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孩子的發展問題,是親人們所關心的,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在說明孩子成長的不足,解決問題是爲孩子的發展掃清障礙,家長們應當儘量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孩子共成長。以下是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方法。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1

1、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

案例:帶孩子逛街,孩子在櫥窗裏看到一款玩具汽車之後,堅持要買。可是家中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汽車,在拒絕孩子的要求後,孩子便開始大哭大鬧,甚至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2、出現破壞性和攻擊性行爲

案例:在家裏摔東西、拆玩具、在傢俱和牆壁上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東西丟得滿地都是,當家長去批評孩子時,孩子不僅不聽,還出現打人、踢人、吐口水等攻擊性行爲。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2張

3、與父母唱反調

案例:父母要求做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比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牀上亂蹦,孩子聽後,反而蹦得更有勁了。不理睬父母,寧願自己玩,也不要父母一起玩。

4、挑戰規則

案例:故意破壞之前定好的規矩,層出不窮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講條件。比如家長和孩子說好每晚只可以看半小時的動畫片,可以孩子卻經常違背這個約定,與父母扯皮,要求多看半小時動畫片,否則就不吃飯。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3張

5、和其他孩子發生衝突

案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喜歡爭搶同一件玩具,喜歡爭搶先後順序,喜歡自己獨享,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2

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爲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

2、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爲“兒童叛逆期”。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4張

3、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發展特徵

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三:變得更爲倚賴

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五:以爲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孩子叛逆的心理原因

1、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5張

2、爲什麼我不能

3、試探家長的底線

4、想受到關注

5、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6張

我以前覺得孩子都這樣,現在看來不是,爲什麼有的孩子很聽話,有的孩子很叛逆呢,我覺得是家長的問題,看來值得好好反思。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建議家長要有耐性的陪伴孩子,不要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是大聲吼叫,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4~5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孩子以自我爲中心,就是什麼都是自己的,不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尤其是自己的玩具;或者是有什麼事情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這個不屬於叛逆期。只要父母正確進行引導就可以,一定要注意不要總是去訓孩子,避免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3

2-4歲,雞蛋碰上石頭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7張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會想到:孩子有時像“雞蛋”,家長抓在手裏,任憑你怎麼用力,雞蛋都不會破——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而有時看到一些家長那種強行想改變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覺更像“石頭”——冰冷、無情、生硬。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8張

追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孩子爲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並不難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對於2—4歲左右的孩子,從最初的吱吱呀呀對大人們來說所有點不知所云,到清晰說出來話來想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這說明寶寶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們的話有時更傾向於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儘管有時很“誇張”,有時還會向大人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求——儘管有時無法“兌現”。但是由於寶寶們掌握的字、詞彙量很少,無法真實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一些家長缺乏耐心,又不認真觀察,不瞭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家長便會錯誤理解孩子的本義,孩子本來說向東,家長理解成了向西,這難免讓寶寶不滿意,甚至鬧情緒了。

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特別是很多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家長,哪能任憑寶寶們不“聽話”呢。這還了得,這不壞了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我是你爹你娘,不聽話還了得!在勸說無效下,結果是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可是已經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們,此時已經不再情願受爸爸或者媽媽“擺佈”了。

當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是我要說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親子矛盾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家長們常常會忽略2-4歲的孩子們有一種遊戲心理。當大人們經常制止的事,他們反而會認爲很好玩兒。

比如大人說:那個加電的插座很危險,千萬別動,當心電着你,可是有的寶寶偏就在家長的提醒下非要關注一下,要麼用手去捅一捅,要麼用小棍什麼的去動一動。還比如,當大人強調:快點吃飯,別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寶寶,就在那給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時氣得大人恨不得給兩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飽,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有時大人乾脆就在孩子身後追着餵飯,弄的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牆。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們可以環顧四周去觀察,在此不多舉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維是屬於單向的。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勸,總會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幹,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理,或者裝看不到,或者採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裏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麼辦?

對於“第一反抗期”裏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遊戲心理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着去和孩子們着急,也不用去焦慮。

四歲孩子叛逆期的表現 第9張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着手裏事,或者在專注於玩兒時,請不要再說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你的感情。因爲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說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願。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

面對充耳不聞的孩子,請家長冷靜地走到孩子身邊,不妨蹲下來,靜靜地看着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專注於手裏事情的孩子,會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擡起頭望着你,這時做爲家長,當能和孩子進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時,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的時候了。這裏要提醒家長一點:儘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話語,而是用請求幫助的口吻。因爲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非常願意幫助人,甚至他會毫不推辭地願意接受你的請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馬上去幹某某事”時,孩子可能會反駁“憑什麼是我去,爲什麼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話,便會讓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規則,少去嘮叨說廢話

很多家長忽略制定家庭規則這點,這對於引導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關注規矩,讓孩子清楚,規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給你小孩子一個人用的。當我們的父母都來做遵守規矩的模範時,孩子便也習慣於遵守了。

對於處於遊戲狀態下的親子溝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聽,越追越不老老實實吃飯的寶寶們,請家長們乾脆還是不要做無謂的叮囑了,比如對於吃飯,實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飯前做好就餐規定:必須認真吃飯,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還沒有吃完,不好意思,我們就收拾碗筷了,沒有飯吃,你就餓到下一頓吧。

當孩子真看到因爲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時,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經驗和教訓,不用多說,自然就會老實多了。如果孩子還拖拉,如法,幾次後,孩子便自覺了。家長全然不用擔心孩子會餓壞了,只要飯後不給零食,不去給孩子驕縱,好的飲食習慣很快就會養成的。

在這裏鄭重提醒家長們:不要嘮叨孩子,嘮叨孩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嘮叨會讓孩子抓不住重點,嘮叨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該做點什麼。

用簡潔的話,合適的語調,走到孩子身邊,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訴孩子,你想要做什麼,或者讓孩子做什麼,這就足夠了。

方法三:巧妙運用注意力轉移法應對孩子的單向思維

對待“第一反抗期”的寶寶們,家長無需急三火四地給他們講道理,更用不着武力來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靜一些,用注意力轉移法,將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實現的想法給轉移了,便可以讓孩子順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時一些家長非要給孩子講一番道理,來證明孩子是錯的。這種方法不可取,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對於成人語言並不會完全理解,這時對孩子講道理,試想,正處於情緒裏的孩子,哪能聽得進去呢,相反家長會越講心裏火氣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單向思維僅關注事本事,並不會一定要實現,只是想法罷了。

比如有個三歲寶寶晚上要吃餅乾,天已經黑,不方便去買,這時家長何不採用想像的方法來和寶寶“畫餅充飢”呢,可以和寶寶一起想像,對我們要買一個大大的餅乾,我們要買好多好多的餅乾,我們要那種巧克力的餅乾……當和孩子一起展開豐富的想像時,過一會兒再看寶寶,基本上就會忘記買餅乾這件事了,也不再鬧着要餅乾了,一切都在快樂的想像氛圍中解決了。

注意力轉移法,家長要靈活運用,在寶寶們鬧情緒的時候,不妨採取冷處理的方式,暫時給自己一個尋找方法的間隙,同時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強的心理。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