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道不拾遺成語

道不拾遺成語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道不拾遺成語故事,道不拾遺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說路上沒有人會把別人丟失掉的東西拾走,言外之意是形容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好,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道不拾遺成語的相關典故吧。

道不拾遺成語

道不拾遺成語1

【道不拾遺的故事】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

商鞅年輕時代就喜歡刑名之學(古代研究依法治國、賞罰分明的學問)。他之所以會到秦國去任宰相,完全是出於逃生。那時,他的父親衛叔痤在魏國當宰相。有一次,衛叔痤病重,魏王來探望。魏王問衛叔痤:“如果你的病難以治癒,朝廷中有誰能代替?”叔痤說:“我兒子衛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個喜歡以法治國的人,所以,對叔痤的薦舉自然不高興。叔痤望着魏王不悅的臉色,心裏明白了許多,爲了表示對魏王的效忠,就對魏王說:“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吧!千萬不要讓他跑到別國去,讓別國用他。”衛鞅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到了秦國。

在秦國,秦孝王錄用了他。他不斷地勸說秦孝王進行治理國家的改革。秦孝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任他爲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以免去徭役。他認爲,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爲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兵士都樂意打仗。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社會秩序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

《戰國策·秦策一》

【道不拾遺的意思】道路上有遺落的東西,卻無人拾撿。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會風氣良好。遺,丟失的東西。

【活學活用】解放了,社會安定,很快就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新氣象。

【妙語點撥】商鞅變法啓示我們,事無大小,遇到難題不能解決,哪怕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定要想到去變化,用合理的變化來解決難題。如果一味地走老路,只會越走越窄。“改則進”,改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所醞釀的一種特殊形式,人只能當“弄潮兒”順應歷史的潮流,並積極推動它,而不是當時代發展的“絆腳石”。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正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因此,秦國大受其利,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社會風氣日益良好,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最終鯨吞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壯舉。

【近義】路不拾遺

道不拾遺成語2

道不拾遺的歷史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邯鄲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裳丟了,他走了幾十裏後才發覺,心中十分着急。這時候,有人勸慰他說:

“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道不拾遺的啓示

路不拾遺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人做到路不拾遺,整個社會會越來越和諧。所以說小朋友要培養好的品質,路不拾遺,撿到東西要物歸原主,爲建設和諧國家也做一份貢獻喲!

道不拾遺的出處解析

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2、 漢 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3、唐 鄭棨《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

4、《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 川 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5、明 施耐庵《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自天聖元年癸亥登基,至天聖九年,那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戶不夜閉。

6、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爲西方聖人。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