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在職場上也是有很多不同階段的門坎等待我們跨越的,所以關於職場的門坎需要更多的技巧,以下分享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1

第一坎:“青黃不接”階段

工作1-3年是職業生涯中“青黃不接”的階段:你不像畢業生那麼“單純”,也不像職場老油條那麼能“獨當一面”,這個時候的你如果是跳槽找工作,還是有一些難度的。

處於這個階段的你,問的最多的是“我是誰”“我能做什麼”,這種迷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會經驗,這段時間內最好不要跳槽。如果你在這段時間較爲“安靜”,你往往能夠積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從學習邁向工作”時段內寶貴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業心態,許多人“愛跳槽”的毛病往往就是從這個階段“穩不住窩”開始養成的。

第二坎:“職業塑造”階段

工作3-5年後,你就會步入“職業塑造”階段,逐漸熟悉組織文化,瞭解組織內情,建立初步的人際關係網,你的“職業性格特點”也會逐漸暴露,對於哪些些是你的特長、哪些是你的不足,你都可以通過職業方向來進行調整和矯正。

如何調整呢?你不妨在你工作的相關領域先適當地變換下工作方式,比如在同一個公司內部的不同部門進行換崗,這樣不僅能開拓視野,增添新鮮感,還能測試出你究竟最適合什麼工種。如果你發現你的性格和特長與現有工作偏差太大,就改行吧,不要貪戀現在的工作薪水有多高,環境有多好。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

第三坎:“職業鎖定”階段

工作5-10年,隨着你對自身優勢及性格特點的日漸清晰和不斷的實踐鍛鍊,你會步入“職業鎖定階段”,有的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承擔起工作的責任,併發揮自己的能力;有的人會產生“要不要重新開始”的疑問……

這個時候,如果你依然願意嘗試這份工作,就應該端正態度地投入戰鬥,不斷磨練和積極探索、修正下一步的工作流程和發展方向。即使已經暫時“鎖定”了你的職業種類,也要勤奮地不斷尋求自我的突破,逼迫自己不斷刷新新高度。

第四坎:“事業開拓”階段

工作10-15年,你的“職業”將成爲終身的“事業”。即使你現在仍然每天是“爲了老闆的事業”而奔波,但年齡和閱歷將會把你推向事業的起跑線。這個階段的你可能遇到的主要疑問是:接下來的歲月,我應該做些什麼?

人到中年,很多人在機會面前不敢貿然決定,因爲從心理上理解了人生的有限,而自己也開始重新衡量事業和家庭生活的價值。在35-45歲之間,會發生職業生涯危機。

第五坎:“事業平穩”階段

工作15年後,你已經步入了“不惑之年”,前期的“職業鎖定”階段和“事業開拓”階段已經爲你留下了一些沉澱。在這個階段,你所需要的是如何使你的事業能夠在平穩的過程中持續上升。在這個期間內,你要不斷地去觀察市場、瞭解市場,不能有絲毫的鬆懈,所以你可能會感覺很累很辛苦,但很快會變得遊刃有餘的。

那些豪言壯語都會變爲現實,你將會被推到事業的巔峯,不過這一切美妙結果的前提是你先要在前面的幾個階段表現得很努力很用心,這就是“世間自有公道,付出定有回報”的道理。成功跨越這幾道坎,必將能成就職場。

人生總要邁過幾個坎,才能成長;同樣,職場也要經過幾個轉折期,纔能有所成就。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2

寧作鳳尾型

人往高處走

衛芳(女,28歲,待業)

大學畢業後,我在一家跨國公司做文祕。去年,爲準備出國留學辭去了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辦成留學手續。後來也找過幾份工作,沒幹多久就放棄了,因爲無論從薪酬還是工作條件上講,都不如原來的那家公司。我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總不能越走越“低”吧!

