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來源:時尚達人圈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很多的人都會喜歡在節假日的時候出去遊玩,品味別樣的風景人文,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文化特色,那麼以下是關於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1

老成都的六大經典民俗:魚市、竹器、涼蓆、水桶、打草鞋、代客冒飯讓你驚歎不已,老成都的十大名小吃:陳麻婆豆腐、毛血旺、夫妻肺片、二姐兔丁、老隍城傳統鍋魁、擔擔麪、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川北涼粉讓你定會讚不絕口,老成都的兒時十大遊戲:風車、拍洋畫、騎馬馬尖、摻牛牛、玩黃泥巴、跳房、崩彈子、抓沙包、飛鏢、跳拱讓你返老還童。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魚市:成都不是水城,水產品種甚少。但有錦江和解玉溪,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沒有魚吃。泥鰍黃鱔之類絕不像今天這麼貴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鯉魚鯽魚甚多,絲毫不稀罕。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張

除了走街串巷賣魚的,老成都還有南門大街、湖廣館街的魚市蝦市。拂曉之時,城內城周以捕魚蝦爲生的人便擁入魚市蝦市,一天的勞碌便開始了。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3張

但成都人的飲食習慣似乎重豬肉輕魚蝦。且不說一般市民善於在豬肉上變花樣,對魚的烹調相對簡單,就是川菜譜上也是如此。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4張

竹器: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隻能在溼潤的南方使用,到了乾燥的北方就會爆裂散架。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5張

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東西一樣,用久了也會壞。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墊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隻腿瘸了,筲箕的邊張開了,竹籃烘籠的蔑條掉了,馬架子坐的竹條斷了。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舊如新。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6張

修竹器的帶着一捆竹子、蔑條和工具四方遊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爲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裏實在是太重要了。從吃飯用的筷子、買菜用的籃子到廚房裏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曬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掃地的掃把,無一不是竹。所以蘇東坡有名言:“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7張

涼蓆:隨着季節的變換,人們的需求也相應有所不同。冬天的圍爐取暖,夏夜的樹下納涼都極富情調。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許多“出賣清涼”的職業,有的小孩專在茶館理髮鋪等公共場所爲人搖扇

充當別人的“電風扇”,有賣涼悠悠甜滋滋的冰粉涼水的……那時也有人瞅準了“售後服務”這一行,不過維修的不是家用電器,而是補扇子、補涼蓆之類。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8張

老成都人睡的涼蓆是用竹蔑條編成的,人的肌膚緊貼竹子,竟是十二萬分的愜意。摩挲久了的舊涼蓆,光滑熨貼,最爲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壞了,老成都人也捨不得扔,請那帶着蔑條沿街吆喝“補涼蓆”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錢不多,何樂而不爲?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9張

水桶:老成都人家家戶戶離不得水桶。那時沒有自來水,得用水桶去井裏提水,到河邊挑水。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0張

老成都人幾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費品,哪怕是鍋碗瓢盆,筷子刷把,幾十年不換,說不定還是傳家寶。水桶也不例外。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1張

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斷然不會拿那木塊來當柴燒。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動手修理,大毛病就讓專業箍桶匠來醫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內壁甚至還有一層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經由木桶到白鐵皮桶、鋁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裏木桶已幾近淘汰。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2張

桶的功能已轉變,絕少用來挑水。人們用桶裝洗淨的衣服,用桶裝米,還有用挺漂亮的塑料桶裝垃圾。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3張

打草鞋:鞋只是腳的保護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4張

成都是糧倉,穀草麥草秧草蓆草甚多,打草鞋,蓋草房、編草帽、捆貨物、編草蓆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鄉場上都有打草鞋賣的鋪子,而且許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藝。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埃及也曾發現一隻用紙莎草編織的鞋子,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老成都的草鞋異曲同工。

代客冒飯:老成都服務行業的周到細緻頗有人情味,茶館裏賣香菸的可以論支賣,賣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補,刀鈍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撿瓦,天冷了有人出賣溫暖,天熱了有人出賣清涼……麪館裏還有一項便民措施:代客冒飯。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5張

