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江郎才盡的故事14篇

江郎才盡的故事14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

成語釋義:

江郎才盡的故事14篇

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來源追溯:

《南史·江淹傳》:嘗宿於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故事鏈接:

江淹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年輕時就已經聲名鵲起,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但是,安富尊榮的生活漸漸磨光了他的才情。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遜色不少。他寫詩往往提筆吟哦好久,也寫不出一個字來,即使寫出來了,也是文句枯澀,內容平淡。

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回家,停船禪靈寺,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給他。從此,他的文章便不再精彩了。

也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身邊說:“我的筆在你那裏多年,現在可以還給我吧?”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枝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了。

學以致用:

劉老師年輕的時候才思敏捷,發表了許多精彩的作品,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彷彿江郎才盡,漸漸地沒有新作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2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着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成語解釋】:

四字成語:江郎才盡

出自:《南史·江淹傳》嘗宿守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 可以見還。”淹乃探懷中,得玉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 時人謂之才盡。

解釋:“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 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

造句:

(1) “這這這……”他突然江郎才盡,心慌意亂,舌根子發短了。

(2) 他已經江郎才盡,已經放棄了希望和改變,還指望以"不作爲"來贏得20xx年的選舉。

(3) 本來是一個有才華的青年,就這樣被捧得暈頭轉向,最後弄得江郎才盡。

(4) 當時有些批評家說他江郎才盡了,我們從沒有這種感覺.

(5) 這位作家年輕時十分出色,得獎後不再努力,現在看來已經江郎才盡,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了。

(6) 老王近年眼力不行,作品極少,而他卻說自己是江郎才盡了。

(7) 這作家似乎已經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東西來了.

(8) 從今往後,我明白了,只有低能者纔會江郎才盡,我並非低能者.

(9) 一副好的繪畫藝術創作,大多都是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完成的,創作過程中常常會讓你覺得"江郎才盡",又常常會讓你感遇"柳暗花明"。

(10) 她爲了作文作業苦思冥想,已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3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

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爲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爲江郎。

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越,使江淹不願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在禪林寺旁邊的河裏,夜裏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裏拿出自己身上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

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人們於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爲江郎才盡。

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這個成語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

江是指的江淹,郎是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纔是才思、才情,盡是指的空、完的意思。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4

出處:《南史·江淹傳》。

意思:形容本來很有文才,後來卻寫不出什麼好作品了。或作“才盡江郎”。

江淹是南北朝時著名的文學家。他曾連續在南朝的宋、齊、樑三代做過官。在樑,曾任“金紫光祿大夫”,並被封爲“醴陵侯”,因此,他的詩文集稱《醴陵侯集》。據《南史》載,他年輕時候,家裏很窮,由於刻苦自學,寫出了很精采的詩和文章,並且以此出名。

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卻大大減退,文章平淡,詩也沒有什麼佳句。當時人們都說“江郎才盡”了。“江郎”爲什麼“才盡”呢?原因多半是因爲做了大官和享有盛名以後,生活優遊,自滿自足,不再刻苦努力,所以就退步了。

不過,當時還有一個神話似的傳說,說:江淹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對江淹說道:“我有一枝筆,留在你處已經多年,請歸還給我吧!”江淹向懷中一摸,果然有一枝五色彩筆,就還給了那人。從此,江淹就寫不出精彩的文句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5

江郎才盡的主人公是誰?

江郎才盡的主人公是:江淹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6

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爲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連詩也寫不出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7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1-2]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纔不盡》)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8

江郎才盡的故事解析

江郎才盡:比喻才情減退。

江淹的簡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中國南朝文學家。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東)。江淹出生於南朝宋,年少時即因文章而聲名顯著,一生爲官曆南朝宋、齊、樑三朝。晚年他仍擔任齊、樑朝的高官,但是作品質量卻大不如以前,被認爲是才思衰退所致,因此世人說他“江郎才盡”,至今傳爲文壇掌故。

南北朝的時候,河南考城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文學家,名叫江淹。江淹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爲命。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江淹讀書十分用功,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文學家,人們稱他爲“江郎”。不久他就受到了朝廷重用,當上了大官。然而,生活條件的優裕使江淹不願再去刻苦讀書,他也越來越脫離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到晚年的時候,文章不但沒有寫得更好,而且越來越退步。對此,人們有很多傳說。

有的說,有一次江淹外出乘船停靠在禪靈寺旁邊的河裏,夜裏睡覺的時候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向他討回過去借的一匹綢緞,江淹便從懷裏拿出自己剩下的幾尺綢緞還給了他。從此,江淹的文章水平就大不如前了。

也有人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人們於是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爲“江郎才盡”。

 江郎才盡的啓示:

