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在職場上,許多三十歲的人,會面臨更多社會壓力。甚至會懷疑自己,對自己的未來來很迷茫。而三十歲的人想要走得更好,就需要做好規劃。以下是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1

三十歲的職場人,在而立之年總是面對着諸多的困惑,過去的7、8年工作給自己帶來了什麼?未來的自己又該往何處發展?

衆多的問題,讓即將邁入三十大關的職場人,難免會感覺到無所適從,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也使得這些馬上步入經驗與精力最豐富年齡段的職場中間,不得不率先考慮未來的職業規劃。

對於30歲這個特殊年齡段的職業規劃問題,民生銀行總行高級培訓經理宋春濤指出,30歲開始做職業規劃完全不晚,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首先,需要心平氣和地和過去的自己對話,總結過去7、8年的職場所得、所失,並在此基礎上,樹立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目標;

其次,通過一些專業的職業性向測評工具,如MBTI、PDP、DISC等等,找到自己的職業優勢與潛能所在;第三,思考如何將職業目標和技能優勢結合起來,找準最佳的切入點。

天風集團公司高級經理悠悠谷也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30歲的年齡表明了已經有過不少的職場經歷了。

在這段時間裏你也許是一直從事一個職業,也許是經歷過幾個職業,對職場中的相關工作都有了瞭解,對你自己也有了瞭解。

那麼在通過對自己的全方位的分析後,綜合自己從事過的工作經驗,再考慮一下家庭情況,對你的職業發展再清晰定位,一旦目標明確就要努力的去實現它。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2

現代職業生涯的持續時間長得驚人,至少有45年之久,而且未來很可能會進一步延長。

它由三個主要階段組成,每個階段之間緊密關聯,你在一個階段的所作所爲既可能爲接下來的階段創造機會,也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

先說結論,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

我採訪的一位高管說,今年是他MBA畢業20年同學聚會,大家把自己的現狀說了一圈,發現過得比較幸福的,都是不怎麼瞎折騰的那些人。

在一個行業深耕多年,有良好的聲譽,穩定的社會關係和家庭,個人幸福度明顯比那些跳來跳去的同學要高很多。

所以,有重點的規劃每個階段可以更好的爲這個目的服務。

一、第一階段(大學到30歲出頭):強勢開局

我們人生很多決定都是發生在30歲之前,一份職業中的前10年,對於你將會掙多少錢有非常大的影響。

不要稀裏糊塗過完20歲,更別把所有壓力都留給30歲。

這個階段唯一目標就是爲接下來的兩個階段打好基礎。耐心,開放,目標探索,學習曲線要比職位、職稱,收入更加重要。

這是初出茅廬的時候,是找到自己的長板和熱情所在的時候,是樹立良好工作習慣的時候。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第2張

最重要的是,這是儲存職場燃料(可遷移的能力,有意義的經驗,持久的關係)的時候。

很多人都沒有花足夠多的時間,儘早建立起自己的技能、經驗和關係。

因此在本該有趣和回報最大的職業生涯的中間階段,就喪失了動力。

前面說到被動式成長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目標驅動力缺失。

人的本性是懶散的,趨樂避苦的,迴避壓力,很多時候會下意識的忽略到目標這個導向,因爲沒目標的話,沒有壓力,無論怎麼做都是對的。

所以這個階段就是通過探索,不斷試錯,找準一個可以爲之奮鬥5年甚至更久的目標,可以是財務上的,事業上的,感情上的,但至少是一個可以衡量的座標。

每個目標都是每段人生的刻度,我們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目標來縱觀我們人生的刻度,我們走到哪了,和我理想中的生活接近了多少等等。

有的人對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清二楚,一走出校門就很快置身於令人滿意的崗位上。他們是稀有的“獨角獸”,但大部分人並不是。

很少有人能確切地知道自己想要幹什麼,尤其是在剛剛起步的時候。

這是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充滿了嘗試和錯誤。這時並不是爲了找到一份活少錢多離家近神話般的工作,而是要找出你:

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喜歡做什麼,以及不喜歡做什麼。

一個清晰的目標,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着一個點去積累經驗,這種積累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

方向明確了,哪怕你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我們經常說,選擇大於努力,就是這個道理。

步入職場策略1:用大量的時間往內探索,提升自我認知和彌補短板。

阻止提升能力的常常不是缺乏渴望,而是缺乏認知。

遺憾的是,人正常的自身的覺察水平相對較低,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我們可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做重複的事情,並開發一些好壞參半的方法,結果成了壞習慣。

因此,我們需要他人(導師,專業教練,有閱歷的前輩等等)的協助來提升覺察。

直到我們開發出自我教練的能力之後,那麼我們就可以持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現。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發展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比如:

1、藉口

2、現實中毫無根據的成功幻想

3、不願傾聽別人的想法

4、未解決的負面情緒;

5、習慣性的注意力分散;

6、缺乏個人反省;

7、不願付出代價獲得經驗。

你成長中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是爲你量身定做的。

解決了,你就成爲了你這類人當中的倖存者。不解決,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爲誰。

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的過程中,我們都走過一樣的路。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

這個時期也是最佳彌補自身短板的時候,把它至少提升到平均水平。

如果你是個糟糕的演講者,那就去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和大量練習。

如果你情商不高,人際交往有困難,那就去學習高情商有哪些行爲和心態,提升溝通交流能力。

如果你英語不夠流利,那就抓緊一切機會學習打磨。

學習要比純粹的成功更重要,有時跌倒並不可怕,只要你能吸取教訓,並將這些經驗加以利用就行。

步入職場策略2:用好你的關係

比如導師、校友、朋友、父母、其他家庭成員、鄰居等。你可以借用他們來幫助自己, 瞭解那些可選擇的行業和職位。

磨鍊自己與某些行業、崗位和公司的“契合度”,也可以借用他們爲你打開機會的大門。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第3張

求職最好的方法不是毫無目的的海投,而是通過相關人士內推。

有一種比較好用的建立新關係的方法,那就是好好利用校友網絡和領英這樣的人才數據庫。

在校友目錄裏找找,有沒有哪位校友會成員就職於你的目標公司。

到領英上瞧瞧,有沒有哪個在目標公司工作的人與你來自同一所學校。如果能找到你們之間的聯繫,那就快聯絡他們吧。

態度要誠懇,問題要簡練,尊重他人的時間,給予適當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興趣目標和你現在的專業不符,這是你轉換跑道最好的時機(30歲以後更難)。

我在本科讀書時期做了大量探索,和本專業還有目標行業的人瞭解探討,最後決定轉去商科。

後來我重讀了一個本科才申請到商科碩士,從而獲得進入目標行業(金融或者諮詢)的敲門磚。

看上去我比同齡人晚幾年進入職場,但在前期瞄準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比那幾年毫無目標或者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更重要。

有個朋友35歲(從外貌上絕對看不出來),在某大型銀行做了10年軟件測試,最終發現自己再努力都愛不上計算機。

技術知識可以靠死背下來,但是非常痛苦終於崩潰,不想消極怠工也不想下半輩子都這麼痛苦。

前年下定決心辭職出國唸了金融碩士,去年畢業了回國找工作,才發現投簡歷根本沒有人搭理。

國內銀行基本只招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幾乎只招行長。投資銀行,非應屆生沒投行工作經驗不要。那就先從實習做起吧。

但是,有工作經驗的`不符合實習生條件,不要。

關鍵是,她在前10年也沒有積累什麼長期職場關係,找個內推都很難。最終她只有認清現實,回到讓自己很痛苦的軟件測試工作。

大腦在你20幾歲時爲了適應成人期,會達到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成長期的高峯,這就說明無論你想改變你的什麼,現在就是改變它的時間。