顧客帶碗冷飯,館子裏會用麪湯將飯冒得熱氣騰騰而不收分文。若是兜裏還有幾個小錢,也可以來碗素面肥腸煮涼粉什麼的做菜。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6張

這種吃法,今天的人可能聞所未聞吧。這類瑣屑的營生之多,也說明老成都有許多缺乏生計的城市貪民。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7張

如今當然沒有這些行業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種人情味卻是不該消失的。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8張

記不清這首描寫成都的古詩是出自誰的筆下:成都春色來天地,唐風吹拂浣花溪。浣花閬苑東君住,送仙橋下露凝脂。清水河蟠皆碧樹,百花潭澆萬芳菲。舍北舍南春水秀,萬里吳船掛纜棲。隔岸鸝鶯鳴翠柳,貼水白鷺繞湖飛。劍南燒春八仙醉,薛濤箋寫少陵詩。宮鬢堆鴉秋殿月,芙蓉開爛摩珂池。

飄飄仙樂霓裳媚,青羊宮舊草堂蕤。照眼繁花春復夏,香風吹塌後蜀基。今逢盛世兮民多樂,浣花溪畔我清歌。似感才疏兮意未申,得倩握有生花妙筆之君不吝重度過。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2

節日風俗(四)

春分後的第十五日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節。自古以來,清明節日期間,人們會進行重大的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活動,或郊遊踏青賞春,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在成都,清明節有拜蠶神、逛蠶花會、花會、放水等獨特民俗,既有懷念之情,又有踏青之興。作爲一個地道的成都人或是熱愛成都生活的你,知道哪一個呢?

拜蠶神、逛蠶花會

自古以來,成都平原就擁有悠久的蠶桑種植歷史,蜀錦遠近聞名。清明前後,正好也是蠶種孵化的時期,因此在成都舊時,清明節有一種習俗——祭祀蠶神。蠶神俗名馬頭娘,又稱作蠶花娘娘,爲四川地區特有的農業神之一。《乘異集》就記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事。”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19張

成都舊時,溫江、郫縣、新都、黃龍溪等地,家家養蠶,戶戶栽桑。清明那天,家中人希望蠶寶寶早日長大,便將佈滿蠶卵的蠶紙,託人帶到位於新繁縣的馬頭娘娘廟,拜蠶神,希望藉此蠶寶寶能沾一些靈氣。

因此,在馬頭娘娘廟外也興起了舉行蠶花會,每逢此時,蠶花會上人山人海,各項小吃和節目將蠶花會的氣氛推向高潮。此外,會上還會售賣一種叫做《耕織圖》的農業科普類書籍,指導農民何時播種,何時耕地,如何養蠶、栽桑。

青羊宮花會

成都青羊官花會,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的花會都在農曆二月舉行,持續一個多月。此時正是天氣晴朗、春意盎然的季節。

每逢花會期間,遊人如織,人頭攢動,進行商品交流的攤位鱗次櫛比,熱鬧非凡。宋代詩人陸游曾描寫成都的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爲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可見當年成都種花風氣之盛。

因清末新政,在四川成立勸業道,時人利用花會,把“振興實業”和“新春遊樂”結合起來,將花會辦成全省性勸業會,即全省商品工藝展銷會。屆時商賈雲集,十分熱鬧。期間,成都各劇團、雜耍班子,地方各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間藝人不請自來,爲花會增添光彩。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正式舉辦了第一屆花會,以後每年一次,每次1個月至1個半月。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1980年起,市政府決定將花會場地定在與青羊宮一牆之隔的“文化公園”。花會期間除傳統內容外,又增加了鳥市、書市、書畫藝術展銷等內容。

“城隍出駕”

“城隍出駕”是大型的城隍神祭祀活動,它在成都及其周邊客家聚居地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不同地區的日期各不相同,比如洛帶鎮爲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西河場爲三月初五、石板灘則在二月底。

