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南極大陸98%地區被冰雪覆蓋,內陸冰蓋更被稱爲“生命禁區”“白色沙漠”。南極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氣候最獨特、空間最神祕的一片淨土,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1

冰雪覆蓋的南極洲資源十分豐富,是地球上唯一未被開發的資源寶地。今天帶您走進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

南極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孤寂、最潔淨的大陸,素有科學天堂之稱。1984年11月20日,我國曆史上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出發遠赴南極,帶着一個神聖的使命在南極洲的喬治王島,建設中國第一個南極長年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經歷了40天艱辛的海上漂泊,由591人組成的考察隊終於在1984年12月30日登上了南極洲的喬治王島。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考察隊於在1984年12月登陸南極洲喬治王島

剛剛踏上南極土地的科考隊員們還沒從激動的情緒中走出來,又一頭扎進了艱苦的建站工作中,勘探、選址,在刺骨的冰水中搶建碼頭。

中國南極長城站首任站長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黨委書記 顏其德:

我記得到了下午大概6點多鐘的時候,突然海浪逐漸增大。當時記不得是誰了,大叫一聲隊友們不好了,碼頭給衝出一個大窟窿了,趕快搶救碼頭材料吧。大家一起撲上去,撲上去以後,真是手挽手、用自己人肉鑄成的長城擋住海浪。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2張

南極的夏季十分短暫,600多噸的建站物資,就靠肩挑人扛,要在短短的十天之內完成裝卸。冒着極度的嚴寒和凜冽的風雪,大家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

顏其德:

真是拼了命,心裏邊想的就是,我只要有勁,我只要能從牀上爬起來,要我幹多長時間我就幹多長時間,暈倒我起來再幹。這種精神就是絕對要把長城站建起來,那種使命感跟責任感,(要不然)真無臉見江東父老。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3張

到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洲建立40多個長年科學考察基地以及100多個夏季站,而中國當時還沒有人踏上過南極大陸。

揹負着十億中國人的囑託,591名隊員經過42天不分晝夜的奮戰,1985年2月20日,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宣佈落成。創造了南極建站史上的奇蹟。長城站的建成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一項空白,南極大陸從此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4張

△1985年2月,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宣佈落成

顏其德:

布魯塞爾的第十三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上,中國一舉贏得了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地位,從此取得了對南極不斷更多的發言權,而且取得了決策權。

在隨後的30多年間,我國又陸續建成了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在東南極地區形成了一條斷面。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5張

中國科學家對長城站區、中山站區、南大洋、普里茲灣、冰穹A地區等廣袤的南極大陸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在極地冰川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生態學、大氣科學,日地物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世界公認的科研成果。面積大約1400萬平方千米的南極洲,其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生物種類複雜多樣。

2018年2月,在南極洲西南極地區羅斯海的恩克斯堡島,鮮豔的五星紅旗迎着呼嘯的寒風在數十個集裝箱拼接成的臨時建築前冉冉升起。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正式奠基。過去的三十多年,我國的南極科考僅僅是個開始,未來中國人一定會爲人類的南極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2

南極科考,始終貫穿“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

銘刻在南極科考史上的,是一個又一個感人的南極故事。

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首次建長城站的艱辛,長城站首任南極越冬考察隊隊長顏其德依舊動情。由於卸運物資的條件有限,首次隊必須搶建一座供小艇停靠、汽車能吊運物資的碼頭。在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科考隊員們毫不猶豫,縱身躍入冰冷的海水中,掄錘、扶釺、打樁……一組10個人凍壞了,就上岸休息片刻,另外10人立刻下水接替。晚上,隊員們睡在充氣帳篷裏,每天12點之後收工,由於過度疲勞,他們往往是一躺下便睡着了。

南極大陸98%地區被冰雪覆蓋,內陸冰蓋更被稱爲“生命禁區”“白色沙漠”。崑崙站所在區域年平均溫度達零下58.4攝氏度,是南極冰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爲“人類不可接近之極”。作爲我國首任崑崙站站長的李院生,於2009年率領內陸隊員進行崑崙站的建站工作。爲了把500噸建站物資從雪龍船運到崑崙站,他們曾遭遇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海冰卸貨剛剛開始,就有一輛雪地車壓塌海冰掉入幾百米深海中,開車的機械師差點葬身海底。”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6張

當李院生帶領車隊向南極內陸行進時,車隊常常十幾個小時連續行駛。將近1300公里的距離、海拔4100米的冰蓋高原、500噸的建站物資、運力嚴重不足的車隊以及極其有限的作業時間……這些就像一組天文數字一樣壓在內陸隊心頭。“那時開車久了,人甚至出現了幻覺,行駛在平坦的冰蓋上,眼前卻像有冰山撞過來一樣。”

