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4.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孩子不懂事是很正常的,寶寶的智力程度體現在這些方面,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絕不能通過體罰的方式,孩子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現在分享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1

一、 首先必須明確孩子應該具有哪些良好的行爲習慣,這些習慣會對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響。

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有益於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自信的孩子會爲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在今後生活與學習中也定當自立自強。而家長包辦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會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夠自立,這樣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於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打人、不說髒話,與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並幫助他人等。在當今社會如果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意味着擁有了成功的鑰匙。

有益於孩子事業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恆有毅力。這是影響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最重要的一個行爲習慣。常聽說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輔導班,整日疲於奔命卻又總是不了了之。

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依興趣選擇一到兩件喜愛的技能堅持學習,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技能經過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就,也並不需要“以文補武”或“以武補文”,因爲無論學習什麼技能都有益於注意力的集中,而這一習慣會自然向其他技能學習領域轉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 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八字原則

1、以身作則

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生,或者說教師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成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作爲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爲習慣都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則示範表現好的行爲,孩子學會不良行爲的機率會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現不良行爲矯正起來也較爲容易。

2、讚揚爲主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調皮好動,做什麼都不專心,讓他學書法養養性子”,有的說:“我的孩子膽小怕羞,讓他學武術鍛鍊膽量”。文藝武藝是各有長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特徵,或外向好動或內向羞澀,氣質同時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並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一個人的缺點。

因此家長與教師不應逆水行舟,正確辦法是發現孩子所擅長的、所感興趣的,在此基礎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的些許進步,逐漸引導孩子發揮長項糾正短項。試想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誇,他有了自信纔有膽量嘗試他原先不擅長的。

比如對好動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表演得真好,媽媽再講個新故事你來表演”,他會不會安靜坐下聽故事呢?對好靜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畫畫都這麼棒,跳個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勵下他如果開始跳舞,家長更應立即稱讚。和開始舉例的那些隱含貶義的用語比一比有什麼不同效果?試試就知道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孩子的每一點小小進步都需要及時地、大張旗鼓地稱讚,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 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

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爲已習慣成自然,但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後,孩子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爲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對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無良策。我們只有意識到孩子所表現的不良行爲習慣會對孩子今後的身體、學業、人際關係有多麼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爲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採取行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行爲是正常現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正確的矯正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對待第一次

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爲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我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後抱着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爲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的不良行爲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後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後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於孩子不良行爲的矯正。

2、及時懲罰

不良行爲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採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你爸(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瞭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

相信家長一定經常發現此年齡段的孩子哭的同時轉眼就笑,更不用說一個漫長白天之後他怎能記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評他的原因,而且家長自己往往也已經忘記了應該責罰孩子。及時懲罰孩子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爲什麼錯誤行爲被責罰的,他也才明白應該改正什麼錯誤?

3、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髒話出口就應採取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爲什麼罰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不瞭解合適的冷處理的時間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

應該是年齡幾歲就罰幾分鐘,比如孩子三歲就應只罰站三分鐘並在此期間周圍人不理睬他的任何舉動。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爲什麼被罰與體驗孤獨的滋味,又沒有超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哭着往我懷裏撲不認罰怎麼辦?”,很好辦,家長在告訴他爲什麼之後,只要閉起眼睛不理他,到應該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粗暴的打罵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

4、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爲標準

大多數家長認爲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行爲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法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法。

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

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爲,纔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爲。

5、抓住重點,持之以恆

這是非常重要並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着。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爲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

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爲進行矯正,反覆責罰以使這種行爲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爲孩子罵人、一會爲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2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都在不斷重複原來的動作,習慣動作是潛意識,無需大腦思考,無需用意志去控制。

葉聖陶先生把“習慣”和一個人的'“能力”聯繫起來:走路和說話是人人具備的兩種基本能力,因爲我們從小習慣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纔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比如,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事物記下來的習慣,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因此,習慣養成得越多,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爲:“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爲習慣的養成階段。我們家長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薰陶,比如,生活習慣、待人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等等。

關於怎樣培養好習慣,育兒專家都有很多經典的著作,以下說幾個“反面教材”,不良習慣,對人的一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

一、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要發泄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我們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旅遊,其中一個朋友的孩子5歲,僅僅相處了三天,這男孩的火爆脾氣,讓所有人都崩潰了!

看電視時,他說要看少兒頻道,他媽媽只不過慢了一秒鐘的時間,他居然抓起遙控器拼命往電視機上砸去,一邊還撕吼尖叫;吃晚飯時,他喝了很多飲料,他媽媽說不能喝太多,結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媽媽的腦袋上,還理直氣壯地哭喊;朋友們一起打撲克,他想玩,就單獨給了他和笑笑一副,誰知他不領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東西都掀翻了……

別人的孩子,我不會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長:必須儘快幫助孩子糾正惡習。如果希望世界都圍着他一個人轉,一點願望沒有滿足,就大發雷霆,那麼將來長大到了社會上,肯定會撞的頭破血流!當他遭遇拒絕、遭遇失敗、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會有很好的心態,去面對問題,更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控制情緒。

矯正寶寶壞習慣父母需以身作則 第2張

二、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事沒始沒終

一個朋友的孩子已經8歲,上小學了,我帶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圖,和笑笑一起拼,當笑笑還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開,衝到房裏,拿出一個奧特曼變形玩具。 笑笑擡頭看了看,又低下頭,依然專注於手中沒有完成的活兒。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劃了兩下,又轉身翻開抽屜,拿出一張碟,對笑笑說:“弟弟,我們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靜地說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讓哥哥的媽媽瞠目結舌。是的,笑笑2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訴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煩惱,說她兒子一直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沒耐心,不能堅持,現在上學了,老師也批評他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東張西望,回家做作業呢,也很磨蹭,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事兒,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看電視一會打槍居然能折騰兩個小時。

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沒始沒終,長大以後可能很難成器,並不一定是幹什麼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個認真投入和持之以恆的態度,而且,不能專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沒有效率,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也讓人感覺缺乏責任感。我讓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兒子顯然已經養成了“習慣”,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糾正惡習,雖然改變很難,但是爲時不晚。

三、依賴性強,不愛思考,遇到問題就找媽媽

這是一位網友媽媽向我發來的求助,女孩5歲。她說,孩子的獨立性很差,特別依賴媽媽,不僅僅是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還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畫畫的時候打不開彩筆盒,不會自己想辦法,就是找媽媽;玩滑梯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不會自己面對,就是哭着要媽媽;看動畫片裏提出的問題,不會自己思考答案,就是問媽媽……

獨立,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愛思考,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習慣於依賴別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風雨。我們愛孩子,就要捨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能夠擁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種依戀,是爲了分離!我提的幾個建議: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過於代勞、過於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提問,激發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別忘了適時給一點啓發;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