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教育 >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口難言、家庭大作戰、父母“隱身”不陪孩子玩、父母的不良嗜好或習慣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1

1、有口難言

遇到事情,孩子最怕的情形是:沒有申訴的機會,若執意申辯,就被視爲頂嘴犯上,必遭嚴懲。試想,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適應不公,如果孩子除了尋求許可就再也沒有什麼自己的主意,我們摯愛的孩子將如何面對他們的生活呢?所以,培養一個理性並敢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孩子遠比保住大人的面子重要。

2、家庭大作戰

無論是父母吵架,還是婆媳關係不和,對於年齡尚的小孩子來說簡直是心理上的風暴,難以招架,無能爲力的孩子只好躲在角落裏暗自抽泣。這樣的`家庭氛圍不僅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往往還會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構建相親相愛的家庭是父母對孩子應盡的責任,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3、父母身教大於言教

老師剛講了語言美,回家就聽到大人罵街;課堂上剛受了公德教育,爸媽就亂扔垃圾。文明的進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養方面起點比父母高,那就讓我們放下家長的架子,向孩子學習吧,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和趨勢,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事實上,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的還多着呢!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
  

4、父母“隱身”不陪孩子玩

有人認爲陪孩子玩可有可無。其實,童年的孩子最喜歡一家人在一起遊戲,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並不多。父母多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遊戲,看着孩子一天天變化、長大,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呀,等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或者年齡更大些,這樣的機會就太少了。

5等。

煙霧繚繞、酒氣熏天、麻將聲聲,不良習慣的另一面就是不良性格,大人酒喝多了,麻將輸了,最後遭殃的卻是自己。不良嗜好,不僅帶給家人煩惱,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身體危害極大。不管那個習慣持續了多少年,還是咬咬牙戒了吧,沒有改不了的習慣,只有不想改的人!

6、語言暴力

大人口不擇言,殊不知“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被父母責罵、貶低的滋味。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也要有分寸,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於父母的評價就越依賴,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其實,同樣一句話,用善意和鼓勵的角度,比指責和貶低更能發揮積極的效果。

7、缺少寬容

孩子還小,思維能力和身體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時候犯錯、闖禍遠非孩子本意,但是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寬容和理解。建議父母朋友寬容孩子無意的過失,鼓勵孩子嘗試心中的想法,雖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會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2

你的教育方式正在給孩子打下渣地基

以前有“熊孩子猛推孕媽媽”這一新聞報道朋友圈瘋傳後,“熊孩子”這一人羣早已變成老鼠過街,打是壓根不解恨。

猛推孕媽媽的孩子過後說:“我看電視劇上孕婦摔了會小產,我也想看看推翻她是否會小產。”

無論他是“不以爲然”地說,還是“沒什麼內疚”地說,大家都沒法明確那時候他的念頭和心態,但僅從這句話自身,就可以得到:

這一熊孩子身後必然有熊父母。

能講出那樣沒什麼換位思考得話,只有表明他是那樣被看待長大了的。乃至很有可能他與父母的感情聯接是開裂的。

假如他沒有被父母瞭解過對全球的好奇心,假如他沒有一雙手溫柔地領着他走入社會發展,假如他沒有感受過被聆聽、被看到,又怎能寄希望於他去了解別人?

見到電視上有那樣的界面,就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活動,這一熊孩子,在想像和實際眼前比較嚴重錯亂,欠缺顯著的道德觀念,他壓根不清楚,自身個人行爲的界限應當在哪兒,因此 纔會用行動去試探。

女人的心理學,熊父母在爲孩子塑造標準層面的缺少,結果便是“暴力行爲變成唯一能勸阻熊孩子的語言”。

這一孩子年僅十四歲,早已看過那樣的電視機攝像鏡頭,不難想象電視機早已守候他渡過是多少時間。

他不僅是欠缺父母的聆聽和教導,乃至很有可能父母在他的日常生活是缺陣的。

有那樣的熊父母,怎能寄希望於孩子“大衆都喜愛,花見花開”?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 第2張
  

熊父母是讓孩子人生的路基創建在大便不成型的殘渣上,也有一類父母,也是在孩子純白色的畫板上隨意塗畫。

住宅小區裏,我帶著剛一歲的孩子做滑滑梯,剛要出來時,有一個四五歲的男孩兒要從下往上升,我告訴他:

侄子先做上來的,你使他滑下去,隨後你再玩好麼?

