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比較小的寶寶就暫時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要學會和孩子溝通,下面小編分享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1

遷就討好型溝通方式

此類型的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總是扮演低聲下氣的角色。當孩子向父母提出相關問題或是置疑時,總以一副請求理解和原諒的面孔,暗示孩子放棄當時的想法。即使孩子每次在與父母溝通時都總的放棄了當時的想法,但並不意味着他們心裏就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只是強忍住了自己。這樣子的溝通方式遲早有一天會出現,孩子在無法接受的狀態下火山一樣暴發,對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很不利的。

指責埋怨型溝通方式

孩子的衣服沒有放好,指責;孩子的作業沒有完成,指責;孩子的成績沒有考好,指責。總之有數不清的指責,卻從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也從不引導孩子應該如果去改善自己沒有做好的事情。事情就這麼一直持續下去,最後導致了孩子對父母這樣子的溝通方式極端反感。

心不在焉型溝通方式

無論孩子跟你說什麼,你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孩子跟你聊在學校的情況,你一邊看着電視,一邊哼哼兩聲。孩子跟你說起同學之間的開心事,你急着說:媽媽要去廚房了,一會兒再聽你說。這樣子的溝通方式持續幾次之後,孩子就不願意將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告訴你了,因爲你總是心不在焉地與他在溝通。

打岔囉嗦型溝通方式

當孩子說得津津有味時,爸爸媽媽卻在一旁打岔,這樣子的溝通方式也是導致孩子和親子關係不融洽的原因。就拿自己來說,自己在講述某一件事情的經過時,有一個人在一旁打岔,那真是煩透了。

孩子最討厭的幾種溝通方式2

1、不分青紅皁白的批評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媽媽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孩子不見了。媽媽嚇壞了,連忙往回走,在不遠的拐角處發現孩子在一家小賣鋪買東西,頓時氣不打一處來。還好她是一個情緒管理能力比較強的媽媽,強忍着擔心與怒火,問孩子怎麼不聲不響跑到這裏來了。結果孩子朝她像花兒一樣笑了起來,從背後拿出兩個髮卡,甜甜地對媽媽說:“媽媽,昨天你說你的髮卡壞了,我買了新的,送給你。”她一時間感動不已,在文中寫道:“還好我沒有朝他發脾氣,不然我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

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對父母說一件事,或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憑自己的猜測和推斷,把孩子往壞的方面想,第一時間發泄不滿的情緒,批評孩子。因此常常造成誤解,傷了孩子純真的心,更破壞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在和孩子溝通時,家長首先一定不能被情緒帶着跑,不要僅憑自己的猜測來評判孩子的行爲。而是應該用傾聽的方式瞭解孩子的想法,弄清楚孩子行爲背後的原因。

這是能夠和孩子有效溝通的基礎。家長髮脾氣、激動的情緒,只會阻礙溝通,不能幫孩子意識到問題所在;越是批評,孩子反而越是給自己找藉口、逃避責任,也會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每個孩子內心裏都想成爲更好的自己,家長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交流,他會更願意改進。

2、講道理、說教

假期裏,一位朋友曾找我訴苦。在上高二的兒子,除了上網課的時間,其他時間都沉迷打遊戲,學習好像不是他的事情一樣。朋友常常跟兒子苦口婆心、娓娓道來、講一番大道理:“現在不抓緊,高考怎麼考得好,怎麼上好大學?怎麼找好工作?我和你媽也老了,未來也幫不上你什麼忙,你只能靠自己······”然而朋友的道理,好像只感動了他自己,兒子還是我行我素,父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冷淡了。許多家長教育孩子時,也常常陷入這個誤區,一言不合就開始講道理。殊不知,越是喋喋不休地講道理,孩子越是會當“耳旁風”,只會感到厭煩和抗拒,甚至產生反叛心理,偏偏要和家長講的道理反着來。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只要不是孩子內心裏真正信服的道理,家長講再多他也不會重視起來;而孩子真正認可的道理,不用家長說,他自己也會去貫徹執行。最關鍵的.在於家長智慧地引導孩子,給孩子機會能夠主動思考,切身實踐,悟出道理,比任何冷冰冰的說教都有效地多。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看到或親身體驗到行爲的後果。比如孩子不願意刷牙,就給孩子看關於牙齒的紀錄片,當看到可怕的蛀牙、拔牙的過程時,孩子認識到了不刷牙的後果,就會自覺地乖乖刷牙了;孩子賴牀,讓孩子體驗一下遲到被老師批評的後果,自然就會有時間觀念,動作麻利了。另一方面,家長應該以身作則,把正確的道理做給孩子看。此外,比起講道理,親子之間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更爲重要。家長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平等交流,坦誠地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想法,瞭解孩子內心世界。

3、忽視、 否定孩子的感受

當問到爲什麼不願意和父母聊天時,很多孩子這樣說:“大人們總覺得他們的事情纔是事情,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不值一提。”“我有煩惱根本不會跟爸媽說,因爲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安慰,只會說‘這點小事有什麼的?’”不重視孩子的感受,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是親子溝通的大忌。父母會漸漸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逐漸對父母關上心門。比如,孩子心愛的玩具壞了,哭了起來,家長看着來火,“別哭了!再買了一個不就是了嗎?”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回來很生氣,家長:“有什麼好生氣的,你不做錯事老師會批評你? ”

當孩子在父母面前表露出情緒時,不管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件事,說明孩子把家長當做最信任最親近的人。

此時,他最希望的是自己的情緒能被看到、被理解。家長最需要做的應該努力和孩子感同身受,站在他的角度,體會它的情緒和感受,並表達理解。“太遺憾了,真希望這個玩具還是像以前一樣完好。”“我能明白,和好朋友吵架真的會很難過,我以前也常常會和朋友發生一些誤會。”孩子的情緒被看見了,他會感覺自己整個人被看見了,感受到存在感和價值感,也會更加信任父母,更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表達心聲。處理完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後,再去解決問題。

4、情感“綁架”

我們生養孩子,本是自己的意願和選擇,相應的也要承擔這份選擇帶來的後果,比如可能需要更努力、更辛苦,才能把孩子照顧好。這是爲人父母選擇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之前就應該明白的事情。可是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用這份付出去“綁架”孩子,常常跟孩子訴苦、抱怨:“我和你爸爲什麼這麼拼,都是爲了你,所以你更加要好好學習。”“我們天天省吃儉用,結果你買這麼貴的手機,怎麼買的下手?”只要你好好的,我們再累也沒關係。”

這些家長,有時只是爲了激勵孩子,提醒孩子,但歸根結底,是一種隱形的控制,用自己的辛苦,讓孩子產生愧疚感,從而聽從父母的話。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爲訴苦給孩子帶來的可能不是動力,而是沉重的壓力,傳遞給孩子一種對於生活的無力感。這份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父母訴苦帶來的負能量,也會讓孩子忍不住去否定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好像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只會給父母帶來負擔,讓父母過得那麼辛苦。

真正對孩子負責,就請不要用這種情感去控制孩子,你的辛苦和不易,孩子都看在眼裏。反而是父母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的態度,會感染和影響孩子,讓他更有勇氣和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家長應時刻牢記,和孩子溝通的意義在於:走進孩子內心世界、傳遞正確的觀念、啓發孩子思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這個前提下,改進或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孩子會更喜歡和你聊天。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