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於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這是先秦時期孟子的著作,《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論證嚴密,具有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下面來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譯文對照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文 註釋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裏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爲,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賞析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分兩層)

第1層(舜發於……舉於市):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說明成就大業者都曾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第2層(故天降……其所不能):論述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

第二部分(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分三層)

第1層(人恆過……而後喻):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挫折、困苦,才能長進和有所作爲。

第2層(入則無……國恆亡):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進一步論證艱苦磨鍊的必要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2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高中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個個無比強大的朝代掀起塵土衝我咆哮着,卻又帶着哀怨慢慢遠去。

遙想始皇當年,君臨天下,意氣風發,自比三皇五帝,以爲萬世千秋都在掌握;修長城,建麗陵,阿房宮雄偉至及。可惜,秦朝二世即覆,阿房火數日不熄。

這不就是安樂的好處嗎?

孟子說:“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如此看來,自古英雄不都是多磨礪的嗎?周文王坐牢成《周易》,孔子仕途失意作《春秋》,屈原流放時創《離騷》,左丘失明後着《國語》,韓非子囚秦寫《說難》,司馬遷遭宮刑完《史記》。縱觀千古,有幾個偉人又不是“苦命人”?

於是,孟子又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而歐陽修所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莫不是這個道理?

人常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犯錯誤時)在內心受到困擾,思慮阻塞以後才能奮起;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才被人瞭解。

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會滅亡。

縱觀千古,哪一個朝代又不是這樣?難道守住一方江山很難嗎?不,不難。只是那一顆顆勵精圖治的心,在長年累月的紙醉金迷中,失去了當年銳利的光芒。

相信生在海邊的人知道:珍珠是蚌等一些軟體動物體內發生病變或外界沙粒和微生物等進入貝殼而形成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講,珍珠只是一種奢侈一點的裝飾品而已,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是血與肉的代價啊!

所以,孟子又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還記得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波斯商人坐船出海,之前沒嘗過坐船的苦,哭鬧得讓人心煩,大家百般安慰也無濟於事。一位哲學家把他推入了大海,幾經沉浮才拉他上船。從此,波斯商就非常安頓,有說有笑。原因何在?哲學家說,歷經滅頂之災的憂患,才知安樂的價值。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沒去過地獄的人,永遠都不認識天堂!如今,爲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富二代?把父輩辛勤闖下的一片天地,揮霍乾淨。

也許,他們的父輩給他們了許多財富,但獨獨就忘了一件寶貝——磨礪。自古英雄多磨礪,不是嗎?磨礪不也是成功必須的一塊基石嗎?我們纔不是要做溫室之綻放,而是想在藍天中搏擊!

只聽得孟子喃喃自語道:“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3

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出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3張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作爲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爲“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文章主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爲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啓迪。但作爲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