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健康養生 >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立春的時候有吃蘿蔔的傳統,立春是24節氣的開始,很多地方對立春這個節氣是十分重視的,關於立春吃的美食很多地方都會有差異,以下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1

炒合菜

立春日必不可少炒合菜,時令性非常強,選擇正當時的蔬菜,韭菜、豆芽、胡蘿蔔等,簡單炒一炒,做一份素合菜,鮮香味美,在立春節氣的當天吃,寓意和和美美。

五辛盤(春盤)

春盤是立春飲食風俗之一,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春餅

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麪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在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田艾約10釐米高,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據《食物本草》裏介紹,田艾具有祛溼,暖胃,清腸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節令貢品,祈禱風調雨順。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第2張

蘿蔔

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蘿蔔。立春吃蘿蔔,俗稱“咬春”,咬一口,全是春天的味道。吃蘿蔔可分爲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形式。蘿蔔脆嫩多汁,熟食甘似芋,味甘性微涼;生食脆如梨,味辛性寒,均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被民間稱爲“小人蔘”。蘿蔔裏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葉酸、維生素A、維生素E、木質素、芥子油、澱粉酶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有順氣化痰、預防便祕、清熱生津、消食導滯等功效。立春吃白蘿蔔,還能起到緩解春困的作用。

民諺雲:“蘿蔔頭辣、尾燥、腰正好”。蘿蔔各段營養有差異,頂部維生素C含量最高,適合煮或烹炒;中間段含糖量較高,尾部辛辣,含有澱粉酶和芥子油,可用來涼拌。

煨春

煨春,也叫吃春茶,該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最早的做法是把朱鸞切碎,加入白豆或黑豆,與茶一起加水煮食。後來改用紅豆、紅棗、紅糖、桂花、柑橘一起與茶水煮食,這就是煨春。根據當地方言發音,燒食春茶有升官富貴、大吉大利之意。煮好的春茶往往要先敬家中祖先,然後再配以糕點、茶點等與家人分享食之。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2

立春這天,山東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蘇、河北、福建等省市許多地方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但其具體內容、形式卻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咬春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後,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蔔,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吃春盤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第3張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爲主要以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爲主,外加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蔘、香菇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爲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爲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麪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爲吃了包卷芹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

吃春捲除了春餅之外,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爲:麪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捲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麪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裏嫩、色香味俱佳。春捲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

春捲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捲”和“子母春捲”這兩種春捲。到了明清時期,春捲已成爲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香氣誘人的春捲已成爲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捲已不再侷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捲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爲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麪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捲,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第4張

立春吃什麼食物

立春飲食習俗

春餅:餡(蘿蔔,豆芽,豆子,爲主)

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爲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裏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春捲(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咬春(吃蘿蔔):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1、春餅

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麪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爲“咬春”。卷春餅的菜稱爲“和(huo)菜”,其中必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

2、春捲

春捲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捲的過渡類型。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捲的名稱。春捲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3

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

1、立春。立春日民間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古時候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

2、雨水。在雨水這天,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就是乾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3、驚蟄。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薰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4、春分。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嶺南一帶,有一個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5、清明。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部分地區有吃清明果的習俗。

6、穀雨。 一般天氣變暖, 斷霜雪, 雨量也較前增多, 是播種的重要季節, 開始種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穀雨下秧, 立夏栽”, “穀雨麥懷胎” 之說。

7、立夏。在我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鬥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煮好雞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

8、小滿。此時農民購置農器傢俱, 做收麥前的準備工作, 並開始套種晚秋作物。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 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爲農村大事。

立春的節令食物是什麼 第5張

9、芒種。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裏偷閒,有“送花神”的習俗。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羣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爲她餞行,以示感激。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10、夏至。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是收割小麥、秋田 管理的緊張季節。氣溫升高, 天氣變熱,忌連陰 雨,有“荒谷爛麥長玉茭” 之說。

11、小暑。 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寄託着人們的美好願望。

12、大暑。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時節爲甚。人們認爲這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在江邊建了五聖廟,更在大暑節這一天,用特製木船將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顯,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秋季開 始, 時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不 到, 秋來到” 之說,但天氣仍然炎熱難耐, 有“秋老虎” 之說。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着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着“摸秋”的習俗。

14、處暑。暑盡天涼, 炎熱的天氣將於是日結束。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曆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臺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15、白露。時值中秋, 天氣 轉 涼, 夜間露水發白 ,開始收穫高粱和早玉米。農諺有“白 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 小麥)”,“白 露沒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穀又犁田, 來年又是大豐年”, “八月 初一灑一陣, 旱到來年五月 盡”。

16、秋分。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代社會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

17、寒露。進入寒露,氣候明 顯轉涼, 夜有寒冷之感。 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18、霜降。以天冷、露水結成薄霜而名 。霜降無霜,主來歲饑荒。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民衆扛着玉音的畫像,舉行遊神活動。

19、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 來,太陽過黃經爲225° 。古有“冬是終了 ”, 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諺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裏養分增”, “冬耕深,出 黃金” 之說。 立冬日 忌諱吃生冷食物, 如蘿蔔 、 水果等, 否則會損傷身體。

20、小雪。氣溫下降, 始飄雪花。 開始農田水利 基本建設,整修道路, 開展副業活動。小雪到,吃餈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

21、大雪。因天寒地凍、 大雪紛飛而名 。“瑞雪兆豐年。”“麥蓋三牀被( 大雪), 頭枕蒸饃睡。” 農事活動繼續以 水利建設、 整修道路水渠爲主, 並開始磨粉, 生產粉條、粉皮, 從事商業經營及商品 生產等活動。

22、冬至太陽直射南迴 歸線, 是日交九, 此後天氣漸入嚴寒。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一個傳統的祭祖節日。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爲吉日,因此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此後形成節日習俗。

23、小寒。進入嚴寒天氣,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仍餘韻猶存。

24、大寒。進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時段,時在農曆十二月 ,準備過春節, “小寒、 大寒、 殺豬過年”。 在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爲一個節氣,運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爲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爲24個節氣。

古人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爲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爲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

古人稱節氣爲“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爲“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爲“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箇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