抵達崑崙站後,隊員們克服嚴重的低溫和高原缺氧困難,抓緊時間拼命幹活兒,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全部時間都用在了作業上,打地基、安裝鋼結構、搭建築模塊等,在工程機械極度缺乏、僅靠卡特車自帶吊車活動的條件下,爭分奪秒地建站。當終於建好站、隊伍撤離崑崙站時,李院生拿起對講機讓大家回望一下屹立在冰雪中的崑崙站,心裏充滿了激動和自豪:“看!這是我們中國人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親手建成的科學考察站。”

提起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建站前期準備工作,第三十四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夏立民對登陸恩克斯堡島印象深刻。他回憶,當時隊員們被一塊漂浮的海冰擋了去路,只好藉助天然冰面作轉運平臺,將設備送上了島。恩克斯堡島人跡罕至、礫石遍佈、場地坑窪,27名科考隊員克服了低溫、凍土、暴風、強紫外線、設備有限等困難,利用南極極晝光照的有利時機,爭分奪秒,僅用25天就完成了原計劃50天的工作。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7張

張體軍在11年的時間裏先後參加了8次南極考察。他說,南極科考面對的最大風險就是“不確定”,有時需要“靠天吃飯”,隨時利用好天氣連續作戰,15個小時不眠不休是“家常便飯”。作爲第三十二次南極考察固定翼工作隊的隊長,他最擔心的是“雪鷹601”飛機生病。有一次自動駕駛儀出現故障,飛機無法按照恆定速度、高度和姿態飛行,迫使本該由機器自動控制的部分不得不改由人工操作。“長達七八個小時的飛行,完全由機組人員手動操控,這種勞累和危險非常人能夠想象。”

距離中山站600多公里的格羅夫山美麗而兇險,到處是陡峭的冰崖和巨大的冰縫,稍不留神就可能迷路或跌落深淵,但這裏恰好又是一座天然實驗室。方愛民曾率領團隊在這裏實地考察。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戶外,隊員們餓了就從懷裏掏出帶着體溫的醬牛肉吃上兩口。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格羅夫山考察完成了地球化學、冰上地質學、地球物理探測等綜合性科考。

“只有去過南極,你纔會真正愛上她。”這是不少科考隊員們的心聲。中山站的水暖工王剛毅說,南極看起來是一片荒涼之地,生活枯燥壓抑。可當他坐在極夜的蒼穹下,看流星倏地劃過天際,看絢麗多彩的極光舞動,即使凍得全身發抖,也想再多看上幾眼。他頗爲感動地回憶:“有次我在修理水管,一隻企鵝搖搖晃晃地過來,歪着脖子瞅瞅我,又看看水管,彷彿在說‘你在幹嗎?’它不見了,我會掛念;它一叫,我就會馬上去找它。”

南極故事的背後,始終貫穿一種精神,這就是“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別的國家能做,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到!”這種精神在南極科考中代代流傳,它堅定着隊員們的決心——堅決執行命令,紮實推進每一項工作;它賦予隊員們勇氣,在嚴酷的環境中,抱定拼搏的信念毫不退縮,才能一次次地化險爲夷。

中國人從能在南極生存、能在站區附近觀測採樣,逐漸成爲有能力到自己感興趣、具有科研價值的區域活動

南極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氣候最獨特、空間最神祕的一片淨土,也是科學觀測數據最匱乏的地區。這種“最匱乏”不僅體現在科考站空間分佈零散,還體現在人類觀測的時間很短。作爲一項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南極科學考察的意義重大而深遠。爲了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我國多年來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

零的突破。時間倒回1985年2月20日10時整,西南極喬治王島,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的落成典禮在歡呼聲中舉行。首次南極科考隊用頑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提前完成了長城站主體工程,創造了讓世人驚歎的“南極速度”。

質的飛躍。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裏,中山站19 89年在東南極順利落成,成爲觀測研究南極冰蓋、冰架、高空大氣物理、南極大陸地質、南大洋的理想之地;崑崙站2009年落成,它地處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匯聚了冰芯科學、天文學、冰下地質地球物理、大氣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泰山站2014年落成,是中山站和崑崙站之間重要的中轉站點;羅斯海新站,位於東西南極的交界處,正在積極推進建站前期準備工作,未來將是研究南極岩石圈、冰凍圈的絕佳位置……依託科考站,我國南極考察獲得綜合保障支撐,考察活動範圍和領域持續拓展。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8張

建站,僅僅是我國南極科考能力提升的縮影。時至今日,我國已初步建成了涵蓋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牀基的國家南極觀測網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極考察保障平臺。

拿船基建設來說,除了大名鼎鼎的“雪龍”號破冰船,我國還統籌安排“向陽紅1號”“海洋六號”等遠洋科考船協同作業。2016年12月20日,我國新一代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切割車間完成了第一塊鋼材點火切割。根據建造計劃,新船將於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考察船家族將再添“新丁”。