“城隍出駕”的由來,主要是爲了祭祀城隍這位陰間的地方官吏。先由地方族長在廟內主持祭典,完畢後將城隍塑像穿上新制的紅袍和官帽,或者用人裝扮

擡坐於八擡大轎之內,前往北門外祭孤。孔武有力的男子則扮雞腳神、陰陽五倡(黑白無常)、吳二爺,跳躍搖擺於城隍轎前後左右。成都人民希望通過這些儀式,達到除災疫、保平安的願望。

清明祭祀

清明期間,除了掃墓祭祖,成都的大姓族羣之間還要舉行清明會,即在祠堂中祭奠族中長輩。祠堂可以在選在城中,也可以修建在鄉野之間,根據族中人數,參與清明會的少有幾十人,多有上百人。清明會後,祠堂還會舉辦壩壩宴,宴請前來參加清明會的同宗族人,族人也可趁此機會交流感情。

龍泉驛洛帶鎮寶勝村劉氏宗祠

此外,祭祀愛國英烈也是不可遺忘的。成都烈士陵園、文化公園的十二橋烈士陵園,每年清明前夕,就有市民自發買上黃菊獻於墓前。學校往往也會組織學生前來祭拜,緬懷先烈。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0張

都江堰放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線,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當地居民視爲神聖的節日。歷史上,每年農曆三月的`清明節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

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當地羣衆也自發地組織到二王廟祭拜李冰父子,舉辦二王廟會。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將民間傳統的清明會改爲政府主辦的放水節,由身着古裝的水利官員、儀仗隊伍表演放水節的全過程。還伴有民間歌舞表演,引人人勝。

舌尖上的清明

說到清明節,你知道有哪些清明美食呢?恐怕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青團了,而在成都,它還有個更親切的名字——艾草饃饃。

每逢清明節,家中的大人就會去摘取最新鮮的艾草和青蒿嫩芽,做成外皮深綠的點心。它的餡兒有甜有鹹,甜的是紅糖、白糖混合了花生等食材,鹹的則是用切碎的肉丁,加上鹹菜填充而成。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1張

而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記憶中,舊時成都人還會做一樣東西——清明狗兒。清明狗兒和艾草饃饃的用料相差無幾,區別是清明狗兒沒有餡兒。家中老人會將艾草揉進酒米粉中,混合麪粉,捏成狗狗的形狀,放在米飯中一起蒸熟。

除了清明狗兒,在成都周邊,還有一樣吃食也十分有趣,名叫歡喜團。清明前後,一些農民便將它製作出來販賣,材料有點像米花糖,是用爆開的米花,加上紅糖或白糖裹成一個個小糰子。

再用菠菜水、紅莧菜等天然的色素染色,做成五彩繽紛的小糰子。紅紅綠綠的各色糰子,正印了“歡喜團”這個喜慶的名字。遺憾的是現在已經很少看見了。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2張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清明節多元化的祭掃方式也越來越被接受。例如,如今成都許多公墓還能通過微信、視頻直播等方式爲遠方不能到場的親友們提供遠程祭掃服務,既方便,又生態。在小編看來,掃墓,祭奠最重要的就是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又何必計較方式呢?

同樣,儘管現在清明節的不少習俗已逐漸消失或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成都人民緬懷祖先的心是不變的,它永遠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每個家族的共同記憶。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3

節日風俗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節日非常看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節日。由於各地生活習慣不同,每個地方的習俗也大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最熱鬧的要數春節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成都人是怎麼過春節的。

“紅蘿蔔,抿抿甜,看到看到要過年”。爲了迎接春節的到來,成都人從臘月初八開始就做起了各種準備工作,經過多年的傳承,最終演變成了特有的民間習俗。

臘月初八 ,喝臘八粥。

成都人家裏都會準備自制的臘八粥,而寺廟裏的僧人,則提前兩天就要忙開了,備好食料,大鐵鍋熬煮,施與百姓。臘八,對成都人有着特別的意義:喝完這碗臘八粥,就開始過年了。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3張