步入職場策略3: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成爲某方面的資深員工,學習高效的溝通技巧,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靠譜的印象,多尋求各種反饋,讓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你可以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選擇一些專題去鑽研,逐漸成爲別人諮詢的對象。你磨鍊的不一定得是震驚世界的高深技術,一些常會出現的問題或專題就可以。

一項最值得培養的早期習慣是高效溝通。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角色和行業,我們溝通的方式最能決定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

利用職業生涯早期的每一個機會磨鍊你的溝通技能,這不僅限於你說什麼,而且包括你怎麼說和在哪裏說。

大多數人都是糟糕的溝通者,如果成爲能溝通且能把故事講得精彩的少數人之一,那你就能脫穎而出。

我開始工作後,陸陸續續向公司申請了價值人民幣幾十萬的培訓基金,專門打磨我的溝通能力,回報對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巨大的。

有些很簡單的技巧你只要持續使用,就會有效果。比如說,我們可以在進行任何溝通之前先寫下一份簡單的大綱,包括對着鏡子練習時也要這樣做。

首先,話題是什麼?

我們的聽衆的注意力正在不同的電子郵件和會議之間快速切換,有一半的時間他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到底在說什麼,所以每一次你都要說得一清二楚。

其次,寫下你的三個重點,加上用於佐證的事實和原因加強說服力。這意味着你既有觀點,又有支撐它的證據。

最後,直白地說出你希望聽衆接下來怎麼做。這樣一來,你的溝通至少是有力和清楚的。

這就能讓你領先於世界上80%左右的人。

二、第二階段 (30出頭到45歲): 聚焦長板

隨着社會節奏加快,人在30左右就很快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眼前的生活雖然不是特別好,但是也不差,吃喝還是不用發愁,就是總覺得哪裏不對。

最後往往陷入了一個忙碌的陷阱,日子過的充實無比,而想要的生活卻越來越遙遙無期,反而漸行漸遠。所有的事情都沒有時間。

更典型的是,我想學習一門技能,然而我沒有時間;我想減掉大肚腩,然而沒有時間…

這就是客觀事實,生活所迫讓很多人不得不付出大量時間維持生活,而對新的挑戰與目標非常乏力。實際上已經陷入了這樣子的圍城:

生活還將就,時間永遠不夠。

一旦拖下去,只能讓自己更加的陷入被動,有了孩子後,更多瑣碎的事充斥在生活每一個角落裏。

在被動的煎熬下,是不是花了更多的時間用來彷徨和迷茫了?

到30—40歲就基本上能把一個人社會階層快定型了,這時候可以說是智力最後的巔峯。

如果第一階段打好基礎,大多數的升職加薪會集中發生在這個階段。

如果說第一階段是尋找你的甜蜜區,那麼第二階段就是錨定它。你要不斷問自己這三個難題: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第4張

我擅長什麼?我愛好什麼?這個世界需要什麼?

這個時候你要展現自我,讓自己鶴立雞羣,通過刻意練習來精通任一項技能,成爲某方面最頂尖或一流的專家。

在你確定要做的事情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哪裏?要集中在你的優點上。當我們關注自己的弱點時,竭盡全力也只能達到平均水平,缺點要在第一階段彌補。

沒有一個成功的組織或者人會僱用一個僅能勝任工作的人,成功的人渴望優秀,優秀來源於你對優點的關注。

無論你做什麼,要努力做得更好,這就是你提高能力的最好途徑。

儘量讓自己把眼光從小圈子中解放出去,要不斷的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學會在關鍵時刻做好選擇。

要擴大影響力,從一個執行者轉變爲領導者,要站上足夠的高度上,用戰略的眼光俯瞰全局。

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爲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走管理路線的,這個時候就應該積累在本行業的威信,和帶領大小團隊完成業務目標的經歷。

走專業路線的,那麼你在該專業領域應該有深度的認識,並對趨勢有很好的把握,並發展成複合型人才。

當你做的事有門檻了,深度的壁壘就建立了,並不是隨便能被取而代之的。這是在一個方向上靠時間熬出來的。

沒有極高的天賦,時間和專注度會幫你完成這一壁壘的。

在人工智能時代,π型人才是最被需要的。它指至少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又懂得管理知識的高級複合型人才。即“豎槓槓” (專業知識)稱作“硬科學”知識和“橫槓槓”(管理科學知識)。

