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耐心引導,要學會給孩子減負,對孩子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長”,孩子的世界是很純淨的,下面跟大家分享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1

少說一點,你的孩子會更加優秀。

聽過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裏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裏拿了2元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得越多,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

“你怎麼又犯錯了,我都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很多時候,父母以爲說多了,孩子才能記住。

卻不知,嘮叨正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好的父母,話都不多。

少說,多聽

看過一則泰國小短片:

短片中,媽媽們在幼兒園門口等待放學的孩子,當看見滿身污泥的孩子們走過來時,媽媽們不分青紅皁白,立馬開啓“嘮叨”模式:

“嘮叨”結束時,學校的電視上開始播放一個叫做“今日好學生”的小視頻,主角正是她們的孩子。

原來,孩子們之所以渾身泥巴,就爲了幫助滿載花盆、推着獨輪車、摔在泥巴里的園丁爺爺。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

知道真相的媽媽們,都覺得很意外:“我沒想到是這樣”、“我以爲他又調皮了呢”,她們爲孩子的舉動而感動驕傲,有的甚至激動地留下了眼淚。

現實生活中,孩子犯錯時,有的父母也會和視頻中的媽媽們一樣,不明真相劈頭蓋臉亂指責一通,而不知有時傾聽孩子,瞭解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有機會解釋自己的行爲,纔是最高明的做法。

就像這位媽媽這樣:

一個小孩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接到老師電話的母親很納悶每天走得那麼早的兒子爲何會遲到。

她沒有打罵孩子,只是心平氣和的問孩子:爲何你那麼早出去,卻總是遲到?

孩子見媽媽沒有指責自己的意思,就一五一十地告訴媽媽:我去給賣早餐的老奶奶幫忙,忙着忙着就忘記了時間……

媽媽聽後抱了抱兒子,決定第二天和兒子一起去幫助老奶奶賣早餐。

孩子放學回家收到一張紙條和一塊手錶:“幫助他人是好事,但總以耽誤學習爲代價,你幫助他人的力量會一直微不足道,”感動的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蘇格拉底說:“上天賜給每個人兩隻耳朵,而只有一張嘴巴,就是要求人們多聽,少說話。”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善於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方式。

好的父母,不多說,會傾聽,讓孩子有解釋、證明自己的機會。

少說,多做

有一天,去某幼兒園旁的'餐館吃飯,左右桌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

“寶貝,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孩子不能站在椅子上,這樣不禮貌……”

“寶貝,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可女孩像沒聽見一樣,繼續我素我行,接着是筷子打孩子手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聲。

一頓飯工夫,就見那位媽媽從頭到尾都在忙着嘮叨孩子,孩子做什麼都不行,孩子做什麼也都是錯。

而另一邊的媽媽和同樣穿着某幼兒園衣服的女兒從頭到尾都是安安靜靜地吃飯。

媽媽按照孩子的意願點了兒童牛排,孩子不會用刀叉,企圖拿刀叉亂打亂敲,媽媽趕緊制止,媽媽貼着孩子坐着,握着孩子的手,手把手教着孩子怎麼使用刀叉,一次不會,就兩次,兩次不會,就三次,直到孩子學會……

孩子沒有牴觸情緒,認真地模仿着媽媽切着牛排,開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媽媽嘴邊,吃着孩子切好的牛排,媽媽會心地笑着,整頓飯看起來其樂融融。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吃飯,同樣是媽媽,爲何讓吃飯的氛圍天壤之別?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象一隻黑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隻黑熊的形象。

所以對於第一個女孩的行爲,媽媽的喋喋不休不僅沒有奏效,還招來女兒的叛逆和反感。

相反,第二個媽媽不急於說教,讓女兒效仿自己的行爲,反而讓孩子覺得有趣。

很多父母和第一個媽媽一樣,總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麼做才能文明禮貌,而不知良好的品行,不是讓用嘴巴嘮叨讓孩子知道,而是在行爲上做到,讓孩子看到。

都說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家風,但更贊同王夫之說的,身教重於言傳。

好的父母,不多說,多做,讓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少說,稍等

在書上看見美國著名學者斯特娜夫人教育自己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故事。

一天,維尼夫雷特問母親:“我想去朋友家玩一會,可以嗎?”

斯特娜夫人回答說:“可以,但必須在12點半以前回來。你知道我們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而且一直打擾別人也是不禮貌的。”

可約定時間都過了20分鐘,也沒見維尼夫雷特,斯特娜夫人安靜地等着,半個小時後,維尼夫雷特回來了。

斯特娜夫人見晚回的女兒,並沒有發火,只是告訴她:“今天時間來不及了,電影是看不成了”,還配上了一句:“這真遺憾!”