空基建設也不容忽視。隨着我國首架固定翼飛機“雪鷹601”2015年投入使用,極地考察在航空平臺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作爲空中飛行的“實驗室”,“雪鷹601”安裝了大氣採樣、激光雷達、航空重力、航空磁力、穿透雷達等設備,具有進行大氣科學、高空物理、冰蓋動力、冰下地質等多項科學觀測的能力。

在海陸空立體科考平臺的.支撐下,衆多南極科研前沿項目取得可喜進展。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到2016年,南極科研項目總投入3.1億元,是1985年到2000年的18倍。其中,我國在橫穿南極雪冰環境研究、格羅夫山古氣候環境研究、南極隕石回收與研究、東南極冰蓋起源與初期過程研究、冰穹A的天文觀測與研究等領域,均獲得國際一流科學成果。總體看,我國初步建立了一支門類齊全、體系完備、基本穩定的科研隊伍,對南極地區的總體認識在迅速加深。

在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我國已成爲重要的參與者和貢獻者。通過與有關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合作,我國在極地領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強。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1985年成爲《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自開展南極活動以來,我國幾乎參與了所有南極和南大洋觀測研究大型國際計劃,同時也派出人員參與其他國家的南極考察活動,收到了良好的合作成效。

曾有一位極地專家這樣總結道:30多年來,中國南極科考的最大成就,就是中國人從能在南極生存、能在站區附近觀測採樣,逐漸成爲有能力到自己感興趣、具有科研價值的區域活動。“這是值得全體中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成就。”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9張

面對快速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南極科考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歷史留下寶貴經驗和財富,激勵着極地人砥礪前行。

當前,世界各國不斷加大極地科考投入,面對快速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圍繞海洋強國、極地強國建設目標,專家認爲,未來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極地政策和發展規劃,以國家需求爲導向,以國際前沿科學問題爲目標,統籌協調國內優勢資源,做大做強南極科考事業。

具體看,要夯實南極業務化考察,爲基礎科學研究提供長期的高質量數據。所謂業務化考察,是指長期、持續地開展考察工作。那些關係人類共同命運的大科學課題,靠研究“孤峯”和成果“碎片”遠遠不夠,需要更趨連貫和更加全面的數據支持。

圍繞前沿科學問題,積極開展基礎科學研究,探索影響全球和極地變化的關鍵因素、過程或機制。相比美國、俄羅斯等南極科考強國,我國南極科學研究的系統性還有待增強。“我們要不遺餘力地推動南極科研由單一學科向跨學科綜合研究發展。”第三十五次南極科考隊首席科學家陳大可表示。

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推動極地觀測儀器、設備的研發和使用,使之更加高效、可靠、自動化。“能力建設不能止步。先進可靠的支撐保障能力,是我國開展南極前沿科學研究的必要條件。只要有中國人去南極,就必須有相應支撐。”

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吸引更多高水平和年輕科學家參與南極研究。“目前我國南極科考都是分散單位參加,有些參與人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連續性,這會制約南極科考工作發展。未來將逐步推進南極考察‘職業化’,推進南極長期連續穩定考察隊伍的建設。”有專家認爲。

“今後,隨着國家對南極事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廣大極地工作者將持續發揚南極精神,在人類探索南極的歷史上,書寫下屬於中國的嶄新篇章。”談及未來,科考隊員們滿懷信心。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3

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南極中一共有32個國家建立了79個科考站。

在南極建立了科考站的國家有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巴西、智利、中國、捷克、厄瓜多爾、芬蘭、法國、意大利、德國、印度、日本、荷蘭、新西蘭、挪威、祕魯、波蘭、白俄羅斯、韓國、俄羅斯、南非、西班牙、瑞典、烏克蘭、英國、美國、烏拉圭、巴基斯坦、羅馬尼亞。

中國第一個南極站 第10張

上述的這些國家都是在南極建有科考站的國家,中國在南極一共有5個科考站,分別是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崑崙站和中國南極泰山站。

在極地建設考察站,選址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明確建站的科學目標和研究任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個領域的需求;其次要考慮科考能力,比如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停靠的條件和環境、建站地區的地貌和淡水來源;還要考慮國際合作與救援的可能性。

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航天技術、衛星觀測技術、無線電遙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現代高技術逐步用於南極科學考察,人們廣泛使用各種自動化儀器設備,把它們安置在無人站裏,通過定時發送觀測記錄等方式,達到記錄和了解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目的。

科考站都幹什麼?

不同國家的科考項目都是不同的,中國在南極的科考站主要的科考監測內容有氣象、衛星雲圖的監控、地震監控、電離層的觀測等。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