“π型人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他們都是多棲領域的專家:

比爾蓋茨=科技+法律+商業:

蓋茨的父親就是一個頂級的律師,母親從事商業,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從小在法律、商業的耳濡目染,以及自己對科技的追求。

喬布斯=科技+藝術:

喬布斯在產品設計的藝術風格,產品發佈會和廣告的設計方面是把藝術融入血液的典型案例。

馬斯克=科技+商業:

馬斯克大學修的是物理學和商科,大學期間就嶄露出傑出的商業文案能力,在創業的過程中更展現出傑出的商業能力(例如資本運作和項目管理)。

我們普通人也是可以發掘出自己的專業技能的,就拿我所在的金融行業來說,最搶手的員工就是又懂數據又懂投資,還會溝通的人。

能做到這三點的那都是鳳毛麟角,每次我上項目的時候,都會留大把預算來招這些人。

而且,這種人的職業發展都不容易受到年齡的影響。

如果這個時期你的職業生涯停滯不前時,你要學會改變節奏或者改變戰場。比如我的好幾個同事在這個時期離開金融行業,去從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有個非常要好的女同事轉行去了教育行業,這讓她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而且她老公已經做到高管,所以經濟上沒有太大負擔。

有個特別喜歡烹飪的同事就開了自己的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同事也會經常去捧場,其樂融融。

還有一個做了舞蹈工作室,整個人神采飛揚。

從收入上來說可能不如金融業,但是他們經過前一階段的積累,更成熟更有底氣走出舒適區,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事業,獲得了更多的人生樂趣。

這個階段學習不能停。

三十而立規劃先行 第5張

我曾經碰到一個諮詢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但只是一個基層主管,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升機會,好多年沒有加薪了。

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培訓、進修或者其他形式的充電?”他說,“沒有”。

“從來沒有嗎?” “從來沒有。”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並不少見。

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原地踏步。你以爲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別人在進步,你與別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你也就退步了。

在經歷第二階段時,應當不斷地細微調整,有時還要大幅修正自己的職業生涯方向。我們需要定期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你可以問自己以下4個關鍵的職業價值評估問題。

學習:我是否正在積累有助於成長的新的技能、經驗和關係?

影響力:我是否正在改變個人、公司,甚至整個社會?

樂趣:我的職業總體上算不算我生活中正能量和樂趣的來源?

獎勵:我是否正在積累經濟價值?

三、第三階段(45歲到退休):持續的影響力

職業生涯後期並不一定就得在壓抑中被人遺忘,或在退休的那天遭遇突然打擊。有個前兩個階段的積累,這個階段重點尋找一條可以穩定延續到退休的職業道路。

策略1:在有價值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多做一些新的嘗試,嘗試不同的角色,即從“行動者”到“建議者”。

比如成爲某公司或者專業領域的顧問,非執行董事,培訓師,教練等。也可以從商業領域轉行到非營利性機構,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策略2:創業,開闢全新疆域。如果有適當的資源加上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積累,自己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創業者需要對自己的事業保有熱情,否則就太困難了。如果不能全身心投入,就無法成功。不要貿貿然進入自己不熟悉和沒有長期熱情的領域。

保持關聯性,對於職業生涯後期的人來說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

你每天是如何讓自己的技能,和身處的環境與時俱進的呢?

多和年輕人接觸,關注趨勢,保持開放的心態。

與其思前想後,不如採取行動。

將你能影響的東西都牢牢控制住,每年至少花一整天的時間反省和制訂職業生涯的策略,進行職場盤點,嘗試一些假設,確立目標,不斷建立和更新你的職場燃料,監控你的進度。

最後,借用我喜歡的喬布斯語錄,作爲結尾: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爲別人而活。

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裏。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