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家庭 >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5.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常識,正所謂交通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 樹立交通文明意識,自覺維護交通秩序是我們每一位市民應盡的義務,下面分享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1

1、在出租車指定侯車處,應按順序排隊。如果遇到老、幼、孕、殘及病人,最好能謙讓,讓他們排到自己的前邊。

2、在機場、火車站等場所等候出租車時,應該到指定區域排隊,由於出租車也需按順序前行,所以應走向等在前面的車輛,不要干擾出租車本身的等候順序。在沒有出租車等候站的地方,應該自覺遵守先來先上的原則。

3、在一些禁止停車或上下車的地方,不應執意叫停,不應爲難司機。作爲文明的乘客,應該配合司機遵守交通規則。

4、如果向對面馬路的`出租車招手且該車已準備掉頭,那麼,此時即使有其他車開到你面前,你也不應該爲了方便就上車,而不理會之前招呼並正爲你掉頭的那輛車。

5、乘車時,要愛護車輛及其設施,保持車內衛生。除了避免往窗外丟垃圾、吐痰等不良行爲外,也不要把廢棄物留在車內。如果攜帶帶有異味的食品或物品,應將其包嚴,以免污染車內空氣。下雨天,不要把溼淋淋的雨傘放在車座上。

6、對出租車司機要謙和有禮。如果對司機選擇的路線有意見,或不滿意司機的服務,如司機在開車時接聽手機等,要善意提出,注意文明用語,切勿與司機發生爭吵。此外,爲了讓司機集中精力開車,應避免和司機長時間攀談或做其他干擾司機安全駕駛的行爲。

7、下車時,應對司機的服務表示感謝,並說聲“再見”,這樣會讓司機感到溫暖,他將帶着一份愉悅的心情爲下一位乘客提供服務。

駕駛行車禮儀

1、駕駛行車時應遵守的交通安全規則

2、不管飲酒多少酒後堅決不開車。

3、系安全帶(副駕駛也需系安全帶)。

4、駕駛時不使用手機。

5、在路口轉彎時應減速或停車,讓直行的行人或非機動車先行。  6、遇到盲人或其他行動不便的行人,應減速慢行,必要時應停車。

7、靠近人行橫道時,應注意觀察周圍的動態,如果有行人或非機動車要橫穿馬路時,必須要在人行橫道前停下。

8、起步、拐彎、併線、停車時要打轉向燈。

9、拐彎時要進入適當的車道。

10、行駛時車與車之間要保持安全的距離。

11、停車前要減速。

12、駕駛者應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13、不往車窗外扔雜物或吐痰。

14、不強行加塞兒、不爭道搶行。

15、不亂停車。

16、不亂鳴笛,尤其是進入居民小區後,更不能鳴笛,且一定要減速慢行。

17、雨天行車應避免濺溼行人。

18、避免在快車道上低速行駛。

19、避免開着問題車上路。

20、謹慎使用遠燈、霧燈。

21、汽車發生故障時,應儘量把車推到一邊,防止造成交通擁堵。

22、保持車身清潔。

文明騎車

如同駕駛汽車一樣,人們騎自行車時也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以及禮儀規範:

1、遵守交通燈的指示,不闖紅燈,不搶道。

2、騎車時要注意四周,不能低頭猛騎。

3、應該騎在專有的自行車道上,不在行人道上行駛。

4、在車流比較集中的路段,不要隨便改變行駛路線。

5、嚴禁酒後騎車。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6、騎車時不要打手機。

7、雨天騎車應該穿雨衣。爲了安全起見,最好選擇鮮豔的雨衣,如黃色。

8、下雪與化雪天最好不騎車,以防路滑出現意外。

9、避免結伴並排騎車,騎車時也不要和同伴互相嬉戲。

10、騎車不要帶人。

11、騎車時不載重貨。

12、不應爲了借力,把手扶在機動車上行駛。

13、騎自行車轉彎時,應該減速慢行、伸手示意轉彎方向,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按鈴。

14、除了必要時伸手打手勢外,雙手儘量保持握把的狀態。

15、遇到顛簸路段時,最好下車,推車步行。

16、遇到老、弱、病、殘等動作遲緩者,要給予諒解,主動禮讓。

17、不能隨意亂停亂放車輛,要遵守停車規則。

18、經常檢修自行車,以保證行駛安全,避免發生意外事故。

19、在國外有些地方,自行車可以作爲一種交通工具,但也有些地方只把自行車當做鍛鍊身體的工具。比如在美國和加拿大,騎自行車雖然不需要有駕駛執照,但上路時仍需像駕駛汽車般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自行車必須配備車燈和反光器,夜間或雨天騎車均需要開燈。一般情況下騎車都需要戴頭盔,有些地方則強制規定騎車時必須戴頭盔。除了比賽等特殊情況外,自行車不許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在人行道上騎車更是違法的。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2

1、安全防範措施

(1)不準在車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車。

(2)在照明充足的地方等車。

(3)早間或夜間搭車,要記住車牌號、運營公司標誌、運營證號碼等信息。

(4)老人、女士、孩童不要獨自搭乘出租車。

(5)選擇車輛搭乘。不搭乘裝潢怪異、玻璃窗視線不明、車號不清的'車輛。

(6)乘車途中不要睡覺。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第2張
  

(7)不得乘坐貨運機動車,更不得站立或倚坐在車廂欄板上。

(8)若與司機言談,勿談個人生活作息、家中財產狀況等情況。

2、應急要領

(1)上車後,注意車門及車窗開關是否正常,若發現有異狀或司機有喝酒、衣着不整、言語不正常等情形時,應儘可能想辦法下車。

(2)指定行車路線,並留心沿路景物,發現有異狀,隨時準備反應。遇到狀況時應儘量留下求救訊號、個人物品等,爲解救提供重要線索。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3

