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女性健康 > 忽悠人的8個健康常識

忽悠人的8個健康常識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8.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杯清水健康相隨

忽悠人的8個健康常識

每天喝8杯清水被認爲可以防止積食、便祕,對抗疲勞、皮膚乾燥、哮喘、偏頭痛甚至抑鬱,但事實上,並沒有結論性的科學證據支持這一觀點。該理論的依據是:每吃進熱量爲1卡路里的食物,要搭配1毫升水,按照一般成年人的食量計算,即每日需要喝8~10杯水,這可能就是這一概念的由來。

然而,已有研究證明這並不明確。人體爲保健康每天所需的2升水大部分已包含在食物、果蔬、湯和包括咖啡、茶、軟飲在內的飲料中,不需要另喝8杯清水。更何況,對於像腎臟病人、心臟病人、肝硬化病人這樣的特殊人羣,多喝水反倒不好。

◆新鮮蔬菜比冷凍蔬菜更有營養

請把這種觀念丟到九霄雲外,重新樹立“冷凍和罐裝蔬菜與新鮮蔬菜具有相同營養成分”的概念。你應該知道,經營者爲了給蔬菜一個好賣相,可能在它成熟前就把它摘了下來,在之後的運輸過程中,蔬菜中寶貴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C就在空氣中散失了,如果再在貨架上寂寞地待上一兩天,養分散失得就更厲害。

而冷凍和罐裝蔬菜則是剛一摘下就被加工製作,反而能很好地保留營養物質,而且在冷凍和罐裝過程中,對蔬菜的加熱和漂白可以使營養物質的。

◆糖是齲齒的始作俑者

有兩個現象可以做出解釋:一是英國,那裏保持着較高的食糖人均消費量,但齲齒髮生率較低;二是我國,齲齒髮生率雖然較高,但每人每年攝入糖量不到7公斤,與發達國家(10公斤!)相比還差得多。

糖的粘性、吃糖的頻率、口腔衛生比吃糖本身對牙齒健康的影響要更關鍵,吃糖不可怕,就看你怎樣吃。少吃粘着力強的軟糖、奶油糖及甜點,它們更容易導致齲齒;不要頻繁地吃糖,一次吃掉兩塊糖比分兩次吃、每次吃一塊的危險要小,因爲每次吃糖之後,細菌產生有害作用的時間是40~60分鐘,頻繁吃糖使這一時間持續延長。

最後,享受了糖的甜美滋味,還應該爲口腔衛生盡點義務,如果做不到立刻刷牙,至少要立刻漱口。

◆發燒了,吃點好的

發燒臥牀時,體貼的家人總是說“好好吃飯,營養充足,身上有勁兒,病纔好得快”,其實,發燒宜餓不宜吃,因爲飢餓可以使機體產生大量對抗急性細菌感染的物質。

研究發現,免疫系統對進食和飢餓的反應有所不同。禁食一夜後的化驗檢查顯示:血液中白細胞介素-4的水平升高了4倍,正是它能促進機體產生抗體。

◆天涼小心凍感冒

感冒的根本原因是病毒感染而非天氣寒冷。科學家做了很多研究,其中包括讓人暴露於寒冷空氣中並將他們的腳浸泡在冷水裏這樣“缺乏人道”的試驗,但結果是:他們並沒有感冒。也就是說:除非你與感冒病毒密切接觸而被傳染,不然你不會感冒。

而傳染是可能發生於任何溫度之下的。人們之所以以爲天氣涼時更容易感冒,不是因爲外出着了涼,相反的,大家更愛待在暖和的室內,而室內恰恰是病毒的'積聚地。

  ◆流感疫苗會引發流感

這是不可能的。流感病毒主要有A型兩種、B型一種,每年,科學家預測出當年的流感病毒類型,然後據此做出疫苗。他們把病毒接種到雞蛋上使其生長,在製作成疫苗之前再把病毒殺死,死亡的病毒不可能導致接種者患上流感。

需要提醒你的是,接種流感疫苗有可能會產生局部肌肉疼痛和紅腫,大多持續1~2天即可好轉,對雞蛋過敏的人在接種後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包括咽喉紅腫、皮膚出疹子,最好不要接種。而那些流感的高危人羣,如老人、嬰幼兒、糖尿病患者等則是專家大力推薦接種的對象。

  ◆積極向上百戰百勝

在過去的20年中,無數的科學研究證明,樂觀主義者比普通人長壽。特別是在美國,注重事情的光明面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生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可是心理學家發現,根據這一理論,人們在學習某項課業時,學習動機強弱對學習成績有很大影響,動機太強或太弱時的學習效果都不夠好,只有動機適中時,效果最好。如果將動機強度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畫成曲線,很像一個倒寫的英文字母“U”,兩邊低中間高。

 ◆家務勞動當道,健身運動稍息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家務勞動可以替代健身運動成爲流行觀點,英美兩國曾有研究者認爲,一週5天,每天30分鐘的中等活動量可以使人保持健康,比如做家務,正好是日常生活中燃燒脂肪的好方式。

但最新的觀點是:吸塵、刷刷洗洗可以將房間打掃乾淨,卻並不能將你的贅肉打掃乾淨。調查顯示:把做家務作爲惟一運動方式的人,心臟健康狀況明顯遜於每週在戶外運動3小時的人,他們當中的一部分甚至比不做任何運動的人還要超重,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悶在家裏做家務的女人比定期健身的女人更愛吸菸。

最好的忠告是:不要試圖依賴瑣碎的家務勞動而保持身材,要儘可能進行健身和戶外活動,哪怕是快走着去商店,或是跑着去公司,都比單純把做家務當做鍛鍊身體更令你受益。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