這種心態一直伴隨着我,在家已經待了快一年了,不少朋友都勸我,隨便找份工作先幹着,然後再騎着馬找馬,可我這個人比較擰,與其找份工作心猿意馬地幹,還不如踏踏實實找份能做得長久些的工作,這樣一方面對公司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

經過一些面試,我發現,想去跨國公司的人很多,競爭很激烈,爲此我找過“獵頭”,但從我的工作經歷上找不到一些絕對的優勢,他們希望我再積累些經驗。我想,如果找一些一般的公司,經驗是積累了,但這種經驗又未必適合跨國公司的要求,所以即使積累經驗也要找個跨國公司,哪怕小一點也沒關係。

就這樣從7月起,我通過網絡向跨國公司自薦。上週我參加了兩次面試,一個已經黃了,另一個通過了初試,我很高興,成與不成都沒關係,因爲這種方式是可行的,我想自己遲早可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

潛在就業型

跳槽跳猛了以後

京Q(男,29歲)

我跳槽跳得比較猛,基本上屬於腳剛落地就想跳的那種。沒別的,因爲總是這山望着那山高,進去一看也差不了多少,於是又往別的山上看。就這麼換來換去的,最後再想換個山頭兒都難了,因爲人家一看我的簡歷就開始擔心:怎麼這小子三天兩頭換工作,是不是在我們這兒也幹不長久?

一次在樓下理髮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老大哥,人家奔50的人了,可日子過得比我好,而且工作時間靈活,想多掙點兒就多掙點兒,累了就歇歇,我馬上就感覺這工作特別適合我幹。什麼活兒?班車司機。

當然,我說的班車司機不是給大企業、國家機關開班車的司機。我是帶車求職,自己找的,什麼合同都不用籤,一個月給我3000塊,工作日一天兩趟,雙休日還可給旅行社拉點活兒,一天500到800不等,把油錢、養車錢除去,一個月也不少掙。如果還不知足,可以往歌廳酒吧跑跑,那裏的服務員下班較晚,一般都是打車,人多了坐不下,人少了費用又高,所以給我們留了個掙錢的縫兒。我開金盃車拉她們,一下上十個也行,費用比打車低不說,再加上這種活兒一般都是有朋友介紹,安全上有保障,不光她們有保障,我也有保障,所以生意還挺火。

嫁作人婦型

這份“工作”也不輕鬆

艾文(女,32歲,待業)

對於女人而言,我一直覺得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現在大家都在追求生活品質,似乎有房有車纔算達到溫飽。女人如果去工作的話,不是不成,我認爲最好是在婚前,嫁人後得照顧家,得生孩子,這必然要影響工作,影響工作就是影響收入,影響收入,生活品質就要下降。

嫁得好你就不會有這麼多煩心事,收入由老公來完成,你只要把家照管好就行,這樣你的壓力就少得多。我的一些朋友婚後還在工作,她們常跟我抱怨很累,工作壓力本身就大,還得管家,而且老公和自己的工作都不穩定,隨時都得準備着被公司開掉。所以必須有所積蓄,可還得供房、供車,壓力大是可想而知的。

我有時就半開玩笑地跟她們說,看,還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吧!她們也跟我開玩笑,讓你今天美,你老公哪天不要你了,看你怎麼辦!我就罵她們臭嘴。她們說得也很實在,我是有這種潛在的危機感,但我又不是不能工作,他不要我了我還可以去工作,有什麼了不起的。再者說了,女人光嫁得好還不行,還得會經營夫妻感情,因爲嫁得好不代表就不要感情了,而感情是需要培養的,所以我這份“工作”也不輕鬆呀!