臘月二十三,祭竈神。

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老成都人篤信,竈神是上天派到人間掌管善惡之神,到了這天便會上天稟報這家人這年的善惡。“送竈神”就是把舊年貼在牆上的竈神神像取下來焚化

表示竈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到除夕前還要“迎竈神”,把新的竈神神像貼在牆上。在崇州、龍泉驛、雙流以及華陽、中和鎮等不少地方,這些習俗保持至今。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4張

臘月二十四,打陽塵。

“打陽塵”有除舊迎新之意。打陽塵用的行頭中,有一套是長掃把,用於掃除較高處的“陽塵”。從屋樑、椦皮、檁子、瓦面到樓板、樓枕、屋柱、板壁的積塵、蛛網之類,一律掃除乾淨。成都俗語“冬天打陽塵,春天不害瘟”也證明了它的科學道理。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5張

臘月二十五,買年貨。

過去成都人置辦的年貨中最重要的是置辦新衣和推湯圓粉子。人們要將糯米用冷水泡上三天,用石磨推攆成粉,再用長條凳壓出包湯圓的粉子。如今,成都各大型賣場、會展中心都會舉辦年貨展銷,從各種美食到日用品應有盡有,市民都愛去淘相因。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6張

挑選吉日,殺年豬。

“殺年豬”風俗是成都農村最能體現節日氣氛的習俗之一。年關前夕,農戶們選定吉日殺年豬,然後將豬吹脹,用開水澆燙後颳去毛,洗得白白淨淨,將豬頭正對堂屋門擺放。有的還要在豬頭前供上酒飯,請祖先享用,再開膛破肚將豬肉分割成若干塊。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7張

臘月三十,吃年夜飯。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人們即便遠在天邊,也要趕回家吃團年飯。成都人傳統的年飯以葷菜爲主打,還有各種自制的小吃,粉蒸肉、燒白、臘肉、香腸、燉雞是必上的菜,魚也是必須有的,象徵着年年有餘。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8張

除夕人們還要守歲,既表示對舊歲的留戀,也表示對新年的憧憬。小輩要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們就發壓歲錢。民間認爲,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

正月初一,撞鐘上香。

吃過團年飯,成都人喜歡扶老攜幼到大慈寺撞新年鍾、上子時香。傳說新舊交替時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間,洪鐘大鳴撞響108下,意味着神祕的老陽之氣被喚醒,瀰漫整個城市。與撞新年鍾同時進行的,是上子時香。人們爭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時辰到廟裏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個眷顧。

正月初一,遊喜神方。

正月初一起牀後,人們便要和家人穿新衣走“遊喜神方”,“喜神”會帶給人們吉利、歡喜、智慧。這是老成都人的一種民俗,已有近兩百年曆史。

正月初二,逛大廟會。

成都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就是逛大廟會。直到今天,武侯祠仍然是廟會最熱鬧的地方。廟會既是宗教儀式,又是集市。川劇絕活和民間藝術都能在廟會上看到,人們還可以品嚐到各種成都名小吃。節日的氣氛,在廟會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介紹成都的民俗文化 第29張

正月初三,“走人戶”。

人們帶上禮物開始內親、外親輪流登門拜新年。大家相互問候,交流,共同祝願在新的一年裏萬事如意!

正月初五,接財神。

老成都人在正月初五零時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了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人們滿懷發財的希望,祈求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商店也在初五開門,喜迎財神,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大發。

正月初七,祭杜甫。

“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初七這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日”,老成都人一定會去杜甫草堂,憑弔“詩聖”杜甫。這個習俗從清朝咸豐年間開始,今日愈盛,是成都人特有的傳統民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

這天,成都人都會吃湯圓,寓意團圓美滿。天黑後,人們會去賞彩燈、猜燈謎、看“燒火龍”表演,度過一個難忘的狂歡之夜。至此,成都人的年也就“撒割咯”(方言:結束了)。

健康養生
生活保健
常見疾病
女性健康
單身
戀愛
婚姻
話題