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親子知識 > 育兒科普 >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上有很多小知識是我們不曾瞭解過的,這些知識都非常有趣。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的相關內容。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1

1、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個面:人們發現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景色是不會變化的。而且總是以一面對着地球,彷彿有意不讓人看到它的背面一樣。這是因爲月球不僅繞地球轉動,它還可以進行自轉,而且它自轉一圈的時間與公轉一圈的時間剛好一樣,因此地球上的人永遠只會看到月球的一面。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

2、地球周圍的人造衛星巨多:我們知道地球除了月亮衛星還有很多人造的衛星,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2013年人類一共發射了6600顆人造衛星,其中3600顆還留在太空,有大約1000顆在有效運行。

3、人類鑽過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在1970年,在科拉半島所進行的一項科研工作形成的,也是迄今爲止,人類進行鑽探的最深的一個鑽井,深處達到驚人的12262米。據說是因爲在鑽井聽到了類似人類的哭嚎聲,科學家也不能解釋,才停止了鑽探。

4、地球轉得非常快:在整個地球之中,不同的地方轉動的速度也不同,因爲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速度最快的應該就是在赤道上,其自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四百六十四米。那爲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呢?這因爲地球自轉的速度是勻速,加上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們才感覺不到地球的自轉。

5、地球以前是紫色:我們現在看見的地球是蔚藍的大海,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燈火璀璨的城市。但是在遠古時期,植物吸收陽光後會變爲紫色,所以以前的地球是紫色的。

6、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地球不同地方的氣候都有着差別,那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在哪裏呢?南極洲沃斯托克科學考察站是目前測得溫度最低的地方,爲-89.2°С。利比亞的阿齊濟耶省是目前測得溫度最高的地方,爲58°С。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2

地球數據

年齡:44~46 億年。

公轉週期:約365.325天

迴歸年長度: 365.645天。

公轉軌道:呈橢圓形。7月初爲遠日點,1月初爲近日點。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 第2張

自轉週期:恆星日爲23小時56分06秒。太陽日爲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天然)——1顆(月球)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氣(0.03%)稀有氣體(0.933%)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徑 = 6378.140 公里

極半徑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徑 = 6371.004 公里

最大周長 ≈40000公里

赤道周長 = 40075.13 公里

體積=10832億萬立方公里。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表面積=5.11億平方公里。

海洋麪積=3.617453億平方公里。(佔總表面積的70.8%)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公里(佔總表面積的29.2%)

緯度1°長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緯度φ處)

經度1°長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氣中的聲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氣中的聲速(常溫)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場強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極:76°N, 101°W;

南磁極: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

地球表面脫離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數(J2000) k = 20.49552"

黃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黃徑總歲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紀)

歲差週期 = 25800 年

平均軌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3

天象知識之地球的構成

地球內部結構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爲“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爲“古登堡面”。據此,科學家們認爲,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爲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爲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爲地核,中間一層稱爲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要簡單 第3張

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範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岩外,基本上是花崗岩、玄武岩等。花崗岩的密度較小,分佈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佈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嶽。地殼上層爲沉積岩和花崗岩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爲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爲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蓋着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岩。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硅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爲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爲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一般認爲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

懷孕科普
新媽科普
育兒科普
孕育飲食
早期教育
母嬰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