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完璧歸趙的典故

完璧歸趙的典故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3.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完璧歸趙的典故,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同樣也許許許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燭之武退秦師,晏子使楚等等,其中藺相如的出使秦國,把和氏璧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都很耳熟,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完璧歸趙的典故。

完璧歸趙的典故1

公元前283年,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國寶——和氏璧,趙王高興壞了,整天樂得合不攏嘴。可是沒過幾天,趙王就收到了秦王的來信,信上說他願意把十五座城送給趙國,只求換取和氏璧。

趙王看到書信,高興不起來了,他想:“這個秦王一向是隻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次爲什麼這麼大方?”趙王想來想去,怎麼也拿不定主意,只好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

大臣們知道後,頓時議論紛紛:

“若是答應吧,害怕中了秦王的圈套。”

“若是不答應吧,又怕秦王會帶兵前來攻打。”

“應該找個人去跟秦王談判一下。”

“可是讓誰去呢?”

“你去吧!”

“我?不行不行,還是你去吧!”

“啊?我也不行…”

大臣們擺着手,沒有一個人敢去秦國。趙王看着他們驚恐的樣子,深深地嘆了口氣。

這時,一個叫繆賢的大臣說:“我家門客藺相如,是個智勇雙全的謀士,他一定會有辦法。”趙王聽了,趕緊召藺相如前來相見。

藺相如來了以後,趙王問:“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你說我該答應嗎?”

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啊!”

趙王又問:“那如果他拿了和氏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想,說:“大王,讓我帶着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跟我交,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

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來到秦國王官,將和氏璧獻給了秦王。秦主接過後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後又傳給大臣們挨個地看,大臣看完後又交給後官的妃子們去看。

完璧歸趙的典故
  

得到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國王宮上下一片歡呼:“秦王萬歲!秦王萬歲!”絲毫不理站在旁邊的藺相如,也不提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看到這裏,藺相如就知道秦王根本就沒有要交換的誠意。

他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着雖然很好,但是還有一點小瑕疵,請讓我指給您看看吧!”

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和氏璧取來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接過和氏璧,立刻退到了柱子邊上,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說:“當初秦王派人給趙王送信,說要拿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您是騙人的。可我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都還講信義呢,更何況是秦國的大王呢,趙王這纔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秦王接了和氏璧,隨便拿給下人們傳看,一點兒也不提交換十五座城的事情。這樣看來,秦王確實沒有交換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手裏,秦王若是硬要逼我,我就把腦袋和這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說完,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摔。

秦王想叫武士去搶,可又怕他真的把和氏璧撞碎,連忙向他賠着不是:“不要着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呢?”說着,讓人把地圖拿了過來,秦王指着地圖假惺惺地說:“從這裏到那裏的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心想:“秦王最擅長要鬼把戲了,我可別再上了他的當。”於是,他對秦王說:“這和氏璧可是天下聞名的寶貝,趙王送它來秦國的時候,可是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和氏璧,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我才能把和氏璧獻上。

秦王根本不想這樣做,可藺相如的.態度堅決,只好無奈地說:“好,就按你說的辦吧!”說完,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來到旅店後,叫一個隨從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帶上和氏壁,悄悄返回趙國去了。等到秦王發現,已經來不及了。他想發兵前去追討,又怕趙國已經在軍事上做了充分的準備。秦王欣賞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也就沒有爲難他,放他回趙國去了。這就是歷史上“完壁歸趙”的典故。

完璧歸趙的典故2

外交規則中有一句箴言: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事實上許多國家的外交政策都建於這個規則之上,不同的時期採取最合適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實現國家發展。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藺相如的行爲,是真的對趙國與列國的關係有益嗎?不盡然是。

“完璧歸趙”的美談

司馬遷的《史記》在史書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有道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能和屈原的《離騷》所媲美的,肯定是各個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作品。