後來人們就用“江郎才盡”來比喻某人的才思減退或者本領用完的意思。江,江淹;郎,古代人對男子的美稱;才,才思,才情;盡,空,完。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9

江郎才盡的故事:

【成語】:江郎才盡

【解釋】: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才情減退。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但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着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裏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裏已經很多年了,此刻就應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裏,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undefinedundefined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0

【漢字書寫】:江郎才盡

【漢語注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

【成語出處】:南朝.樑.鍾嶸《詩品》卷中:“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爲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江郎才盡的意思】:江郎:指南朝的江淹。原指江淹少年有文采,晚年寫詩卻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江郎才盡的近義詞】:才思枯竭、智盡能索、黔驢技窮、江淹才盡、計窮智短;

【江郎才盡的反義詞】:文思泉涌、出類拔萃、出口成章、學富五車、初露鋒芒、才華橫溢、文思敏捷;

【江郎才盡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名叫江淹,年紀輕輕就已經才氣無雙,他的作品被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安逸的生活漸漸磨光了江淹的才華。當他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寫文章的水平逐漸退步很多,寫詩的時侯還經常提筆好久也寫不出一個字來,即使寫出來也是沒有什麼內容可言。於是人們就有了這樣的一個傳說:有一次,江淹坐船回家的時侯船停在禪靈寺,江淹在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江淹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給他,從此江淹的文章便不再精彩了。也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涼亭中睡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面前說:“我的筆在你那裏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吧?”江淹聽了摸了摸懷裏,果然從懷裏取出一枝光彩奪目的五色筆來還他。據說自從江淹南柯一夢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了,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一直上進,不然就會不進則退。

【江郎才盡例句】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一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馬識途《學習創作的機會》:“我是不相信世上真有‘江郎才盡’的事。江淹晚年寫不出好作品來,不是他才盡了,是他已安於逸樂,不再熱愛生活了。”

【江郎才盡造句】

有人說你原地踏步,也有人說你江郎才盡,你不如寫一首膾炙人口的歌來反擊他們。

從那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得意忘形的低能者纔會江郎才盡,我並非低能者。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1

詞語解釋

【漢字】江郎才盡

【釋義】釋義“江郎”,指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盡”,完,沒了。江郎的文才沒了。比喻才思減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近義】黔驢技窮、江淹才盡、才疏學淺、才思枯竭

【反義】出類拔萃、初露鋒芒、才華橫溢、才高八斗

成語來源

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能夠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爲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連詩也寫不出了。”

成語典故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但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資料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就應能夠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1—2]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纔不盡》)

歷史考證

商丘市江淹墓

很早就有人懷疑“江郎才盡”的真實性。古直《詩品箋》引張溥的話道:“江文通遭樑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意思是說,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這種狀況不被後人瞭解,沈約明白了必須會笑話,因爲沈約就有這樣的經歷。據《梁書?沈約傳》記載:“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慄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慄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沈約乃一代飽學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卻唯有避讓三分,以免招致禍端。我們說他識時務也好,說他工奉承也罷,然而文人皇帝對文士的鉗制與文才的扼殺卻是不爭的事實。更有甚者,善爲詩賦的江淹“遭樑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沈約字休文)竊笑後人矣”。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顯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說“才盡”,死後只落得“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梁書.江淹傳》)的蓋棺之論。“江郎才盡”一語自此成爲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頭禪,江淹也受到歷代文人的譏訕。只有遭際相近的沈約看破機關,曉得江淹不是“才盡”,而是“要命”。

江淹夢筆

關於解釋“江郎”爲何“才盡”的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園中涼亭午睡,迷濛中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那裏己經很久了,是不是就應歸還給我了。”江淹一摸懷中,果然有枝筆,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筆。於是,他就把這枝五彩筆還給了郭璞。誰知一覺醒來,這位曾寫出過不少峭拔蒼勁詩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無,再也寫不出五彩繽紛的文章了。這就是那個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置信的江郎夢中還筆的故事。

另有傳聞: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小睡,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匹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再精彩了。

江郎智慧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意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向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爲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也許人們並不清楚,聰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盡”的把戲,把後人給涮了一把。

undefinedundefined

據《梁書》記載,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羣,成爲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隨建平王在袞州任文書之職。後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不知是建平王愛惜人才,還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總之,劉景素覽文後,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袞州考中秀才,因爲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後,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樑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跡歷程能夠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忙了他。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讓江淹名垂千古的卻是因“江郎才盡”。但從江郎的經歷能夠看出,他不是真的才盡,而是恰恰相反。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的江淹,最明白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後,總結了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寫寫畫畫的毛病,並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即使不得己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啓運從瑤璣”之類的應景華麗篇章。爲的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苟全於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歎的文采都轉化成了於亂世求生存的智慧,雖然這是一種苟且的當奴才的智慧。寫到此,不禁讓我想起了以前被稱爲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那麼他的託夢還筆便是曠世奇謀。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願因文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梁書》),這也許就是他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後的江淹仍然智慧聰明着呢!

