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夏季天氣熱,防暑降溫是每個人都關注的話題。對於降溫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大部分都是不降溫反而對身體不利。以下分享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1

一、薄荷葉是消暑神器

其實酷熱中,我們的身體也可以感受到涼意,而製造這份涼意的正是薄荷。薄荷中使人感到“涼爽”的是一種叫做薄荷醇的物質,薄荷醇可以直接激活皮膚上的冷感受器,產生與低溫條件下相似的感受。其實這個時候身體的物理溫度並沒有降低,人只是感覺到一種舒適的“涼”意。

薄荷等成分讓人感覺到的清涼一般都是體表或者局部作用,很適合那些既“貪涼”又“怕冷”的人。

二、抱冬瓜睡覺

抱冬瓜降溫在民間屬於由來已久的消暑土方法。冬瓜被用來降溫,有一定道理的,原理在於它的含水量高達到96%,因爲含水量高,所以清涼。冬瓜的含水量較高,有利於降溫,這就好比枕着水枕降溫一樣。冬瓜皮性涼,本身有清熱解暑的作用。

清代名醫葉天士在其所着的《本草再新》中便有記載,冬瓜皮具有“走皮膚,去溼追風,補脾瀉火”的功效。冬瓜之所以叫“冬瓜”,是因爲它表皮有一層白色粉狀的東西,看起來像冬天結的白霜,因此而得名,但從字面上看,也暗藏通體清涼的意思。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雖然冬瓜降溫的方法簡單實用,但不是什麼人都適合,如果是熱性體質,這樣降溫沒有問題,如果是寒性體質,比如陽虛體質、脾胃虛寒者、孕婦及老人等,最好不要用這種方法降溫,以免被冬瓜皮的寒涼之氣所傷。

三、喝碗酸梅湯

酸梅湯是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冰鎮後飲用該湯可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此外,酸梅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枸櫞酸,能有效抑制乳酸,當夏日疲憊時,喝杯酸梅湯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讓肌肉和血管組織恢復活力。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等材料。將去核的烏梅與山楂比例爲3:2,再準備一份的甘草,加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熬40分鐘左右,依口味加適量冰糖調味出鍋,放涼或冰鎮後飲用消暑開胃效果極佳。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第2張

四、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要想在悶熱難當的夏日,讓自己不心急氣躁,關鍵在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正如詩人白居易說的,“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當然,自在消暑的方式還很多:品一杯茶香,看風輕雲淡;尋一抹綠意,聞鳥語花香;沐一室芬芳,掬十里春風……就將閒情逸致揮灑在自己的天地間吧。

天氣悶熱時應儘量少參與大規模的聚會和其他社交活動,增加一個人獨處或靜靜的休息時間,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情緒中暑”的機率。天熱的時候,儘量不要談論刺激別人的話題,而應該選擇相對比較輕鬆、愉快的話題。還應該注意引導孩子不要較真,應該心胸開闊,包容別人。

五、扇子輕搖

羽扇輕搖是智者的消暑選擇。扇子雖是“老古董”,但其健身效果卻是任何降溫設備無法比擬的。搖扇可鍛鍊肢體(左手搖扇可活化右腦、開發右腦潛能、預防中風的意外之效)。同時,扇子獲得的風也最宜人。

搖扇是一種單側肢體運動,不僅可鍛鍊肢體的關節肌肉,還可鍛鍊大腦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功能。研究發現,卒中患者大部分是在右腦半球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多數中老年人的腦萎縮卻發生在左半腦。

這是由於一般人長期習慣使用右手,左手運動較少,從而造成左腦半球鍛鍊有餘而右腦半球鍛鍊不足。因此,在夏天應有意識地進行左手搖扇,通過加強左手運動,活化右腦,改善左側肢體的靈活性和機體萎縮,還可以增強右腦半球血管的彈性,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六、綠豆湯是消暑湯

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在炎熱的夏天,綠豆粥是極爲理想的解暑劑。煮綠豆湯最好直接用純淨水。若沒有,只需在水中加入半勺白醋,或擠入半勺檸檬汁,但注意不能加太多。

具體方法是先將水煮沸,然後放入綠豆,加蓋繼續小火煮8-10分鐘。倒出清湯,這樣煮出來的綠豆湯可在空氣中較長時間地保持碧綠色澤,並且解暑效果好。餘下的豆子可以繼續煮成綠豆沙,或加大米煮成綠豆粥。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第3張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煮綠豆時千萬不能用鐵鍋。因爲鐵會催化多種維生素氧化分解,綠豆皮中的`單寧在高溫條件下遇鐵反應,變成黑色的單寧鐵,使綠豆湯汁變黑,影響綠豆解毒的功效並且對人體有害。煮綠豆湯的時候用砂鍋、不鏽鋼鍋或者專用的燉鍋都可以。

七、做個白日夢

天氣太熱,不妨坐着休息一下,閉上眼睛,小睡一會兒。研究表明,人體對“白日夢”的反應之一就是降低身體溫度。還用我教嗎?悶熱的夏天誰不想去風景夢幻的海島度假?你可以設想自己躺在沙灘的椰子樹下,望着蔚藍的大海發呆,或者縱身一躍,跳入涼爽的海水暢遊。