脆弱膽小型

不服不行

古桐(男,34歲,食品銷售主管)

我始終弄不明白,35歲與34歲或是36歲在就業方面有何實質的差別,但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過去,“35歲現象”都實實在地圍繞在我們身邊,看看那些報紙、網站或是招聘現場的廣告,大都要求應聘人員的年齡要低於35歲,我不能理解。

今年我已經34歲了,公司的業務正處在一個上升期,所以我的工作還算穩定,但我知道商場是瞬息萬變的,誰也不能保證它永遠處於上升期。而且中國有句俗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所以我遲早也會面臨再就業的狀況,但每每想到“35”這個數字,我對自己就沒了信心。

壓力,一股強大的年齡壓力壓得我喘不上氣來。因爲房貸、車貸還差不少,因爲還要結婚生子,難道真如有些人說的,“35歲就該退休”嗎?我不服氣,我也不能服氣,這簡直沒有任何道理。但看看我身邊的同事,35歲以上的真不多,這樣的現實又不能讓我不服。

“面對現實”,是我們生存、發展所必備的素質,35歲是任何人也無法迴避的,它是個自然規律,所以無論服與不服,我們必須面對,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面對似乎越發地脆弱了起來,以前爲一件工作上的小事敢與上司爭個臉紅脖子粗,現在不敢了,因爲怕積怨,因爲擔心因小失大,擔心失去工作,所以惟有時時謹慎、事事謹慎,哪怕再有能力也一樣。

設想假如型

假如自由職業也算是一種職業

繼榮(女,33歲,自由撰稿人)

當“35歲現象”出現的時候,我也就30來歲,從那時起我就有了危機感,因爲我只有大專學歷。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競爭壓力,我不得不對自己的未來重新規劃,拋開能力不談,因爲這對於用人單位而言很虛,一時間很難得到證實,而從年齡上談,我已經有些“老”了。

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我走上了自由撰稿這條路。從某種角度講,我應該算是個永遠的失業者,因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乃至各類公司都未能給我這類人提供職位,但這並不代表我沒有收入,我靠爬格子掙錢,有人把我們這類人叫“自由撰稿人”。這算是一種職業嗎?如果是,那我又永遠不會失業,哪怕我活到100歲也如是。但不失業並不能保證我月月有收入,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沒有月收入的職業呢?

我們現在所說的就業也好,失業也罷,往往是以收入爲界限的,有收入就未失業,沒收入就失業了,我覺得這並不準確,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興的職業也在不斷地涌現,如大家已經知曉的“職業股民”“職業彩民”等等,他們的收入是不穩定的,而且很可能會賠錢,但這又算不算是一種職業呢?

無論是“自由職業”“職業股民”還是“職業彩民”,假如這些都算是職業的話,那35歲並不是一個問題,而且可以肯定地講,隨着年齡不斷地增長,你會越發地具有競爭力。

專家觀點

供需不平衡 堆起35歲這道坎

鄭東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35歲在就業年齡上是個重要界限,用人單位多不願招用,特別對於女性更是如此。這不僅違法,屬於年齡歧視,也有悖常理,因爲即使女性,一般退休年齡也得在50歲,不至於提前十幾年就退出勞動力市場。但是,這確實又是社會就業和單位用人方面普遍存在的現象。

爲什麼發生這種現象?首先是勞動力供給因素。我國人口衆多,勞動力豐富是基本國情,每年新成長勞動力上千萬,農村富餘勞動力數以億計,城鎮下崗失

業人員集中,此三股勞動力俗稱“三碰頭”。用人單位既然有那麼多勞動力可以選擇,當然是要年輕的,所以35歲以上的人缺乏就業競爭力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勞動力供大於求,是我國要長期面對的問題。

除了供給因素,還有需求因素。那就是就業增長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服務業,特別是傳統服務業;二是加工工業。這兩大行業要的是體力,要的是年齡,甚至是黃金年齡段的勞動者。加工企業要的主要是18~25歲的勞動者。兩大因素加起來就使得就業年齡上限保持在極低的水平。

但是,在某些行業也不盡然。這幾年,月嫂、宴會嫂,甚至空嫂都有了。可稱爲“嫂”的肯定不在35歲以下,說明35歲以上的就業或再就業也不是不可以,儘管只是少數。各種“嫂”一般都有相當的'素質,經過專門的培訓和選拔。她們的出現表明,勞動者的就業靠素質,要靠素質去延長就業年齡。