男孩兒看過我一眼,仍然全力從滑滑梯正下方往上衝峯。

他的媽媽在旁邊的椅子上坐下來,瞧見高聲訓斥:小Q,你那樣的.個人行爲不是對的。侄子先上來的,你沒明白先來後到嗎?

對媽媽的訓斥,男孩兒好像習以爲然,並沒有離開滑滑梯。

媽媽再次訓斥:你再那樣,一會我不陪你去商場了。今日你要買新玩具都不讓你買來。

男孩兒看過媽媽一眼,可是並沒有離開的含意。由於媽媽也僅僅坐着那邊,並沒有站立起來,威協好像並不具備能量。

我的孩子不理解那樣的場景,也不願再滑梯,因此我也懷着他離去,早已走向世界十來米遠,仍然能聽見媽媽遠遠坐下來罵孩子:你沒見到小jj早已被你嚇離開了嗎?你那樣做對不對......

這一孩子顯而易見很清晰,媽媽地教導僅僅說說而已,商場還會去,新玩具還會有,全部的威協壓根不容易完成。

孩子早已產生了那樣的認知能力“即便 媽媽一件事大喊大叫,我依然能夠獲得我要的”。

那有非常大很有可能是以很早以前,媽媽早已剛開始大喊大叫,因此 如今孩子的耳朵裏面纔像被堵住一樣,再大的響聲也是如輕風一般輕輕地吹過。

我可以見到媽媽臉部的心煩和挫折,可是才這個年齡,你的話對孩子早已沒有知名度,你應該怎樣說,孩子纔會聽呢?

爲何如今熊孩子膽大妄爲的新聞報道會那麼多?

這體現出有那麼多的家中,在孩子標準文化教育層面的欠缺。

父母不做的事兒,扔到社會發展上去處理,被人民大衆“以惡制惡”。

對熊孩子的危害只有是:被擊倒畏縮不前、膽怯;或是以更爲暴力行爲的方法看待他眼中的弱小。

假如熊孩子接納了自身是熊孩子,那麼大家的貼上標籤,將變爲她們自我價值的推測:

大家事前預估哪些,過後便會獲得哪些。

她們會將自身變爲自身覺得的哪個模樣。

父母要去留意辨別,哪些的事兒孩子能夠做?哪些的事兒是果斷不能?

而且要時刻留意提示自身,標準的界線究竟在哪兒,要讓孩子感受到,不能做的事兒是會貫徹始終究竟,不容易由於他一時的又哭又鬧讓步。

父母是孩子的前進方向標,你是不是有清楚的標準,你能由於什麼原因讓步,他統統看在眼中。

美國心理學家,歸根結底,做父母修練的是自身,把自己搞好,孩子人生的路基,纔會有一個牢靠的參考樣版。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3

父母的這7個行爲,在破壞孩子的精神力量

1、否定孩子的感受

“小屁孩,能有什麼煩心事!”

“給你吃給你穿,還耍脾氣,就是慣得臭毛病!”

“多大點事兒,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父母眼裏,“你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什麼都不用你操心,什麼都給你準備最好的,有什麼事兒值得難過!”

