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膾炙人口故事9篇

膾炙人口故事9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膾炙人口故事1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常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膾炙人口故事9篇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裏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膾炙人口故事2

【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語故事】孔子的弟子曾與曾參爲兩父子,曾死後,曾參爲悼念父親曾而不吃羊棗。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聽說後,就問孟子膾炙和羊哪個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公孫丑問爲什麼曾子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孟子告訴他這是爲了避諱而選擇的結果。

【典故】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

【釋義】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作品等

【相近詞】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交口稱譽

【反義詞】平淡無味

【押韻詞】豬朋狗友、草入牛口,其命不久、積日累久、低頭傾首、狠心辣手、萬劫不朽、簞食壺酒、逆取順守、侈縱偷苟、黃鐘瓦缶。

【示例】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

聞一多《歌與詩》

【成語例句】

◎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膾炙人口的長詩 《琵琶行 》中所描繪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 。

◎ 膾炙人口的 《羅米歐與朱麗葉 》一劇被不少音樂家選作音樂作品的題材 。

膾炙人口故事3

【出處】

《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期,孔子門徒曾參因其父愛吃羊棗,待父死後不忍再吃羊棗,被廣傳爲佳話。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大爲不解,就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

“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個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

公孫丑又問:

“怪了,曾參和他父親都一樣非常愛吃膾炙,曾參爲什麼不把膾炙戒掉,而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笑着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而羊棗的滋味雖說比起膾炙來稍差一點,但卻是他父親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獨有的。”

聽了孟子的話後,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後人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則成語。

釋義

膾炙人口這則成語的`原意是指人人愛吃的細肉和烤肉。後人常用它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頌的人。

曠日持久

在戰國期間,各諸侯國戰事紛爭,連綿不斷。一次,燕國派名將榮漬作統帥去攻打趙國,榮漬驍勇善戰,熟知兵法,可謂身經百戰,戰無不勝。趙王得到消息後,十分害怕。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對策。宰相趙勝建議說:

“齊國有一位名將叫田單的人,此人足智多謀,善於帶兵打仗,我國可以割三座城池給齊國,以此爲交換條件,請齊王派田單統帥我趙軍作戰,抵抗燕國,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趙國大將趙奢不同意趙勝的意見,他說:

“難道我們趙國真就人才匱乏,連一個能領兵打仗的人都沒有嗎?仗還沒打,就先想到割城池給齊國,這怎麼能行呢?這和剜肉補瘡有什麼區別?我和燕軍數次交鋒,熟悉他們的情況,爲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進一步分析說:

“首先,我們假定齊王肯派田單來指揮趙軍,有了他指揮,我們就十拿九穩必定會取勝嗎?他真的能敵得過榮漬嗎?更何況田單對我們國情、軍情知之甚少,可以說一無所知,又如何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作戰計劃呢?其次,田單是齊國人,即使他有天大本領,他會實心實意爲我國出力嗎?衆所周知,齊國對霸主位置虎視眈眈,落井下石還來不及,他怎麼會容忍我國強大起來呢?”

趙奢看了看趙王,接着又說:“田單如果真來了,戰事開始後,他一定會把我們趙軍拴在戰場上,曠日持久,拖上個三年五載,我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會被消耗殆盡,後果將不堪設想。”

趙王和趙勝沒有聽取趙奢的意見,仍割讓三城,聘請田單當了趙軍主帥。結果,不出趙奢所料,趙國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付出了三座城池的巨大代價卻只換回奪取燕國一個小城的所謂的勝 利,更甭提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消耗了,真是得不償失呀!

釋義

曠日持久這則成語的含義是荒廢時間,拖延太久。

膾炙人口故事4

【漢字書寫】:膾炙人口

【漢語注音】:kuài zhì rén kǒu

【成語出處】: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李濤篇詠甚著,如‘溪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成語語法】:複雜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膾炙人口的意思】: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形容味道鮮美的食品人人愛吃。比喻美好的事物,詩文或事物爲衆人所喜愛和傳誦,特別是文學藝術作品。

【膾炙人口的近義詞】:交口稱讚、喜聞樂見;

【膾炙人口的反義詞】:平淡無奇;

【膾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兩父子他們同是孔子的徒弟,父親曾皙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曾皙死後,他知道父親喜歡吃羊棗,自己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當時的儒家傳頌爲美談。戰國時候,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聽說這件事後覺得有些不可理喻,於是他向孟子不恥下問道:“老師,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實事求是地回答說:“當然是膾炙好吃。難道你不愛吃嗎?”公孫丑又問道:“那麼曾參和他的父親曾皙也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爲什麼父親死後,曾參只戒羊棗,卻不戒膾炙呢?”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東西,羊棗雖然比不上膾炙好吃卻是曾皙最喜歡的,所以他死後,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戒吃羊棗。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名有姓,我們對待長輩一般叫他們的名字被認爲是大逆不道,但姓卻可以叫,因爲姓是很多人都會相同的,而名字卻是每個人獨特的。”公孫丑聽完以後恍然大悟。後來,人們從“膾炙,所同也”中重新引伸出了“膾炙人口”這個成語。

【膾炙人口例句】

秦牧《花城》:“一年一度的廣州年宵花市,素來膾炙人口。”

