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資訊 > 開心樂園 >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9篇)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9篇)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1

依據史書《桯史》記載,北宋神宗年間,當時的朝廷樞密副使王韶的小兒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節的夜晚,南陔隨着大人在汴梁的街頭觀燈遊玩,竟被歹人給掠走了。歹人準備向南陔的家裏勒索一筆錢財。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車子經過,機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聲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倉皇逃跑。於是,南陔得以隨着朝廷的車子進入皇宮,見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問清了事情的經過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此事原本發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宮內,卻很快傳了出去,並廣泛流傳於民間。於是,人們紛紛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過年的時候,除了給孩子們買爆竹、吃食外,還要給孩子們一些壓驚的零用錢,這些零用錢被稱爲“壓歲錢”。後來,全國的百姓也紛紛效仿這種做法,在春節的時候給孩子壓歲錢。時間長了,春節給孩子們發放壓歲錢就成爲我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之一。史書《清嘉錄》中“長幼度歲,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記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們在春節時給孩子壓歲錢的情景。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壓歲錢的意義已由壓驚轉化爲春節時期的美好祝福。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9篇)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2

壓歲錢的故事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爲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傳說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而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最後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傳統寓意:壓歲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字叫“祟”,而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在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瘋瘋癲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

壓歲錢辟邪的由來

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而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

至於“壓歲錢”的作用,就連《資治通鑑》這樣的正史也給“證明”。書的第二十六卷中說到楊貴妃生子時,就謂“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賜給兒子一道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3

壓歲錢的由來

由來一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由來二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爲“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爲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纔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爲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通過介紹,大家知道春節發壓歲錢的由來了吧。

壓歲錢的傳說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數目

90%的家長每年都會給自家孩子包紅包,看來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優良”傳統,爸媽們還是挺看重的。根據社會統計,有超過一半的家長給自家的孩子的紅包數額在500元以內,28%的家長準備包500——1000元的紅包,近一半家長表示每年都會給同樣的金額,41%的家長表示每年的金額不固定,剩下的.13%說他們給孩子的壓歲錢一年比一年多。

但爸爸媽媽並不是給紅包給得最大方的人。近半家長說,祖父母給孩子包的紅包最大。老人家平日裏或許很節儉,捨不得給自己花錢,但在給孫輩們的壓歲錢上,卻是毫不吝嗇。除了祖父母,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老爸老媽和其他親戚。有出手大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再加上大家經濟條件的改善,孩子們的紅包一年比一年鼓。有一半的家長說,他們家孩子的紅包總金額超過3000元。壓歲錢總額上萬甚至十幾萬的,也時有出現。多數家長認爲,到孩子成年或者工作經濟獨立之後就不需要準備紅包了。但也有12%的家長很慷慨,表示會一直給下去。

孩子壓歲錢應該給到幾歲

一般是說從生出來開始,到18歲成年。或者從生出來開始到工作之前,有了正式的工作就不給了,這兩種都有的。有些條件差的家庭說從懂事也就是兩三歲開始,到16歲就不給的也有的。

(1)壓歲錢來歷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爲人們認爲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2)壓歲錢的意義傳統的年俗給壓歲錢是希望能鎮惡驅邪。因爲古時候的人們認爲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自從壓歲錢變成了真正的貨幣之後,壓歲錢的意義也發生了改變。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4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裏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祟”。

據說有一大戶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爲防小偷,兩人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於是祟不敢再來侵擾了。

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裏用紅紙包上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爲“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5

因爲春節大人們都會給我們許多壓歲錢,你知道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嗎?都有哪些傳說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過年期間,大雪紛飛,孩子們穿着厚厚的衣服在雪地裏玩耍。孩子們的父母就就擔心地說:

“你聽說了嗎?鄰居家的小孩兒讓;‘祟’摸了。”“是嗎?咱們得小心一點了。”“祟”是一個小妖怪,身子黑黑的,如同影子一般,一雙白到嚇人的手。過年期間深夜跑出來,摸一個個睡熟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小孩的腦門。只要被他摸過的小孩,都會發高燒昏迷不醒,等燒退之後,就會變得癡傻。正是如此,小孩子們的父母都會在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覺,點燈,不讓“祟”出來摸孩子們的腦門,這叫“守歲”。

一戶姓管人家爲了不讓孩子被祟給摸了腦門,就把八枚銅錢用一張紅紙包住,讓孩子玩,不讓他睡覺。那個孩子也覺得好玩,就把銅錢折了又包,包了又折,這樣一直玩下去,可是最後還是睡着了。那個孩子的父母想:再看一會兒吧,萬一一會兒祟出來了呢?一會兒,孩子的父母也困了。他們在睡覺之前,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好放在孩子的枕邊。

祟出來了,他已經摸了好幾個小孩的腦門了,管家是最後一家了。他剛要模時,突然,那八枚銅錢發出了金燦燦的光,給祟嚇跑了。

這件事在村子裏傳開了,每戶有小孩的人家也都這樣做了,他們把這錢叫做“壓祟錢”。後來,又演變成現在的“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6

其實壓歲錢,一說與唐代宮廷內習俗有關。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爲戲。”王建的《宮詞》說:“工人早起笑歡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急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邊樹;寒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足見唐代宮廷內春日散錢之風昌盛。又據《資治通鑑》卷廿六中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也有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洗兒錢除誌喜外,主要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去魔力的護身符。賜錢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代成爲民間重要風俗之一。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7

它最早出現於唐朝宮廷,當時宮中有散錢之風。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雲:唐玄宗天寶年,“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爲戲。”王建在《宮詞》中載:“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春日內人長打白,庫中先散與金錢。”從春日“擲錢爲戲”,到“散與金錢”,後又發展到贈“洗兒錢”。據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楊貴妃生子時,“玄宗親視之,喜贈貴妃洗兒錢”,以賀喜驅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是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製的“壓歲錢”。

每逢春節,長者往往要給晚輩們壓歲錢,而且多用一些連號的新紙幣,這個帶有濃厚節日色彩的習俗緣由何在,爲什麼要用連號的新紙幣,恐怕很少有人知曉。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8

壓歲錢,源於“壓勝錢”, 它起源於西漢,至清末民初都有鑄造並不在市面上流通,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是漢族民間一種用作吉利品或避邪物的古錢幣,作爲小孩子佩帶的飾物,最初的本義主要是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兩大類。

“壓勝錢”也作爲洗兒錢(嬰兒滿月洗浴,賜給孩子的錢),後來演變爲春節的“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9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suì)”,大年三十晚上總是偷偷地跑出來,到百姓家裏去,用手去摸熟睡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就會頭疼發熱,變成傻子,甚至會死掉。

但是這個名叫“祟”的小妖怕燈光,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兒子被視爲掌上明珠。大年三十晚上,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將八枚銅錢用紅紙包上,放在孩子的枕頭旁邊,夫妻倆不敢閤眼。

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伸手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只見枕頭邊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大叫一聲就逃跑了。

第二天,夫妻倆將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平安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因“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爲“壓歲錢”。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我覺得,它代表着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美好的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平安。它所注重的是金錢背後的寓意。

時尚熱點
影視資訊
娛樂小料
明星動態
電影電視
音樂圈
開心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