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往往嗤之以鼻,覺得孩子就是閒的,吃飽撐的沒事兒幹,第一時間否定孩子的感受。

可是,你知道 嗎?孩子世界就那麼大,同學之間的矛盾,明天老師要檢查的作業,不會的題目......這些我們眼裏的小事,在他們眼裏就是大事。

當他們遇到“過不去的坎兒”,就是會彷徨無助,傷心痛苦,當他們鼓足勇氣向父母求助,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嘲笑和不屑,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

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嘲諷,讓孩子們陷入迷茫,開始認爲自己其實並不重要,慢慢的他們開始否定自己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斷進行自我的精神內耗,有的孩子變得敏感自卑,有的孩子則會步入抑鬱的深淵。

2、不允許孩子失敗

當孩子考砸了,當孩子錯題連篇,當孩子忘記寫作業,當孩子被“欺負”......

第一個炸鍋的總是父母,反應比孩子還激烈。

我們不允許孩子失敗其實就是因爲我們自己接受不了失敗。

於是我們將孩子盯得緊緊的,不允許他有一點點錯誤。我們給孩子檢查作業,幫孩子收拾書包,緊盯着孩子做題,規劃他每一分鐘的學習,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下看起來很完美,實際上卻是脆弱的玻璃人。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麼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麼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我們只教孩子享受成功,卻從不告訴他如何面對失敗,這樣長大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都是致命的。

一點點困難就會讓孩子自我懷疑,失去信心;

一點點失敗就會讓孩子摔倒在地,永遠爬不起來。

3、過度溺愛

溺愛就等於抹殺了一個孩子。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從沒有獲得過真正的自由和獨立。他們外強中乾,表面飛揚跋扈,內心卻脆弱到極點。

溺愛大的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做事沒主見,什麼事情都先找“媽”。

溺愛大的孩子,一旦離開家,就什麼都不是,從精神到肉體很容易被拖垮。

他們習慣了凡事有父母擋在前面,長大成人後一遇到困難,第一個反應就是讓別人上,自己往後退,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

孩子正在忍受的痛苦 第3張
  

4、設定過高的目標

我們總是喜歡爲孩子設定過高的目標。

因爲父母經常會有一種錯覺,就是“我的孩子是天才”“我的孩子就應該比別人家的孩子優秀”,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孜孜不倦努力雞娃。

孩子在兒童時期,對父母言聽計從,對父母的拔高往往能完成的非常好,這大大地增加了父母的信心,有的孩子也會被洗腦認爲自己很了不起。

但是進入中學後,孩子一旦遇到強中手,就很容易被打擊,特別是出現成績下滑後,很容易出現自我懷疑,喪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都應該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如果還沒有走穩就急着跑起來,遲早會摔大跟頭。

5. 讓孩子過於舒適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

朋友家的孩子這在外留學花了幾百萬。本以爲孩子回國後能找個不錯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沒想到的是,孩子前年回來後,換了幾份工作後就辭職在家“躺平”了。

按照孩子的意思是,家裏有房有車有存款,又不是養不起我,根本沒必要工作。

而朋友家的孩子並不是個例。

80後還算是奮鬥的一代,很多農村孩子努力學習,變成了城裏人,實現了階層轉變。即使是城鎮裏的孩子也都有拼搏精神。

我們努力打拼,給孩子拼來了車,房,優越的生活條件,結果過於豐富的物質條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奮鬥的意志,隨遇而安。

6、沒有親子界限

該講規矩的年紀,父母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很多家長對於親子關係有誤解,認爲要和孩子做朋友,平等對話纔對孩子好,所以他們在教育中沒有底線,沒有原則,對孩子總是不斷妥協。

可是在孩子眼裏,父母的平等,就是對自己毫無底線的妥協。他們知道父母會包容自己的一切行爲,於是就敢於破壞一切規則。

《規矩和愛》一書中說:

“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沒有愛的規矩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自卑;

在沒有規矩也沒有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規矩和愛中長大,孩子學會了謙卑和自信。”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衝突,只有立好規矩,孩子才能成爲有能力,有責任感,有底線的人。

7、沒有自理能力

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就失去了生活的翅膀。

沒有自理能力的人,毫無責任感,他們什麼都不會做,不願做,不肯承擔;

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不懂得感恩,他們眼裏,別人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對生活沒有熱情,他們感受不到生活中的美好,過日子也是有一天混一天。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