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要想與孩子有好的日常交流,那麼就需要先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同時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來詳細瞭解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1

孩子因自己養的一條小金魚死了而傷心不已,不停地哭。爸爸走上來說:“別哭了,不就是條金魚嗎?爸爸再給你買十條。”孩子聽後哭得更厲害了。這時,孩子哭的不僅僅是金魚的死,更是因爲他的情緒不被接納和理解。

如果爸爸這時候能告訴孩子:“我和你的感受是一樣的,失去一個好朋友是會很難過。”這樣,孩子或許會更好地面對現實和自己的感覺。孩子什麼感受,父母沒有權利去定義,那是孩子自己的感受,需要我們去尊重。

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該先試着深入孩子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再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接納情緒,承認願望週三早上,孩子醒來告訴你今天不想去上學時,你怎麼辦?直接訓斥他:“快起來,必須去!”孩子會有什麼反應?

可能大哭,也可能乾脆不起了。這時,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並承認孩子的願望:“你很希望今天是週末,因爲媽媽答應你週末帶你去海洋館,是不是?

我明白,我們看一下日曆,今天是星期三,媽媽和你一起再等兩天,好不好?”當我們必須拒絕孩子的某項要求時,至少我們要承認孩子內心的願望,並提出這種訴求和權利,這樣,會讓孩子更好地接受我們的建議和要求。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願和訴求,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

否則,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什麼能得到,什麼得不到,該如何去爭取。多描述,少評價當孩子飯前用嬌嫩的小手幫我們準備好餐具時,我們誇他“太棒了”,意味着他以後不幫着做就是“不棒”。

長久下去,孩子會更關注我們的誇獎,而不是自己做了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桌子擦得真乾淨,碗筷擺放得真整齊”,那孩子腦子裏再現的是做過的行爲,能幫他將來做好同樣的事

。表揚或批評都要儘可能的具體,結論性的評價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因爲幼兒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有限,往往會以父母對他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少禁止,多啓發父母明確告訴孩子:週一到週五,不可以看電視,週六週日可以看一個小時;玩具車不是用來扔的,皮球是;牀單不是用來畫畫的,紙纔是。

當我們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種行爲時,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行爲,更要明確告訴孩子什麼替代行爲是可以接受的。

這裏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句式:當(你用手打小朋友),我覺得(很擔心),因爲(這會給你和他都帶來傷害),我希望(你明白,手是用來勞動和表達愛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如果你不喜歡某人,可以大聲說出來)。

括號中指的是具體的事、心情和提示。爲孩子制定規則或提要求時,重要的不是去禁止或證明孩子錯了,而是告訴孩子如何做是對的,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明確規則和傳授知識,而不是在否定和批評自己。

注重非語言方式的交流孩子是通過父母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來學習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也主要是通過內感官,而刺激內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語言方式,比如:

1、撫摸,滿足孩子“肌膚飢渴”的心理需求。

2、擁抱,給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溫暖。

3、親吻,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開心和快樂。

4、握手,傳遞你堅定的力量。

5、點頭,傳遞認可和鼓勵。

6、微笑,傳遞默許和包容。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語氣、表情、眼神、肢體動作,這些能讓孩子感受到的交流纔是更有效的交流。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要保證身體、情感、思維一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

關注反饋,注重效果當我們訓斥孩子“告訴你800遍了,怎麼還沒記性”時,當孩子經常無視我們的話語時,我們需要多一份自我反省:我們說的道理是從孩子的角度還是隻從我們自身出發?

表達方式是不是超越了孩子年齡應有的理解力?是不是因爲我們的情緒化,導致孩子把關注點放在了父母的情緒上?我們自己言行一致嗎?

親子溝通時,重要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因爲本質上說,親子溝通不是說教,而是改變行動。父母真正需要去做的是從改變自己,改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開始。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

親子溝通,我個人遵循的溝通步驟:

1、積極的關注和傾聽蹲下身子,給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傾聽,這本身就會產生效力,會創造出一個被尊重和信賴的環境,讓孩子能釋放情緒,表達出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從而激發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復的能力,所謂問題自然容易得到解決。

2、接納情緒是一種感受,本身沒有對錯,只有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好壞。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通過示範、遊戲、故事等方式,逐步教會孩子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

3、理解不要以我們成人的思維方式和自己的意志去考量孩子,要努力去跨過我們和孩子間的年齡跨度,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世界,感受他們的內心。

4、描述不要急着給建議,先界定問題,啓發孩子自己去思考和解決問題。5、建議在必要時,給出你的不同建議,讓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預估各種解決方案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孩子去做選擇。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2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家長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則可憐巴巴地站在一邊不敢出大氣”。也許,年輕的父母們會說,這樣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是的,在小的時候,當我們犯了錯誤的時候,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的父母也會這樣“居高臨下”地“教育”自己。在被傳統文化普遍影響的中國家庭教育理念裏,這種“師長式的”教育方法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筆者在這裏所要說的是:此一時彼一時,這種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已不適應於當代家庭教育實際需要。

彼時,多數家庭家境並不輕鬆,父母因現實原因,教育方式可能會有粗暴,那是社會普遍現象;彼時,傳統教育理念是社會的主流,

現代教育理念很難有發揮作用之處,我們的父母也很難接觸先進的教育理念;彼時,我們不是獨生子女,家裏兄妹衆多,父母精力有限,教育方式難免簡單。

種種原因綜合,居高臨下地教育孩子是彼時時代的普遍現象,這其中有一定的社會必然。

當代,家庭與教育現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明顯不適應當代育兒需要。

筆者認爲,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當立即改變,父母應當要學會俯身與孩子交流。

當代社會,家庭結構已衍變成了“421”結構,即“四位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孩子已成爲整個社會教育的中心和焦點,無疑,傳統育兒理論需要隨着時代變遷而不斷演進。

與孩子交流要先通情後達理 第2張

現代家庭教育理論認爲,我們需要更加註重孩子的人文性格培養和情智訓練。如果依然採用高高在上的指導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並無助於孩子的人文性格得到科學的塑造,從根本上無助於讓孩子在得到尊重和理解的狀態下健康成長。

實踐表時,孩子的尊嚴認同與個性能力尊重已成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指標,一味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輕者會讓孩子的自尊受損,重者會讓孩子的性格破裂,傳統的家長式教育已日益陳舊。

幼教專家研究表明,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和孩子交流,會讓家長傾聽到孩子的內心,瞭解到孩子的成長心聲,有助於家長不斷做出教育方式的調整,會讓孩子在個性能力,人文性格方面優於其他孩子。

因而,我們呼籲,爲人父母者,我們要學會俯身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在自尊與平等的情況全面、健康成長。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