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後,衆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之後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鑑,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先官服,投奔蕭衍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是爲樑高祖武皇帝。江郎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郎顯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這顯然不是“江郎才盡”了。有意思的是,迄今爲止也沒有人覺得“江郎才盡”是誤讀了歷史。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對社會問題一般有三種心態:一是無意爲之而不寫;二是有意寫而不寫透;三是明白不便寫而不寫。江淹無疑也歷經了這三種心態意境,最終爲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罷筆。但,不論怎樣說,這樣心態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這並不是江淹的恥辱,專制制度註定了文人本身的杯具。當然,在這一杯具中,往往也不乏喜劇色彩。所以,這天總有人喜歡拉出一些古人來開涮。就像“江郎才盡”這句成語,看似後人在拿江郎嘲笑開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夢罷筆的把戲,把拿他開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2

江淹是南朝時的一位詩人,他出身貧窮,從小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爲命,生活艱苦,以砍柴爲生。他每一天忙於砍柴,根本沒時間讀書。之後,在13歲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頂大官戴過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貴,能夠賣不少錢,這樣就能夠買好多米、面、油、鹽等。江淹高興地把帽子拿回家,母親看了也很高興,說:“孩子啊,咱撿到這帽子是好事,是個好兆頭,以後你必須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將來做了大官你好戴它。”聽母親這麼說,江郎打消了原先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來。

從此後,他開始刻苦讀書,一心想將來當個大官。他一邊砍柴,一邊默默背書。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進步很快。不幾年工夫,寫起文章來下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如《別賦》、《恨賦》等都得到了好評。

當時,有個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學,讀了江淹的詩,讚不絕口,還特地去拜訪江淹,並請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見檀超熱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禮節,從心裏很敬佩他。於是,兩人成了意氣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賞識江淹的才華,逢人便講,言辭不免有些過頭,近似爲其吹噓。這樣,江淹的名聲漸漸大起來,也成了有名的詩人。

不久後,他受到了建平王劉景素的賞識和提拔,在南兗州做了官。但是沒想到,不多時,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縣令誣告,被捕入獄坐了大牢。這真是福到禍也至。幸虧之後劉景素給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獄,又提升他做了官,與劉景素一齊去鎮守京口。

之後劉宋被齊朝代替,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負責編寫歷史。不久,一個襄陽人發掘出一座古墓,裏面有一面玉鏡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體字沒有人認識,有人提議說,讓江淹來看看。後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給江淹看。江淹一看,這是西周時候的鐘鼎文,當年他爲了當大官還苦學過這種文字。江淹看了一會兒,明白了其中的資料,寫的是周宣王時候的事。看後,他給來人講着,周圍聽的人很驚訝。一下子傳開了,江淹認識西周時候的文字,從此,名氣更大了。於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後官至樑朝的光祿大夫。光祿大夫就是皇帝的顧問,以後又被封爲醴陵侯,有了千畝良田,成了豪門貴族,過起了養尊處優的生活。

他不再讀書、寫字、做詩、寫文章了,有時寫首詩,也大不如從前,才華沒有了。這時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說“江郎才盡”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3

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哦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拘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

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餡媚奉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嬪妃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做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李適之以爲這是真話,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採,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採呢?別人勸您開採,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只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爲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適之大不滿意,逐漸將他疏遠了。就這樣,李林甫憑藉這套特殊“本領”,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後來,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時評價李林甫,指出他是個口蜜腹劍的人,這是很符合實際的

成語出處:《資治通鑑·唐紀·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爲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成語釋義:比喻口頭上說話好聽,像蜜一樣甜,肚子裏卻懷着暗害人的陰謀。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衆,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爲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爲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成語出處:《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衆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屢進屢退也。”

成語釋義: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江郎才盡的故事 篇14

江郎才盡的故事簡介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無得意地對弟子說:吾本素官,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在這種養尊處優的環境下,江淹再也沒有寫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盡。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

誤讀

歷史上的考證

很早就有人懷疑“江郎才盡”的真實性。古直《詩品箋》引張溥的話道:“江文通遭樑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意思是說,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說自己才盡,這種情況不被後人瞭解,沈約知道了一定會笑話,因爲沈約就有這樣的經歷。據《梁書·沈約傳》記載:“約嘗侍宴,值豫州獻慄徑寸半。帝奇之,問曰:‘慄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沈約乃一代飽學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卻唯有避讓三分,以免招致禍端。我們說他識時務也好,說他工奉承也罷,然而文人皇帝對文士的鉗制與文才的扼殺卻是不爭的事實。更有甚者,善爲詩賦的江淹“遭樑武,年華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遠,而蒙譏才盡,世人無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竊笑後人矣”。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顯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說“才盡”,死後只落得“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的蓋棺之論。“江郎才盡”一語自此成爲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頭禪,江淹也受到歷代文人的譏訕。只有遭際相近的沈約看破機關,曉得江淹不是“才盡”,而是“要命”。