所以初高中課文中,會選取《史記》中的部分文章,用作教學之用,也爲了讓青少年體會古文的韻味。

其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更是人人皆知。

在文中藺相如是一位機智過人,有勇有謀的.形象,爲了國家尊嚴不惜自己的性命,勇於和秦王鬥智鬥勇。

也因此藺相如的個人形象光輝在人們心中無限誇大,以至於後來與廉頗的故事中,廉頗徹徹底底淪爲了配角。

雖說在同樣的列傳中二人並列,但在“負荊請罪”一章中,藺相如的大度,顯得廉頗格外魯莽狹隘。

這其中除了藺相如本身在文章中的形象塑造,還有人們對他的“光環”加成,也就是“完璧歸趙”中的美好形象。

在《史記》“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趙國得到了楚國國寶和氏璧,秦王願用15座城池來換取寶玉。

趙王擔心不給秦王,會落人口實,徒增兩國嫌隙;又怕給了和氏璧秦王不實現諾言,白白丟了寶物。

藺相如得知後主動請纓,提出可以作爲使臣幫趙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如秦王不兌現承諾,他也定會完璧歸趙。

藺相如這樣做是有充分的考量,他認爲秦王先提出以城換玉的請求,如果不給是趙國的不是。

而要是趙國送了寶玉,但秦王沒有贈予城池,那就是秦王的不是,相比之下還是選擇後者爲好。

藺相如到了秦國後,發現秦王並沒有交出城池的意思,就巧言哄騙讓秦王把和氏璧交出。

再讓隨從偷偷把和氏璧送還趙國,自己則留下來和秦王周旋,直面秦王,任他處置。

看着頗有膽色的藺相如,既然和氏璧沒有已成事實,秦王也不願傷了兩國和氣,於是以禮相待,把藺相如送還回國。

回到趙國後,藺相如馬上受到了趙王的優待,封爲上大夫,這也就有了後來和廉頗的故事。

完璧歸趙的典故 第2張
  

美玉背後的外交試探

這項和氏璧換城池的交換中,真的只是秦王愛惜美玉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嗎?

文中的秦王是歷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英明君主。

雖然沒有後面的秦始皇的名氣大,但他在位的56年中,不斷提高國家實力,擴充秦國疆土。

秦昭王的舉措爲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秦昭襄王的鋪墊就沒有後面的秦王朝。

他自己也具有傳奇色彩,早期在秦國爲質子,當作人質留在趙國,忍辱負重多年。

回到國家爲王之後又和自己的母親搶奪政權,最終以秦昭王的勝利而告終。

這樣英明有着成就霸業之心的君主,又怎會是貪戀一塊美玉石頭,而隨意揮霍國家城池的人呢?

許多史學家在研究後認爲秦昭王此舉是一項外交試探,打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實力。

在和氏璧事件發生之前,秦趙兩國已經維持了20年的和平,和其他五國不同,秦國一直沒有對附近的趙國下手。

這一方面是因爲國家實力,之前的趙國國君是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政策聞名,趙國武力強盛,一時不敢擅動。

還有人情方面,秦昭王在趙國爲質子時,趙武靈王並不曾苛待他,相反還對他有恩。

在上任秦國國主去世後,將秦昭襄王送還到秦國,讓他順利繼承了王位。

即使趙武靈王已經薨逝,可是受過趙武靈王的恩惠,秦昭襄王也不願和他的子孫馬上兵戎相見。

再有就是秦國的外交政策,當時的秦國日漸發展壯大,但七國分佈散亂,攻打一國即要面對其他六國的危險。

於是秦國採取友好政策,尤其對鄰近的國家,先和他們打好關係,避免被他國結盟圍攻。

在這些因素下,秦趙兩國能維持數十年的和平就不足爲奇了,可是國家之間的政策是隨着時勢變化的。

20年後秦昭襄王進行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壯大,和趙國單純的武力改革不同,秦國的國力發展是多方面的。

在農業、軍事、政治等等,國家發展一下子高於6國之上,這時看似穩定的局面不得不打破了。

隨着秦國日漸強大的同時,趙國的新國君卻不像趙武靈王一般英明,趙國國力在衰退。

敵強我弱的時候自然要避其鋒芒,可敵弱我強之時,就是出擊的好時機。

因此秦昭襄王纔有了以城池換和氏璧的要求,如果真是摯愛美玉,那又何必在得知美玉丟失後,仍然對藺相如以禮相待呢?