聞一多《歌與詩》:“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

北宋.徽宗趙佶《宣和書譜》卷十:“(韓偓)所著歌詩頗多,其間綺現得意者數萬篇,往往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造句】

這些赫赫有名的經典古詩詞流傳至今,語言上優美精練,膾炙人口,感情真摯。

音樂的創作來自於不拘一格的靈感,創作出膾炙人口流芳百世的音樂作品確是難上加難。

膾炙人口故事5

膾炙人口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下》。

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參,曾參的父親叫曾哲,曾哲最愛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曾哲死後,講究“孝道”的曾參因爲羊棗是父親生前一喜愛的食物,就不忍再吃它了。

到了戰國時期,公孫丑問老師孟子:“膾炙(烤肉絲)與羊棗哪個好吃?”孟子回答膾炙好吃。公孫丑又問:“那麼曾哲肯定也很愛吃膾炙哆。爲什麼曾參還要吃它呢?”孟子回答:“因爲‘膾炙所同’(膾炙是大家共同喜歡吃的),而羊棗卻是曾哲的個人嗜好。”“膾炙所同”後來演化爲成語“膾炙人口”。

膾:細切的肉。炙:烤肉。“膾炙人口”的意思是美味人人愛吃,後來比喻好的詩文受人讚美傳誦。

膾炙人口故事6

【膾炙人口的故事】

春秋時期,在大教育家孔子的門徒中,有魯國南武城曾氏父子兩人。其父名點,字皙;其子名參,字子輿。父子二人都是孔子門徒中的佼佼者,而父親曾皙更是當時讀書人中淡泊名利、嚮往優遊生活的代表人物,他的這種志向曾經深得孔子的稱讚。曾皙在飲食上有一種非常執着的嗜好,他尤其喜歡吃果實小而圓、色澤紫黑的羊棗。

曾皙的這一嗜好給兒子曾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曾皙過世之後,曾參因懷念父親而悲痛萬分,父子親情終身縈懷,甚至曾皙生前愛吃的羊棗,曾參也不忍心吃一口。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弟子爭相傳頌,稱讚曾參爲孝子典範。

斗轉星移,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非常不理解,於是就去向自己的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來到孟子的府第,十分恭敬地向自己的老師行禮,然後說道:“老師,我今日來拜訪您是因爲有一件事情我始終不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特來向您請教。”

孟子和顏悅色地對公孫丑說:“你有疑惑就講出來吧。”

公孫丑說道:“老師,您覺得烤肉和羊棗,哪一樣更好吃呢?”

“當然是烤肉好吃,沒有哪個人不愛吃烤肉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烤肉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的父親也都是愛吃烤肉的人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烤肉,只戒吃羊棗呢?這能說明他是有孝心的人嗎?”

孟子沉思了一下,耐心地解釋道:“精緻的美味烤肉是大家都愛吃的一種食物,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烤肉那樣好吃,但卻是曾皙尤其愛吃的食物。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這是生怕引起痛思故父的難捺之情啊!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人的姓氏會有相同的,但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公孫丑聽完孟子的這一席話,茅塞頓開,終於明白了曾參追思故父的一片孝心。

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裏引申出成語“膾炙人口”。

——《孟子·盡心下》

【膾炙人口是什麼意思】

原來指人人愛吃的美食,現比喻好的事物廣爲稱讚和傳頌,或是比喻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膾,細切的肉;炙,烤熟的肉。

【膾炙人口造句】《紅樓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妙語點撥】曾皙愛吃羊棗成癖,他歸西后,其子曾參戒吃羊棗,以免睹物思人,招來感傷,足見其父子情深。本文借曾子之事揭明學問繼承的關係以及知識普及的問題。繼承古之制,就要選擇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而不能選擇只有個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就叫盡心知命。也只有這樣盡心知命,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普及更多的知識。

【近義】喜聞樂見、交口稱譽

【反義】平淡無味、嗤之以鼻

膾炙人口故事7

【成語】: 膾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是從《孟子·盡心下》記載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來的: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爲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爲什麼父親死後,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後,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後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膾炙人口故事8

春秋時期,有一對父子,父親名叫曾哲,兒子叫曾參[shēn],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

父親曾哲非常喜愛吃一種野生小柿子叫洋棗。在他死後,孝順的兒子曾參竟然不忍心再吃羊棗了。這件事情,在當時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和讚揚。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聽說了這件事,他不能理解,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

公孫丑問老師:切細的烤肉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切細的烤肉好吃,沒有哪個人是不愛吃的。

公孫丑又問:既然是切細的烤肉好吃,那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烤肉的,爲什麼曾參不戒掉吃烤肉,只是戒吃那個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切細的烤肉是大家都愛吃的,雖然羊棗的味道比不上烤肉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就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是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說的話中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

膾炙人口,膾是細切的肉,炙是烤肉,膾炙人口,意思是隻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人人稱讚的好詩文或事物。

小朋友,美味的食物大家都愛吃,美好的詩文人人都稱讚,只有多讀書認真學習才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好詩文哦。

膾炙人口故事9

【成語】: 膾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釋】: 膾:切細的肉;炙:烤熟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讚和傳訟。

【成語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

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皙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膾炙,但卻是曾皙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辨析】"膾炙人口"常誤寫爲"膾炙人口",應注意。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