江淹夢筆

關於解釋“江郎”爲何“才盡”的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版本是:某一天,江淹在園中涼亭午睡,迷濛中夢見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枝筆放在你這裏己經很久了,是不是應該歸還給我了。”江淹一摸懷中,果然有枝筆,拿出一看,竟是枝五彩筆。於是,他就把這枝五彩筆還給了郭璞。誰知一覺醒來,這位曾寫出過不少峭拔蒼勁詩文的大才子,竟然文思全無,再也寫不出五彩繽紛的文章了。這就是那個無論如何也讓人難以置信的江郎夢中還筆的故事。

“江郎”的智慧

“江郎才盡”這一帶貶意的成語,一千五百多年來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奮好學,六歲能詩,十八歲己熟背“五經”,所作《恨賦》、《別賦》,更顯其才華橫溢,被譽爲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罷筆,落了個“江郎才盡”的名聲。也許人們並不清楚,聰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盡”的把戲,把後人給涮了一把。

據《梁書》記載,南朝宋順帝泰始二年,二十歲的江淹因聰慧超羣,成爲宋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並隨建平王在袞州任文書之職。後因受廣陵令郭彥文的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江郎用生花妙筆把自己的哀嘆訴諸筆端。不知是建平王愛惜人才,還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總之,劉景素覽文後,旋即放人。不久,江淹在袞州考中秀才,因爲策論文章得到上司欣賞,很快升任巴陵王國左常侍。此後,江淹官運亨通,歷仕南朝宋、齊、樑三朝,直至封侯而終。從江淹的發跡歷程可以看出,是他的錦繡文章幫助了他。

中國的文人墨客,自古以才情留名,而讓江淹名垂千古的卻是因“江郎才盡”。但從江郎的經歷可以看出,他不是真的才盡,而是恰恰相反。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曾採薪養母的江淹,最知道貧窮卑賤的滋味。他任御史中丞後,總結了自己以前的經驗教訓,力戒廣陵令郭彥文寫寫畫畫的毛病,並搞了一出夢中還筆的把戲,以期從此罷筆。即使不得己而寫,也只是寫寫“皇齊啓運從瑤璣”之類的應景華麗篇章。爲的是,博君王之歡心,能苟全於亂世。他把所有令人驚歎的文采都轉化成了於亂世求生存的智慧,雖然這是一種苟且的當奴才的智慧。寫到此,不禁讓我想起了曾經被稱爲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如果說江淹的《恨賦》、《別賦》是千古絕唱,那麼他的託夢還筆便是曠世奇謀。他深悟君王的專擅思維,寧可背上“江郎才盡”的名聲被後人譏笑,也不願因文而引火燒身。他曾對弟子們說:“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即立,正欲歸草萊耳。”,這也許就是他借夢罷筆的真正原因。事實上,江郎何曾才盡?罷筆後的江淹仍然智慧聰明着呢!

齊東昏侯永元年,崔慧景因擁兵自重而造反。叛軍圍困了京城,士族官僚紛紛投身叛軍門下,只有江淹稱病不出。崔慧景失敗後,衆人對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蕭衍又率兵起事,士族們有了前車之鑑,人人安之如素,而江淹卻脫掉原來官服,投奔蕭衍去了。蕭衍獲勝稱帝,是爲樑高祖武皇帝。江郎獲得梁武帝重用,官至尚書左丞,權傾朝野。就在這一靜一動之間,江郎顯現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聰明才智,這顯然不是“江郎才盡”了。有意思的是,迄今爲止也沒有人覺得“江郎才盡”是誤讀了歷史。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對社會問題一般有三種心態:一是無意爲之而不寫;二是有意寫而不寫透;三是知道不便寫而不寫。江淹無疑也歷經了這三種心態意境,最終爲了求得生活安逸而罷筆。但,不論怎麼說,這樣心態下的人格是曲扭的。可這並不是江淹的恥辱,專制制度註定了文人本身的悲劇。當然,在這一悲劇中,往往也不乏喜劇色彩。所以,今天總有人喜歡拉出一些古人來開涮。就像“江郎才盡”這句成語,看似後人在拿江郎嘲笑開涮,殊不知,正是江郎借托夢罷筆的把戲,把拿他開涮的人涮了一千五百多年。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