維尼夫雷特很難過沒有看上心儀已久的電影,但深深地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失言過。

面對孩子的過錯,斯特娜夫人沒有長篇大論,只用耐心和等待讓女兒明白:如果早聽母親的話,就不會錯過一部好電影。

有時候用事實說話,勝過千言萬語。

想起姐姐教育外甥的經歷,不以爲然。

週末去姐姐家蹭飯,飯後,一起陪小外甥看電視,看着看着小外甥就把腳放在了茶几上。

姐姐告訴小外甥這樣不禮貌,讓小外甥拿下。

聽到姐姐嘮叨,小外甥放下了腳。可沒過多久,又放了上去。

姐姐又提醒,“別把腳放在桌子上,說過多少次了,快放下來。”

小外甥小聲嘀咕“管得真多”,放下腳後,沒一會又放了上去。

姐姐準備發火,姐夫示意姐姐不要嘮叨了。

看了一會,大家準備關電視睡覺,小外甥一起身,就叫道:“哦,我的腳動不了了。”

姐夫偷笑地說:“寶貝,怎麼了?”

外甥說:“我的腳麻了!”

姐姐這才恍然大悟,知道姐夫剛纔爲何阻止自己嘮叨了,是想等孩子自己明白道理。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好的父母,話都不多,等結果,用事實告訴孩子犯錯的成本。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最高贊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一名初一男生說:“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爲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裏不知不覺就煩……”

初二的女生也說:“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爲了氣他們……”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身爲家長總是害怕孩子變成熊孩子,所以總是急着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

卻不知,當孩子心理上構築起抗嘮叨的“防火牆”,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叛”,聽不進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聽,讓孩子知道你是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多做,讓孩子知道什麼纔是正確得體;

不妨稍等,讓孩子知道犯錯是要付出代價…

或許,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2

1、平等:不擺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家長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長輩,把孩子作爲成人的附屬品,孩子容易變得保守、膽小、被動和聽話。“爲什麼爸爸可以對我發號施令,而他卻總是拒絕我的要求。”“我長大了,明白大人們在說什麼,但媽媽老是說我小孩子不要插嘴”……父母這種家長式作風,讓孩子只能乖乖聽從命令,不敢違背反抗,讓孩子難以和父母建立親密感。

好父母話不多值得收藏 第2張

家長要適時放下架子,像一個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蹲下來,讓他看着你的眼睛。父母還應該拿出時間跟孩子瘋玩,與孩子有着更多的言語交流。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你的孩子,通過你的關愛、聆聽、讚賞、支持以及真誠對待,幫助孩子喜歡自我、欣賞自我、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在做一些決定時,例如今天想去哪裏玩,或者是否更換他的牀單時,都傾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讓他覺得自己也是有選擇權,也是被尊重看待的。

2、民主: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儘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家長應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關心,更重要的是感到被尊重和被欣賞。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很重要,孩子的依賴感建立在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上。這份情感的建立關鍵是父母能夠經常與孩子交流思想,一同享受快樂的家庭時光。

閒適在家時,對孩子的一些隨意搭訕,或者鼓勵孩子和自己一起玩象棋、跳棋,就能很好地拉近親子距離。另外,爸媽都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發生爭吵時儘量避開孩子,有不愉快的事情儘量不帶回家中。也不要隨意呵責、怒罵孩子,父母以身作則,用行動去引導和教育孩子。

3、友好:建立友好的親子溝通關係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藏有小祕密,和自己的交流少了很多,親子之間缺乏對話其實是孩子與你漸漸疏遠的表現哦!家長有沒有反思過,爲什麼孩子都不太願意跟你聊天了?是不是你經常忙於工作,很少主動和他說話?還是每次他高興地跟你說今天幼兒園趣事,你總是敷衍態度?

其實在親子溝通上,首先家長要擺正心態,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面對孩子。不要誤以爲與孩子同一屋檐下有一份親情、有一份默契就可以無需坐下來面對面地交談;也不要當孩子和你交談時,擺出一副家長的威嚴來對孩子講出來的事情給予“語重心長”式的迴應和教育。像這樣“不主動”和“沉重”的對話,都會使得孩子減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慾望。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

4、德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好寶寶,乖孩子不是一味的聽話、懂事、成績好等等這些“美好”的標籤。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一個全方位優秀的人才,而應該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學會做人,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如果人做不好,學問也很難做好,事業成功就無從談起。一些孩子人格上有缺陷,比如心理問題突出,厭學情緒嚴重,自主意識淡薄,抗挫耐力脆弱,道德品質低下,罪錯比率上升等,就是家長不注重人格教育的結果。

培養孩子健康的情緒情感,要讓他學會愛家長、愛他人、愛社會。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榜樣,你的責任心、事業心、勤奮、勇敢、自信都能深深地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

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交流,傾聽他們的要求和願望。多給孩子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小朋友一起做遊戲,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讓孩子加入到自己的社交圈,參與接待客人,給客人讓座、倒茶等;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讓他們學會一些勞動技能,在勞動中培養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和協作精神。

5、好父母不會說出的10句話

好父母都應該是通情達理的,但是家長往往容易一時意氣,而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以下10句話,家長真不應該隨便說出口。

惡言:傻瓜、說謊、無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廢物。

責備:你又做了錯事,真是壞透了。

壓抑: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哀求:求求你別再這樣做好嗎?

抱怨:你做這種事,真讓我傷心透了。

賄賂: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自行車。

諷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這種事。

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質將使孩子受益一生。爲此,父母應當經常調整自己,總是以理智、通達、自信、積極的狀態站在孩子的面前。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