1、乘坐公交車禮儀常識

乘客着裝應齊整

儘管公交車上沒有嚴格的着裝要求,但公交車也是公共場合,在衣着方面依然應該比較注意,上下身衣着都應相對齊整。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乘客只圖涼快,穿着十分不講究,甚至光着膀子就來坐公交車,這是非常不文明的行爲。

不礙他人

雨雪天,上車時應把雨傘折攏,雨衣脫下疊好。人多時,車上遇到熟人只要點頭示意即可,不可擠過去交談。

到站前,提前向車門移動時,要向別人說“請原諒”或“對不起”。不攜帶未經包裝的刀具、玻璃等以及家禽和其他暴露的腥、臭、污穢物品,不攜帶未受約束的可能危及他人的'寵物。

排隊候車等車停穩

要在指定地點候車,等車停穩後再上下車。尤其是在早晚上下班的高峯時間,人流量比較大。如果亂哄哄擠成一團,相互擁擠,既耽誤了大家的時間,又容易造成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發生意外傷害事件。

所以在候車的時候應該按照到達的先後,在站臺上排成候車隊伍,順序上下車。乘車時前門上後門下,上車後主動投幣或刷卡。

上下車互諒互讓互寬容

上車後應將隨身所帶的物品放到適當位置,不要把它放在座位上或擋在過道上。在排隊候車、上車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不經意的小碰撞、小摩擦

大家應該相互體諒,碰到別人的一方真誠致歉意,而另一方也不要過分計較。乘車時主動爲老、弱、病、殘、孕婦和抱小孩的乘客讓座,當他人爲自己讓座時要立即道謝。

車內講衛生確保安全

自覺保持車站、車廂的清潔衛生,不在車站和車廂內吸菸、吐痰、亂丟廢棄物,不向窗外扔垃圾。不在車內嬉戲打逗,乘車時不將頭、手伸出窗外。愛護公共設施,不亂寫亂畫,不踩踏座椅。

不要隨便亂坐扶手、發動機蓋、窗沿等處。確保安全,不帶易燃、易爆和危險品上車,不私自開啓車門,不在車未停穩時上下車。注意保管隨身物品,發現失竊應立即通知駕乘人員或報警,發生危急情況,應服從駕乘人員安排,及時疏散。

2、 乘坐地鐵應遵守的規定及禮儀

1、憑票乘車,閱讀乘車說明。

2、遵守規定,不帶禁物。

乘坐地鐵時,嚴禁攜帶的物品有:

a、易燃、易爆、有毒、腐蝕性、放射性和殺傷性等危險品(如起爆材料、炸藥、鞭炮、汽油、柴油、煤油、油漆、電石、液化氣、管制刀具、各種酸類等)以及其它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

b、超長(1、8米以上)、易碎(如玻璃及易碎玻璃製品等)、笨重(如自行車、洗衣機、電視機、臺式電腦顯示器、電冰箱等)、妨礙公共衛生、妨礙車內通行和容易污損地鐵設備和站、車環境的物品及動物。

3、注意衣冠整潔。衣冠不整等不文明者可能被拒絕進站。

4、服從車站工作人員的管理,聽從工作人員指揮,配合工作人員工作。

5、注意安全,嚴守站臺規定。

乘坐出租車的禮儀 第3張
  

3、 乘坐地鐵時須知的禮儀

1、不等地鐵上的乘客下列車,就硬擠進去搶座位。乘坐地鐵的原則是“先下後上”,但一些乘客未等地鐵裏的乘客出來就硬擠進去,搶佔座位,不僅如此,還伸開雙臂或用手提包等給親友佔位。

2、堵在門口,阻礙上下車的乘客。這種行爲在上下班時特別嚴重。如果只坐一兩站,不想往裏擠,還有情可原,不少乘客乘坐地鐵至少在5站以上,但只圖自己下車方便,不願往裏走,因此造成列車門口擠得滿滿,而車廂裏面卻空空蕩蕩。列車門一開,乍看好像已飽和,其實裏面還有許多空間,一方面阻礙了下車乘客的通行,另一方面也給要上車的乘客極大困擾,不知該不該擠上去。

3、製造噪音。現在手機普遍使用了,但某些乘客在使用手機禮儀方面還很欠缺。經常會聽到某些人旁若無人,肆無忌憚地大聲講電話,恨不得讓全世界人都聽到他們所講的內容。一些乘客還故意把手機音樂開得很大聲,好像是故意挑釁似的。一些家長縱容孩子在車廂裏追跑打鬧,還有的對孩子的.大聲哭鬧聽之任之,如老僧入定,絲毫不顧周圍乘客的感受。

4、不注意儀態。一些乘客在坐地鐵時,其坐姿實在不敢恭維。特別是某些男士,不顧通道狹窄而伸腿、蹺腳。最令人遺憾的是一些老阿伯,一坐下,一隻腳就脫鞋蹬上了座位,十分不雅。甚至有些乘客看有許多空位,就乾脆躺下了。

5、爭先恐後。地鐵擁擠時,一些站在列車門口附近的乘客,爲了方便裏面的乘客下車,往往會先暫時下車,等下車的乘客下完後再上車。而站臺上的一些乘客不等讓路的乘客上車,就搶先衝進車廂。結果,好心讓道的乘客反而因“鳩佔鵲巢”,只好再等下趟車。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