媽媽離開。這樣做的結果是事與願違——怕寶寶痛苦,到頭來他會更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寶寶告別,這樣孩子能在短時間內習慣分別,雖然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可能會哭,那是用哭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但由於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會很快“雨過天晴”,愉快地面對和媽媽分開的日子。

有的媽媽送寶寶去幼兒園或上班時一見寶寶哭,眼淚也在自己的眼眶裏打轉兒。媽媽的這種情緒會傳染給寶寶,無疑加深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媽媽先要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要顯出傷心的樣子,理性地剋制自己,正視分離的痛苦。有了媽媽的堅強,寶寶會逐漸坦然面對分離。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纔是真正地愛孩子。

該放手時且放手

對寶寶的寸步不離開、過度保護,客觀上造成了寶寶對親人、尤其是媽媽的過分依賴而排斥進入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所以,適度地爲寶寶創設一個交往的空間,分散他對媽媽的注意力,有利於寶寶適應多種環境。比如,寶寶害怕上幼兒園,媽媽可以爲他找一個年齡相仿、活潑大膽的玩伴,每天在一起玩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媽媽陪這兩個小夥伴玩一會兒,等他們相互產生好感了,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玩了。豐富的遊戲和共同的興趣會讓他覺得和小朋友玩比和媽媽在一起更有意思;時間長了寶寶還會建立起一種心理依靠,他也會模仿同伴的樣子,不再爲媽媽的離去掉眼淚。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