最近兩年,沿海地區加工企業出現了“缺工”現象,鬧起“民工荒”,從廣東、福建到浙江,甚至更多地方都相當普遍和相當嚴重。據估計,僅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企業缺工就達200萬人以上。

細分析,其中有很多因素。比如加工企業工資低,還發生拖欠和剋扣,勞動條件差、工作艱苦,使很多勞動者不想進入或退出了這種行業。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因素,那就是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兩大行業的因素。他們不僅35歲以上的不用,而且25歲以上也不願用,在這種用人觀念和用人行爲的引導下,稍大年齡的勞動者就都不敢出來,致使在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卻出現了有些企業招不到工的現象。

職業生涯中的五個坎該如何成功跨越 第2張

“民工荒”足以說明,企業用人觀念和行爲是到了該轉變的時候了,同時也說明,35歲的人並非沒有競爭力了,主要是因爲市場需求出了偏差,而這個偏差來自我們勞動力市場的供大於求。

正確認識和促進青年人就業

葛道順(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 社會政策研究中心)

知識經濟時代,年輕人就業難,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中,35歲以下佔很大比重是一個共性現象,但並不能說明,35歲就沒競爭力了。

青年人的實際失業比重會降低,但就業壓力巨大

登記失業率代表與原工作單位完全解除了勞動、工資及福利關係的存量勞動力和尚未進入市場的新增勞動力在勞動部門登記爲無業的人數占城鎮勞動適齡人口總數的比率,所以登記失業率並不完全代表一個國家的失業的真正狀況。一方面,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在存量勞動力中,大量的下崗、在崗無工資等尚未與原單位脫離關係的職工並沒有登記爲失業,但他們實際上處於無業狀態,不可能再回到原單位上崗。據專家估計,下崗人羣總數應該超過登記失業人數,其中90%以上是35歲以上勞動者。另一方面,35歲青年人就業靈活,職業流動頻繁,隱性就業較中年人普遍,所以實際失業人數應該比登記人數要少很多。這兩方面原因導致青年人的實際失業比重會遠遠低於登記失業統計的70%。

儘管如此,由於中國青年人口規模大,每年新成長勞動力數以千萬計,就業壓力依然十分巨大。

青年人失業率上升多源於不願就業

青年人失業率上升是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在我國發達地區也同樣如此,這主要是因爲知識經濟出現後,體力勞動者地位下降造成的。以上海市爲例,上海市青年失業比重超過70%,但青年人求職的主動性不足。上海今年一季度用人單位共發佈17.9萬個招聘崗位,求職人數達23.4萬人,每100位求職者只有76個崗位可供選擇。與此相反,17.9萬個崗位中,要求求職者年齡在35歲以下的比例高達68.1%,絕對需求在12萬人以上,但實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只有5萬多人,每個年輕人至少有兩個崗位可以選擇。這些崗位基本上是體力勞動性質,其中六成只要求高職技校、中級技能證書即可,與上海青年人的勞動技能素質基本適應,但由於上海青年人就業期望較高,導致多數年輕人寧願待在家裏。

應採取綜合措施促進青年人就業

爲促使青年人走出家門,美國和歐盟主要國家相繼採取了“工作福利”政策,即規定青年人只有參加一定量的工作才能享受一系列國家福利。在我國現階段應該相應採取以下措施促進青年人就業:第一,重塑勞動最光榮的優良傳統,尊重體力勞動的成果,幫助青年人轉變就業觀念;第二,擴大青年期的職業技能教育,增強青年人的可就業性;第三,倡導招聘單位放棄工作經驗等無實質意義的附加條件,嚮應屆畢業生敞開就業大門;第四,大力發展繼續教育,給只具有初級、中級技能的青年人創造發展空間,消除他們就業的後顧之憂。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