藺相如曾提到,秦國強大趙國不敢違背,這句話也間接表達了趙國整個國家的實力大大削弱。

雖然有自謙之意,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讓秦王認爲趙國勢微,加上趙國如此在意一塊和氏璧,不免被秦國輕看了幾分。

結語

關於藺相如做的是否正確,人們衆說紛紜,有人說藺相如太過激進,用極其剛硬的態度威脅秦王,是不妥當的。

也有人認爲藺相如的行爲恰好給了秦王警告,讓他意識到趙國的實力不可小覷。

不過,也有學者認爲和氏璧能順利回國,不過是秦昭王的將計就計,不然怎麼會讓他們輕易得逞,而藺相如的行爲,不過是應證了他的“愚蠢至極”。

總之不論如何,秦國和趙國的關係隨着兩國實力變化,不可能再重回原樣。

幾十年後,強盛的秦國舉兵60萬攻打趙國,把趙國主力消耗殆盡,從此結束了秦趙兩國的對峙局面。

完璧歸趙的典故3

成語完璧歸趙講述的是誰護送和氏璧回趙國的故事

成語完璧歸趙講述的是藺相如護送和氏璧回趙國的故事。

戰國時期,秦王得知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假裝以15座城池與他交換來騙取和氏璧,趙王十分爲難,藺相如臨危受命,前往秦國。

秦王拿到和氏璧後不談城池交換事宜,顧左右而言他,藺相如設計取回和氏璧,威脅秦王不按照約定換城池就砸壞玉璧,秦王理虧,答應劃城。隨後,藺相如爲安全,派人連夜將何氏璧送回趙國。

人物簡介藺相如,男,戰國時期趙國大臣,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個事件: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

藺相如原爲宦者令繆賢的舍人。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

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爲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

完璧歸趙的典故 第3張
  

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藺相如爲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爲刎頸之交。

完璧歸趙說的是誰

完璧歸趙說的是:藺相如,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藺相如機智果敢,英勇無畏,重信守義;而秦王倚仗強勢,幾度失信於人,自然得不到別人的信賴和尊重。我們在面對強敵時,也應像藺相如那樣,不僅要敢於鬥爭,而且要善於鬥爭,有勇有謀,有理有節,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完璧歸趙講述的是誰護送和氏璧

藺相如。

藺相如。完璧歸趙講述的是藺相如護送和氏璧的故事。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完璧歸趙是一個歷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該成語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成語典故:

趙國有塊“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說願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國感到很爲難,因爲秦國曆來不講信義,趙國怕捱了騙還要被人恥笑,有損趙國的形象。如果不給秦國這塊玉,又怕秦國抓住把柄,就此發兵來犯,真是進退兩難。

就在這時,宦官頭目繆賢推薦說:“我家有個叫藺相如的門客,智勇雙全,可以讓他想想辦法。”趙王無奈,也只好叫他來試試。趙王問道:“秦王說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給還是不給?”

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回絕。”趙王又問:“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給我們城池,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秦國提出這個要求,要是不答應,是趙國理虧,若是秦國收了趙國的玉璧,又不給城池,那就是秦國理虧了。

比較起來,我看還是後一種辦法好。如果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強湊數。如果秦王把城劃給我們,我就把璧留在秦國,如果他們不願交出城池。我就完璧歸趙’。”趙王覺得藺相如口才超羣,慮事周密,就派他帶璧去了秦國。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