八、洗個熱水澡

暑天最好選擇洗熱水澡。人浸泡在溫水裏,毛孔會很快張開,體內的熱量就能釋放出來,通過反覆的浸泡,可以完全消除身體的悶熱,治標治本。相反,如果人直接泡在涼水裏,毛孔受到刺激會馬上閉合,儘管皮膚會感到涼爽,但體內的熱無法完全排出,過一會兒依然會感覺很熱,達不到真正降溫的目的。

九、一夜酣夢

酷暑中,最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睡“子午覺”——中午11點~1點,晚上11點~1點。中午儘量午休,睡半小時就能培陽生陰。晚上11點前休息,可以養陰生陽。“子午覺”睡好了,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

睡前泡泡腳、聽聽音樂,使精神放鬆;身體放鬆了,心靜了,躺下來揉一揉小腹,直至發熱,可以使氣血更好地彙集於關元穴。這樣身體就處於經脈通暢、百氣歸元、身心安適的狀態;早晨醒來後不要急着起牀,揉一揉小腹,然後把雙手放在肚臍上做幾個腹式呼吸。

最後提醒,夏季防暑降溫,最好選擇棉、麻、絲等天然纖維。絲綢衣服親膚性很好,重量輕、厚度薄,夏天穿上既舒適美觀,還會感覺通體涼快。棉質衣服吸汗,透氣性好,而且面料柔軟,不僵硬。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2

1、往正確的身體部位灑水

給自己灑水降溫似乎是個好辦法,但是一定要知道往哪裏灑水最有效。灑在脈搏跳動處或者是壓力點是最有效的,因爲這些位置的血管離得比較近。對着太陽穴、肘關節內側、膝蓋後側等位置沖水10秒以上,可以幫助你快速降溫。

2、有效利用風扇

天熱時如果周圍空氣的溫度不發生變化,僅靠風扇很難快速降溫。但是如果噴上噴霧,風扇吹來的風能夠幫助蒸發身體上的水分,快速降低體感溫度。涼。

3、弄溼頭髮

這個方法能夠幫助快速降溫,並保持清涼感。

4、戴上一頂浸溼的帽子或是束髮帶

如果在戶外,想要長時間保持清涼,可以戴一頂浸溼的帽子,如果在家,則可以選擇戴上浸溼的束髮帶,或者提前放在冰箱凍過的手帕或絲巾也能有達到類似效果。

5、買一個迷你風扇

比起扇子,迷你風扇更能給人帶來涼感。想要雙重效果,可以在風扇下放一盤冰,打開風扇,立刻帶來雙倍的清涼。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第4張

擴展資料

飲食降溫法:

1、儘可能多飲水。

夏天炎熱高溫,身體水分丟失速度快,數量多,儘可能的多飲水來補充體內水份丟失,避免中暑。一般情況下,人均飲水量需要達到每天1500ml-1700ml,在炎熱的天氣下,建議飲水量應在2000ml以上,甚至更多。

2、飲食中主食以粗加工的糧穀類食物爲主,配以蔬菜和水果。

充足的粗雜糧不僅可以補充普通主食提供的基本能量,而且還可以補充豐富的微量元素,蔬菜水果中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也可以補充因天氣炎熱而出現的體內微量元素丟失的情況。同時,蔬果中的水分含量要比肉類豐富,因此消化吸收也更容易。

3、豐富飲品種類。

除了基本的水之外,自己在家可製作綠豆湯,綠豆湯清爽可口,尤其是煮完之後放到冰箱中冰鎮,解暑效果更佳。除了綠豆湯之外,還可以在劇烈的戶外活動過後,補充一些淡鹽水,可以平衡身體電解質,達到防暑避暑作用。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3

入伏以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啓高溫悶熱模式。很多家庭開始了冰棍、冷飲和冰西瓜輪番上陣。那麼,日常生活中到底該如何解暑?近日,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所專家爲公衆“解鎖”了高溫防暑的正確“姿勢”。

專家建議,夏日外出儘量避開高溫時段,最好不要在中午前後在烈日下行走或勞動,因爲這個時間段的陽光最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較高。如果此時段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塗抹防曬霜,以防曬傷。衣服儘量選用淺色、透氣性好的棉、麻、絲類質地,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高溫悶熱天氣時,要準備充足的水飲,及時飲用,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爲一旦感覺口渴表示身體已經缺水了,每次喝水控制在150毫升至200毫升,喝溫開水,不要喝冰水。根據氣溫高低,一般人員每天喝1.5升至2升水,高溫作業人員,每天喝3升至5升水。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

天氣熱時咋樣纔可以降溫 第5張

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鉀茶水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夏天多食含水量高的蔬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爲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乳製品既能補水,又能滿足身體的營養之需。

此外,在高溫環境中工作的人羣,應適當補充含有鉀、鎂等元素的飲品。

夏天日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勞。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既利於工作和學習,也是預防中暑的措施。

專家稱,最佳就寢時間是22時至23時,最佳起牀時間是5時30分至6時30分。睡眠時注意不要躺在空調出風口和電風扇下,以免患上空調病和熱傷風。

專家建議,在戶外活動或進行高溫作業的人羣,可隨身攜帶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水或藿香正氣丸等防暑藥品,或放置在就近工作場所,隨時使用,以防發生中暑。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